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关于进口车价格暴利的新闻,先后被人民日报,央视等媒体曝光,进口车一词成为社会广泛热议的话题。而在汽车业界,有关进口车品牌将国产的话题同样在持续发酵,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DS、雷诺、捷豹路虎、英菲尼迪、沃尔沃、Jeep、讴歌、凯迪拉克等重量级进口品牌接连爆出国产计划。
这么多的洋品牌缘何拼命扎堆国产?相关数据显示,雷诺汽车去年在华销量接近3万辆、而英菲尼迪去年在华销量也仅为1.6万辆,在众多宣布国产计划的品牌当中,讴歌去年在华2300辆的销量无疑是最低的。究竟,国产对于洋品牌意味着什么?国产了就一定能成功吗?
今天,我们想探讨一下,“国产热”能否拯救濒临边缘化的进口车品牌?
分享按钮相对于大众丰田等国外巨头纷纷在中国落地生根结果,另外一些进口汽车品牌的在华的销量却十分惨淡。近几年,沃尔沃、凯迪拉克、路虎、捷豹、DS为代表的欧美系豪华品牌相继宣布国产。希望通过国产来挽回在华颓势。面对一个每年销量将近2000万辆的汽车市场,众多进口品牌纷纷摩拳擦掌,希望通过国产化在中国汽车市场分得一杯羹。
中国合资三十年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最近几年,众多进口汽车品牌纷纷宣布国产计划。由长安和法国标致雪铁龙2010年长安PSA已有多款国产车型上市。而另一家法国品牌雷诺也在2012年广州车展上宣布了自己的国产计划。
日系豪车品牌在国产这件事上也没有丝毫怠慢的意思。2012年,北京车展期间东风汽车对外表示英菲尼迪将在2014年国产。今年7月17日,广州与本田就讴歌品牌于签订基本协议书,以共同实现2016年生产讴歌品牌汽车的目标。
相比法系日系,美系品牌Jeep、凯迪拉克和林肯也将陆续在中国当地进行本土化生产。目前确定的是,今年1月15日,菲亚特、克莱斯勒与广汽正式签署扩大在华生产、销售乘用车合作的框架协议首款Jeep品牌国产车计划在2014年下半年投产。
众多进口品牌纷纷选择在中国进行国产自然是看到了中国这片消费潜力巨大的汽车市场。然而高昂的售价使得这些汽车品牌的在华销量一直不理想,有些品牌深知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数据显示,雷诺汽车去年在华销量接近3万辆、而英菲尼迪去年在华销量也仅为1.6万辆。在众多宣布国产计划的品牌当中,讴歌去年在华2300辆的销量无疑是最低的。
另外包括凯迪莱克和Jeep等品牌的销量虽然稳步提升,但相比其他同等车型的定位的车型销量还是有些差距的。在2012年豪华汽车品牌在华销量排名榜单中,德系三巨头稳居名单前三甲,其中奥迪以40.58万辆的销售业绩领跑排名榜;宝马紧随其后,销量为32.64万辆;另一德系巨头奔驰则以19.62万辆的成绩位居第三。
以雷诺和讴歌为例,虽然雷诺在华拥有合资公司三江雷诺,但是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在华发展并未跟上大众、通用等跨国车企在华发展的高速度。1994年,三江雷诺公司开始投产,然而8年多时间三江雷诺才卖出了4000多辆车,此后,三江雷诺陷入停产困境。
而另一家日系品牌讴歌在华销量表现不尽如人意。1986年,讴歌在北美正式创立,开启了日系豪华品牌时代,并且凭借出色的产品缔造了口碑与销量的传奇。但在中国市场,讴歌的表现就判若两人,讴歌旗下主力车型几乎都是美国人热衷的大排量车款,虽然动力强劲,但无疑大大推高了车型的价格门槛。显然在价格和动力之间,中国消费者会更偏重前者,海关统计的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2013年1-6月,中国进口的52万辆乘用车中,3.0L以下的车型占据了近90%,而且这一比例每年都在上升。
当中国连续4年成为全球第一产销大国,并且今年有望首次突破2000万产销大关时,中国市场无论对于哪个汽车品牌而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这么说,一个品牌如果在中国取得成功了,这个品牌在全球也就基本确立了领先地位。所以,众多进口车品牌都跃跃欲试,寄希望通过国产成为第二个大众。
进口车究竟为何频频推出国产车型?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进口车销量的明显下滑已经迫使众车企不得不另辟蹊径,“进口转国产”便应运而生。而究其销量下滑的深层原因,价格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
据了解,国内进口车的最终价格由报关价(国外裸车价格)、关税、消费税、增值税和厂商、经销商费等五部分构成。各种税费叠加在一起,令车价水涨船高,一款进口车,税费甚至比车辆本身价值还有高。
以2013款宝马740Li入门级车型为例,报关价仅约合人民币47.4万元,但进入中国市场后征收的三项税费总数却为45万元,为车辆报关价的95%,直接导致最终在国内的实际售价增加了一倍。再加上厂商、经销商的层层加价,进口车的售价高自然不可避免。
如此高的售价,面对每年2000万辆销量的中国车市,进口车如何才能占有一席之地?答案显然只有一个:除了国产,还是国产。定位于“全球市场”的国际品牌,此时往往都会采取“在哪里销售在哪里生产”的属地化原则。如若在当地投产,也将意味着当地市场的反应会更快,成本将更低,市场份额也会提高。
而去年到今年,雷诺、捷豹路虎、英菲尼迪、沃尔沃、Jeep、讴歌、凯迪拉克等重量级进口品牌接连爆出国产计划。此外,在2012年已上市的新车中,从年初的宝马、奔驰、通用推出新车型,到华晨宝马发布国产X1车型,北京奔驰推出国产GLK,上海通用雪佛兰将科帕奇引入国产,当然也少不了一些重量级进口SUV转国产的身影。掐指一算,你能想到的国际品牌,快则今年,慢则三年,基本都要踏入国产的“快车道”。 "
当中国连续4年成为全球第一产销大国,并且今年有望首次突破2000万辆产销大关时,中国汽车市场无论对于哪个汽车品牌而言,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成功了,全球也就成功了“一半”。
以大众集团为例,大众汽车2012年全年在全球交付了907万辆汽车,创下历史纪录,而在最大单一市场中国同样达到281万辆新高,大众汽车在华的销售量,占到其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足以见得中国市场对于各洋品牌的重要性。
据统计,每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占据了接近全球总体销量的1/4。可以这么说,一个品牌如果在中国取得成功了,这个品牌在全球也就基本确立了领先地位。所以,众多进口车品牌都跃跃欲试,抓住中国这棵救命稻草,寄希望通过国产成为第二个大众集团。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品牌的一片新的蓝海,随着最后一批看似“被边缘”的国际品牌加速进入中国,中国汽车市场几乎成为囊括全球汽车品牌的“集中营”。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工人的薪资水平也在提高,除了税费方面带来的利好,其实中国市场在人工方面已经不再有压倒性的优势。面对全球最大、产业最集中的中国市场,车企们想要分得一杯羹的机会已经越来越难了,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国际品牌们也在不断的试探与踌躇,推进国产是否能成为企业的出路?
能够给即将进入中国的国际企业们带来借鉴的,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德系三强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路径。根据数据统计,奥迪、宝马、奔驰三大豪车目前在中国市场均有国产、进口双渠道布局,甚至有同款产品的进口和国产版同时存在。但根据厂家数据,如宝马3系的进口和国产版本销量会保持在一定的比例,并不会有太多的偏差。
对此,原华晨宝马营销高级副总裁戴雷便早有分析,消费者对进口和国产产品曾经会有品质方面的担忧,但宝马会用事实证明华晨宝马车型在技术方面和质量方面高于进口版产品的品质,但在服务方面并不会有任何差异化。进口与国产组合销售模式能够给豪车品牌带来更多的销量,并且强化了品牌的国际化形象。
转而看现在对国产抱有强烈期望的几家国际品牌,除了雷克萨斯外,讴歌、雷诺、DS品牌在国内的认可度都比较低,进口产品尚且得不到国内市场的认可,国产难道就会成为拯救国际品牌在华认可度的救命稻草?
与国产化相比,进口车国产化除了产品品质以外消费者更多关注的便是产品配套服务和品牌定位的问题。品牌形象方面,日系豪车首先便被蒙上一层“淡淡的忧伤”。在这种特殊的政治背景下,日系豪车肩负着比德系豪车更微妙的品牌定位,那么找对能够彰显品牌意义的企业形象便是企业最需要做的功课。
再拿宝马举例,最先宝马进入中国的时候,并不懂中国市场消费者切身需求的宝马以“技术宝马”为宣传点,大篇幅介绍自身产品在技术方面的优势、选择性的让消费者体验自己的“驾驶乐趣”但收效并不是那么好,然而在其进入中国第16个年头时,宝马开始尝试用一种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向本地消费者阐释BMW品牌的完整内涵,那便是全方位体验“宝马之悦”。
除了品牌定位,企业在对消费者的服务方面应当更为谨慎。在三包即将推行的年份当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过度维权”被媒体曝光,而这些维权车主往往是豪车品牌的车主,首先豪车品牌的产品价值较高,中国消费者理应得到更好的服务,然而往往是服务与产品价值的不对等,导致了中国消费者的过度维权行为,这将会给品牌形象带来很大的伤害。
从日系三大豪车、再到雷诺、DS品牌,这些即将国产的企业都有很强烈的观望特点。以雷克萨斯为例,每当日系豪车们被追问国产计划时,雷克萨斯高管们都会暧昧微笑着表示自己“不着急国产”的态度,但到了英菲尼迪、讴歌都确定要国产后,雷克萨斯似乎又加快了国产化的进程。
面对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微增长,机构已经认为目前中国汽车将面临最后的机会,现有的豪车们纷纷推出颇具诱惑力的促销、金融服务,以便率先抢占豪车市场。
相信再过十年,中国汽车将会正式迎来比较稳定的市场阶段,届时新车消费比例将逐步下降,后市场消费和二手车消费将逐渐成为主流,试想如今还在犹犹豫豫的国际品牌们,你们还能够抓住最后的机会吗?
在未来不短的时间里,中国汽车市场仍将继续领跑全球车市。对于想要在中国市场分得一杯羹的各大汽车品牌来说,国产化所导致的降低车型售价也仅仅是开始。对于众多进口车品牌大部分都是豪车,坊间流传一句俗语:“买得起,养不起。”养车成本高,导致许多消费者徘徊于豪华品牌门外。
奥迪在中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维修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优质服务赢得的口碑。所以说,豪华品牌实现国产只是成功路上的第一步,而非终极目标。在广阔的汽车后市场仍然大有可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