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之后何去何从?
2009年05月25日 10:03南方都市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我们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这句《岁月风云》里的经典台词如今成了越来越多国内自主品牌的“造车理念”。B级车身卖个A级车的价格,号称“越级”竞争也好,直接打个2.98万元的车市最低价也罢,其本质都是用价格博出位,冲击消费者视线。然而一台车可以卖2.98万元,或许以后还可以卖1.98万元,但是还能卖0.98万元么?0.98万元的车还有利润么?卖0.98万元都还有利润的车,老百姓还敢开么?

分析这些打价格牌的车型,大多都脱不了两个特点,一是大件,二是便宜。早有专家声称,中国的汽车市场还处于汽车消费的初级阶段,很多的消费者,特别是那些地处较不发达地区的消费者,他们对车普遍并不了解。动力系统、电子系统、主动安全、被动安全……一排排的参数,一堆堆的概念,消费者其实并不能完全明了个中含义,所以买车一靠厂商“引导”,二靠直观感受。因此浮于表面的车身外形、大小尺寸、价格高低成了主导性因素,也给以价格取胜的车型带来了市场机会。

车型价格屡创新低,的确让更多的老百姓开上了车,昔日仅是少数富人、权贵才能把玩的贵族商品,如今也走入平常家庭,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然而凡事都有代价,低价的代价或许便是质量与安全。完全模仿他人的车身外形、没有安全系统、老旧的发动机、粗劣的做工、劣质的钢板和内部组件,这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带来的是长期的安全隐患。中国有句老话“一分钱一分货”,是什么样的价格就有什么样的质量。物超所值的商品并非没有,但是物远超所值,似乎便违反了商业社会的基本规律。

再从厂商的角度来看,车价屡破新低,其低价又在哪里?同样的产业故事在更为成熟的IT产业早已上演,笔记本电脑从最初创纪录的4999(元)到后来的2999(元)再到1999(元),但终归去不到999(元),所以昔日号称“价格屠夫”的神舟电脑便慢慢失去了往日的风光。价格终有底线,而长期低价带来的还有利润率偏低的结果。

实际上,纵观产业动向,进口品牌、合资品牌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也会掀起价格战。但这些相对成熟的品牌动用价格武器,更多的目的在于短期市场策略,又或者为了占领市场份额,挤垮较小的竞争对手。因为拥有较多的市场份额后,便有了市场主导权,有了主导权,就可以进一步主导市场游戏规则———再把价格重新涨上去。但假如动用价格武器纯粹为了吸引眼球,多卖几台车,靠价格刺激市场,并且只靠价格刺激市场,是没有止境的,长期来看,也是没有出路的。(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作者:林憬文)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