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重组,不能施加“道德压力”
2009年05月25日 10:02南方都市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广汽与长丰终于重组了,媒体和业界一片欢腾,我本人也十分高兴,因为我抢在长丰汽车停牌前买了一点股票,这足以证明我对此次“广长重组”的看好,在此不必过多论述。我也留意看了一下各界对于此次重组事件的评论,除了一片叫好之外,有许多人提出了一些忠告,提醒重组双方要注意企业文化的融合,否则就会“消化不良”,这些意见大多是中肯的、正确的,因为国际上类似的因文化差异而导致重组失败的案例太多了,比如奔驰收购克莱斯勒、宝马收购陆虎等。

不过,我也注意到,有的专家和媒体对于其他“抗命”不重组的汽车集团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些企业拒绝重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领导人“恋栈”,担心重组后没有自己的位置,有的专家甚至直言:只要某某老总退休了,重组就可以谈成了。潜台词很明白:拒绝重组的人,都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小算盘,而置企业利益于不顾。这些观点表面上听起来冠冕堂皇、义正辞严,但听者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道德杀伤力”。

我是坚决反对这种“道德审判”式的评论的,因为它已经近乎人身攻击了。不可否认,每个企业的领导人在面临重组、被兼并之时,都会想到自己将来的位置,而且,这个企业的所有干部都会想到自己将来的位置,这是人之常情,如果有人说自己不在乎重组之后自己的利益,那他绝对是伪君子。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国内一些陷于重组传闻中的企业,他们的许多干部和员工其实都是不愿意被重组、被兼并的,如果把拒绝重组的罪名戴在某一两个领导人头上,是极端不公平的。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现在的中国汽车业就像春秋战国时代,群雄并立,汽车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就像两个国之间的战争,交战一方如果没有一丝的抵抗就投降,这个国家的领导人肯定会被国人骂死。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现在一些汽车企业的领导人公开表态不愿意被重组,对此进行指责的人,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不信换了你自己试试?

有的媒体和专家之所以批评抗命不重组的企业,他们的内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那就是———汽车业的重组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还是让我们先看看眼下通用、福特的困境吧,一味追求大,不停地兼并重组,他们才落得如此下场。国内的几场重组也是轰轰烈烈,比如一汽与天汽、长安与江铃、上汽与南汽,它们是否成功,相信很多人都清楚。

汽车业的重组,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商业行为,但是各方都渗进了过多的道德因素,所以才造成中国汽车业的重组如此之艰难,而重组之后也鲜有成功者。一方面,被重组一方领导人左右为难,拒绝重组吧,就会被指责为“恋栈”,答应重组吧,就要背着“卖厂”的罪名。许多人都批评政府在重组中干预过多,但其实他们忽略了一点:政府的出面可以部分消除被重组企业领导人的“道德负罪感”———哥们,重组是政府决定的,与你没关系。

另一方面,主动重组的企业往往有一种“道德优越感”,上有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有媒体、业界的一片叫好,恍惚间自己成了肩负统一大任的“正义之师”,于是摆出接收大员的姿态,雄赳赳、气昂昂地挺进被重组企业,对原来的干部队伍大举清洗。中国汽车业的重组向来都是“大鱼吃小鱼”的逻辑,被吃的一方肯定集体不爽,所以重组的结果都不是太好。现在广汽入主长丰了,希望要吸取类似的经验和教训。(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作者:向寒松)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