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行业
凤凰网汽车>行业>访谈>正文

赵福全对话黄来兴:民营楷模诠释发展密码

2017年12月12日 08:27:27
分享到:
来源:凤凰网汽车 作者:综合报道
正在加载中...

赵福全:您讲得非常有价值。合资企业和本土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合资企业的全局计划性更强。当然这种计划性强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的经验更丰富,而是因为他们有完备的体系,把研、产、供、销整个链条打通形成了一个整体,这样对于市场需求的准确判断就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对采购订单的准确计划。否则要么缺货,要么积压库存,只能通过临时调整计划来弥补,都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实际上企业的规模越大,开拓的市场越多,这种体系能力就越重要。而本土企业往往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这导致我们对市场预测的准确性不够,企业整体的计划性不足。显然,如果要成为能够在众多国家和地区有效运营的国际化强企,本土企业必须努力完善和加快提升自身的体系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如何保持对市场的快速响应,找到两者之间合理的平衡点。

您进一步谈到了我国整零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我们今年的栏目中,很多对话嘉宾都谈到了同样的问题。目前,我们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之间缺乏战略互信和相互支持。这其中既有整车厂的问题,也有零部件厂的问题。客观地讲,这可能和我们原来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创业初期大家生存尚成问题,自然顾不得那么许多。但是现在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足够大了,中国整车以及零部件企业的能力也都有了大幅提升,这个时候如果还不考虑建立战略互信,还不考虑整零有效协同,后面我们恐怕会越走越累,后继乏力。所以我们在此强调并呼吁,本土整车厂必须要有战略合作意识,要明白零部件和整车是命运共同体。如果零部件做不强,整车最终也不会有竞争力。反过来,正如您刚刚讲的,零部件企业自己也要争气,未来的汽车将需要更多全新的核心技术,而这些技术大多掌握在零部件企业手中。如果没有前期参与产品策划开发、超前满足整车厂需求的能力,零部件是不可能获得整车厂的青睐的。总之,整车厂要做的是集成创新,更需要的是集成能力;而零部件企业要做的单项技术的创新,更需要前瞻的开发和产业化能力。也就是说,零部件企业必须走在整车厂的前面,不只是研发要走在前面,生产制造能力的布局也要走在前面。因此,唯有做强零部件产业,方能建成汽车强国。

黄总,我想和您探讨的下一个问题,也是很多人问过我的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应该说最初的起点都差不多,但是为什么总体上中国的整车企业要比零部件企业发展得更好呢?您觉得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刚才我们讲到了互信问题,不过互信是双方的问题,我们的整车对零部件的拉动固然不足,我们的零部件却也没有给整车提供有力的支持。所以这恐怕不是根本原因。那么,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导致了零部件比整车发展滞后?毕竟汽车强国需要强大的整车企业,也需要强大的零部件企业,两者可谓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否则如果只能购买博世、德尔福零部件,中国整车企业凭什么和购买同样零部件的外资整车企业竞争?又靠什么来打造自己的区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呢?借今天的机会,请您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黄来兴:总体而言,比起整车企业,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确实相对滞后。我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资金的占用和周转率不同。现在即便是信誉最高的整车企业,往往也要三个月后才会给采购的零部件付款。这样整车企业被占用的资金就要比零部件企业小得多,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直接导致零部件企业的经营负担更重,也影响其对研发的投入。

第二,从政府支持的角度来看,对整车企业的政策要大大优于对零部件企业的政策。国家层面自不必说,零部件早已全面放开,本土企业必须直接面对外资企业的强力竞争。就是地方层面也并不一样,整车厂在当地往往都是最受重视的企业,而零部件企业就不一定了。如果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就像亚太所在的浙江杭州,可能对零部件企业的支持力度还会大一些,如果是在边远或者财政收入较少的地方,当地政府根本无暇顾及零部件企业。

第三,人才走向也对零部件企业不利。我们的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都更喜欢到整车企业工作,而不喜欢到零部件企业来。为什么呢?一是同样在车企工作,好像在零部件企业就要比在整车企业低人一等,这是整零之间甲乙方的关系所决定的,而对于年轻人来讲,他就觉得难于接受。二是在中国通常零部件企业的福利待遇没有整车企业好。我也听到过这样的数据,在欧美国家,整车企业的利润只有3%-5%,零部件企业的利润则很可能高于这个数字。而现在国内整车企业的利润比零部件企业高太多了,尤其给本土零部件企业施加的降成本压力非常大。比如同样的零部件,进口件的价格往往是国产件的两三倍。在本土企业刚刚把产品国产出来、打破国外垄断的时候,整车厂还会比照进口件的价格稍微打个折扣向你采购,可是过一两年就会慢慢把价格压到几分之一。这样一来,零部件企业就很难给员工提高薪资和福利,也很难有足够的资金来持续投入研发。

正因如此,亚太才选择了上市,以获得通畅的融资渠道。否则无论研发投入,还是生产改造,都很难有办法得到足够的资金。靠银行所能获得的支持非常有限,这可能也是国家层面的整体问题,建议中央政府要进一步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相对来说汽车行业还算是好的,还有其他一些实体经济产业,比如装备制造等,面临的困难更大。而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稳固的实体经济肯定是不行的。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正像刚才赵院长也讲到的,我个人希望国家能够给予零部件产业更多的重视和有针对性的支持,也希望整车企业能够给零部件企业更多的支持和关照,比如在价格方面适当给一点空间,让零部件企业有利润可以投入研发,这样零部件企业才能更快地做强,从而支撑整车企业更快地做强。

赵福全:实际上这是一个短期和长期收益如何有效平衡的问题。如果整车企业过分关注眼前利益,给零部件企业的压力太大,零部件企业就很难崛起,从长远来说也就会影响整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说整车企业要大力支持零部件企业,这不是帮一家或者几家亚太的问题,而是要解决整个供应体系的问题,要从整个供应链上消除瓶颈、实现贯通。如果主要整车厂与若干核心零部件供应商都建立起战略互信,形成战略同盟,整个供应链体系乃至中国汽车产业的总体竞争力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您刚才也谈到了政府支持的问题。那么,对国家层面您有没有具体的建议或者意见?您做零部件企业这么多年,最希望得到国家怎样的支持?昨天和董扬会长交流,他谈到国家及行业的很多领导,也都非常想支持零部件产业,却不知道从何下手。实际上,大家都认识到零部件是汽车产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零部件企业数量太多、领域太杂,有数据说中国目前有10万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我想其中有一定规模的恐怕也有几万家。面对如此多的零部件企业,国家到底应该如何支持呢?我想请您敞开来讲,好好向国家呼吁一下,即使有些事情不见得能做得到,但我相信对于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也会是有利的。

另外,您刚才还谈到了人才的问题,好像大家普遍都感觉到零部件企业工作是比到整车企业工作差很多的选择,即使在零部件企业也能拿到同样的薪水,也能做到很高的位置,也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可还是会觉得低人一等,这种情况又应该如何改变?在这方面,亚太是怎样做的呢?

黄来兴:其实从中央政府层面,原来的经贸委也好,现在的工信部、发改委也好,就我们接触到的领导来说,对零部件都还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只有政策是没有用的,政策背后还要有资金的支持,而工信部和发改委能从财政部获得的资金总量就那么大,需要支持的领域、面对的企业又如此多,所以很多时候做起事来就像天女散花一样非常分散,支持的力度也就很有限。我想,国家是不是应该集中财力,有选择性地支持核心领域里最有希望的几家较大的零部件企业,让他们向国外知名零部件企业学习,逐步赶上人家的水平。

赵院长刚才讲到现在中国做汽车零部件的企业实在太多了,十万家也好,几万家也罢,最终不可能都生存下来。让我估计的话,未来三到五年里,被淘汰的可能就会达到50%以上。为什么呢?因为国家的法规越来越严,整车厂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零部件企业没有足够的规模,没有核心的技术,没有研发的能力,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简单模仿拼凑,是没有竞争力的,这样的零部件企业很快就会被彻底淘汰。

正因如此,这几年亚太的投入力度非常大,我们现在不仅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等新方向上持续投入,同时也在传统产品升级方面持续投入,比如智能卡钳等产品,此外在制造装备方面也有大量的投入。我可以自豪地讲,亚太现在的装备水平绝对是国内一流的,后续还要进行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打造无人车间。和同领域其他一些企业相比,亚太只有成本不去和他们竞争,而在质量和技术方面上,我们都有绝对的优势。由于这两个优势,即使我们的价格略高一些,亚太在市场占有率方面还是取得了领先,所以我不担心将来赚不到钱。

从这个意义上讲,到目前这个阶段了,我建议政府还是要有选择地扶持较大的零部件企业,而不要天女散花、浪费资源,这样才能加速优胜劣汰。

另外,对于汽车这样复杂的产业,国家还应该做好全局的统筹。现在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做出自己的特色。因此,从中央政府的层面,就更应该系统梳理一下汽车的整个供应链条,分析哪类零部件是需要我们重点攻关的,然后在同类产品中选择一到两家、最多不超过三家优势的企业进行扶持。并且各省之间也要明确侧重,做好分工。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充分发挥体制优势,集中力量把关键零部件做强。反之,如果这个省也要争,那个省也要夺,每个省又都想着把二三十个不同种类零部件的企业都做起来,最后只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导致产业整体的竞争力难以有效增强。

至于您刚才问到的整零企业人才走向问题,这其实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而现在可能更趋严重了。因为像我这种人,一辈子都在求人,求政府,求银行,求客户,感觉作为零部件企业去和整车企业打交道,放低姿态是很正常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和我们不一样,他们自尊心很强,他们认为整车厂是企业,零部件厂也是企业,你在整车厂做技术,我在零部件厂也是做技术,我为什么一定要听你的。当然,这和整车企业的一些领导以及工程师确实有些盛气凌人不无关系,对此像我们这种年纪的人觉得无所谓,但是年轻的员工就做不到。大环境不是亚太能够改变的,我们也只能从自己出发想办法疏解。每次我们的工程师从整车厂回来和我抱怨的时候,我就反复开导他们,都说客户就是上帝,现在整车厂就是我们的客户,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让客户满意难道不应该吗?而且我们的零部件也只有搭载到整车上才能体现出我们工作的价值。这样说得多了,员工也就渐渐理解了。现在亚太的博士有不少,海外回来的人才也有,我们还是能够克服不利因素,吸引到优秀人才的。

赵福全:黄总讲的观点非常重要。首先虽然我们现在有几万家甚至十万家零部件企业,但不代表这些企业都能存在下去,更不代表国家应该扶植所有这些企业。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未来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优胜劣汰已经在加速进行中。实际上,这十万家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后遍地都是机会、竞争不太激烈、法规比较宽松的环境下产生的,而未来不可能还有这样的环境了。随着节能减排法规的升级,整车厂技术要求的提高,所有零部件企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对此,我们的政府主管领导和企业家都应该有深刻的认识。而且汽车本来就是极度追求规模效益的产业,像现在零部件企业如此众多的状态,是没有竞争力的。现实情况是,很多零部件企业没有什么核心技术,也谈不上什么自主研发,只不过是在卖苦力而已,今后只能是陆续出局。就像您估计的,可能50%以上的零部件企业都将难以为继。

说到底,整车厂本来就很挑剔,未来又要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他们一定会把压力转嫁到零部件企业,因此零部件企业必须满足整车厂在技术、质量和成本方面的更高需求,帮助整车厂度过难关,自己才有机会生存下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所有的零部件企业都应该有极强的危机意识,打铁还需自身硬,只靠原来那种简单比拼成本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加快提升自身各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完成转型升级,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对于国家而言,也要鼓励市场竞争、兼并重组,不断提升规模效益,打造行业总体竞争力,这是大势所趋。为此,国家应该有计划有选择地扶植一些零部件企业,而不是天女散花。不仅要有这种认识,更要切实采取行动。而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选择重点领域的重点企业来进行扶植。这些零部件企业基本都是一级供应商,也都是各自领域的龙头,如果他们做强了,就可以直接对整车厂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可以有效带动二级、三级供应商的发展。反之,如果不把这个龙头做强,不培育起若干有代表性的一级供应商,即使有一些二级、三级供应商做强了,我们的整车厂也无法得到直接的助力。实际上,没有强大的龙头企业,二级、三级供应商也很难做强,因为他们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下游,困难更多更大。因此,国家应该系统全面地研究支持汽车零部件发展的问题,真正用民族智慧谋百年大计,并早日出台的一些实质措施。否则,建设汽车强国就是一句空话。至于具体如何去做,我认为那是战术,先要有战略上的正确认识,然后才会有战术上的正确举措。

而关于人才的问题,您给出的答案其实是心态。既然整车厂是零部件企业的客户,那么零部件企业的员工就要有一种努力服务好客户的心态。这其实只是一种职业分工,就像当护士就要为病人服务一样,根本没有什么低人一等。反过来讲,你从事零部件工作也在企业内部得到了应有的待遇、职级以及成就感,所谓要收获就要有付出。当然了,我们整车厂的一些人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虽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有分工的不同,整车厂是零部件企业的客户,但是在工作交流中我们还是应该互相尊重、心怀感恩,这可能是整个社会都需要不断改善和提升的地方。

机会难得,下面想问您一个比较私人的问题。您创业40年了,今年72岁,现在状态非常好。不过最终您还是要把企业交给下一代,不知道您有怎样的梦想需要后人传承,您对亚太机电集团未来的接班人有什么期待?当然,我知道您的儿子也非常优秀,现在就承担着很大的责任。但是企业传承并不是简单的个人或者家庭的传承,而是事业的传承。对民营企业而言,这是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根本大计。如果您希望自己的接班人能够传承您的事业,并且不断发扬光大,那么您对他有什么要求?您觉得他应该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实际上接班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您对这个团队又有怎样的期望?

黄来兴:接班人的问题,对于民营企业来讲,确确实实是非常敏感的问题。亚太目前在与长城和吉利这两家整车厂合作的时候就比较放心,因为长城的魏总也好,吉利的李总也好,目前都处于最好的年龄段,至少在未来20年里不存在接班人交接的问题。这样的企业就可以沿着企业家的目标和思路一直发展下去,保持一种动态的稳定。对于亚太来讲,我自己创业40年了,不过我的两个儿子也不是富二代,他们是创二代。因为他们是跟着我一路打拼过来的,现在他们其实就在做自己的二次创业。而且他们对汽车行业都很有感情,也不会考虑去做其他产业,这一点我很放心。

正像您刚才说的,企业选择接班人并不是选择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团队,这个团队里要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我原来经常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以此勉励我们的各级领导。实际上,改革开放初期,大家观念普遍跟不上,确实有些时候是一个人就能救活一家企业。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产业的不断升级,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现在只依靠一两个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要靠一个团队。当然,这个团队仍然需要强有力的领头人,把大家的力量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而亚太的接班人,目前来讲应该是比较稳妥的。我现在只担任集团的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其他职务都不兼任了。上市公司董事长是我大儿子在做,集团总经理是我小儿子在做,而且和我一起创业的还有六七位同志,他们才50多岁,不到我这个年龄,还可以再奋斗15-20年,所以亚太在接班人方面不存在什么问题。今后随着我慢慢地退出,他们就会接上来。而且我最欣慰的是,他们这几个人对汽车业务都非常专注,从来没有考虑过转行去做房地产或者金融。如果我们这样坚持做下去,相信亚太一定能成为一家国际知名的零部件供应商。

赵福全:黄总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充分肯定了亚太的接班人团队,这些肯定实际上也正是企业家对接班人的期待或者说诉求所在。首先,黄总说两个儿子都是创二代,跟着自己一起奋斗过,因此他们在奋斗精神方面不会有问题。这就是说,合格的企业接班人一定不能安于享乐,而要始终保持拼搏的斗志。

其次,你谈到了他们对汽车也有很深的情结,不会转行去做别的产业。这样企业在接班人手中就能够传承以前的战略思想,始终聚焦于主业,在新时代“老树开新花”。如果接班人对企业目前的业务没有热情,就可能经不住诱惑,转移到完全不同的其他领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不务正业,会造成企业之前的积累付之东流。所以,我认为您说不担心接班人转行的问题,实际就是在强调,这也是合格的企业接班人很重要的一个条件。

最后,您还谈到再优秀的接班人,也要靠团队的支持,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团队的力量至关重要,再优秀的接班人也需要优秀的团队,而追随您创业的一些合伙人年纪尚轻,正可以在团队中辅佐接班人。而对于接班人来说,也要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心理,要有极强的团队意识,要把各类不同的人才团结到一起。只有大家通力合作、共同打拼,未来亚太的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实际上,亚太的事业已经今非昔比了,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更加需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

所以您的潜台词其实是,企业接班人必须有不断奋斗和继续拼搏的精神;必须有很强的定力,能够坚守主业而没有投机的心理;还必须有团结和带领团队作战的意识和能力,这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唯有如此,事业才能得到顺利传承,企业才能攀上新的高峰,实现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最后一个问题,您对于亚太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无论是在业务转型,还是在持续投入方面,也包括可能是最重要的接班人问题,您都有非常清晰的战略,做了非常好的布局,这确实难能可贵。那么,作为第一代创业者,您期望十年之后亚太会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企业?怎样才能保证亚太成为您期待中的企业呢?

黄来兴:亚太已经在汽车产业生根了。我前面也讲了,未来汽车产业将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两大方向发展,而亚太在这两个方向都已经进行了三到五年的持续研发和技术积累。可以这么讲,后续整车厂需要相应的产品时,亚太马上就可以拿出来。所以,我对亚太成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时代一家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充满信心,这也是未来十年我对亚太的期待。至于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以后的事情,我就看不到了,那是我的接班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赵福全:时间过得很快,到了要和网友们说再见的时候了。应该说,与黄总的交流让我们受益匪浅。您是汽车行业的老前辈,40年打拼下来,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过去从小到大、现在从大到强的征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亚太的创业史、奋斗史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汽车产业艰难前行的历史缩影。而老一代的企业家、创业者确实非常不容易,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亚太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也确实值得欣慰和自豪。

在创业过程中,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战略,也就是要经历若干次转型,但无论如何转变,企业最核心的要素一定要坚持,包括掌控核心技术和坚持自主创新。而黄总认为比技术和创新更重要的是企业必须诚信经营。如果没有了诚信,其他一切都会失去基础而变得没有意义。

同时,在转型过程中,企业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和行业的趋势,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的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定力,要在系统思考和准确判断之后,结合未来产业发展的大势,基于自身多年来的积累,找到真正适合的转型方向,从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新时期能够得到更好地发挥并不断增强。

而对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选好接班人、实现有效传承至关重要。接班人要有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精神,要勿忘初心、聚焦本业,更要有团队意识、能够带领大家共同努力。实际上,企业规模大了以后就更加需要团队的合作,需要“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需要众人捧柴,一起把企业推向新的高度。

黄总,您已经为亚太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为亚太制定了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业务坚决转型的发展战略。正如我们刚才交流的,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类的移动出行方式将变得截然不同。如果说过去130年里汽车的不断完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那么这一次汽车的深刻变革将会是一次重大的质变。而您以及亚太未来的掌舵者,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围绕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相信一定可以充分发挥亚太多年积累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攀登新的高峰。

就我个人而言,非常期待能有更多像亚太这样优秀的中国零部件企业涌现出来。一家亚太、十家亚太或许还不够,百家亚太、千家亚太一定能够支撑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而时代可以不同,技术可以变革,但老一代企业家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未来新一代的中国企业家同样需要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开拓精神。这种精神曾使中国汽车产业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这种精神更将引领中国汽车产业迎来明天加倍的辉煌。我相信黄总这些老一代汽车企业家开拓的事业一定可以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谢谢黄总,感谢您的参与。

黄来兴:谢谢赵院长给我这个机会向广大网友介绍亚太。谢谢大家!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上一页123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责任编辑:苏瑞琦 PA016

文章导航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