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又见范安德:斯柯达“把将油门踩到底”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李安定
2013年03月18日 10:58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李安定

作者:李安定

核心提示:如果观察一下大众汽车与斯柯达汽车在全球的去十年的发展趋势的话,你会发现,大众在过去十年平均增幅10%,斯柯达也是10%。而且在全球范围都是如此。这算是大众汽车集团的一个秘诀。在全球范围内,如何正确去领导众多不同的品牌,独立、平行的发展。

凤凰汽车评论 这几乎成为一个惯例,在每一个国际车展上,斯柯达董事长范安德都要和我与国际商报的何仑有一个会面,是叙旧,也谈斯柯达、谈斯柯达在中国的进展。3月5日,在日内瓦车展斯柯达的会议室,我们又作了一次老朋友的聚会。

范安德,2005年到2009年,曾经作为大众中国董事长兼CEO,在其任期内,把大众在中国市场从谷底捞起来,迅速成长为在中国市场增长最快,份额最大的品牌。在短短五年任期里,在他推行下,两个合资企业大幅度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大众车型的竞争力;他与大众总部据理力争,全面引进了发动机涡轮增压技术,引领了中国汽车的T时代;按照他当年安排的规划,今天大众在中国实现了年销量超过250万辆。

鲜为人知的是,在2006年,范安德还直接参与了与上海大众的谈判,确定了斯柯达在上海大众合作生产。作为一个后进入的品牌,上海大众生产的斯柯达在产能受限的情况下,不断超越许多在中国打拼多年的国际品牌,而且积累了良好口碑

今天,我们在展台见证了新一代Octavia(明锐)的亮相。范安德说,你一定记得,2002年,斯柯达汽车进入中国就是从Octavia开始的。明锐已经成为斯柯达取得成功的标志性产品。现在已经到了第三代。新明锐的尺寸又有所增长。宽度增加了50毫米,长度增加了100毫米。这在技术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相信这个产品今后会在中国销售得非常好。

范安德在大众中国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领导者,问他将用什么样的理念把斯柯达这样一个比较坚守传统的品牌带入一种新的境界?

范安德回答,我的激情是无限的。离开中国时我把激情带在了身上。您看一下我们在外面的展台就知道,斯柯达可以算是日内瓦车展中非常现代化的展台之一了。2009年,斯柯达全球销量不足70万辆,而在2012年增至94万辆。而在中国,这四年间,斯柯达的销量从12.3万辆,增加到23.6万辆,几乎翻了一番。

范安德说,中国人非常尊重传统,尊重历史。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公司,斯柯达是世界上建立最早的三个汽车制造厂商之一。在历史和未来这两点上我们需要做到一个平衡,在不放弃优秀历史传统的同时,也要面向未来。当然更要加上激情,如果缺少了激情,在汽车行业中什么都做不出来。

范安德透露:斯柯达将在四月底的上海车展上,推出源于大众集团全新开发的MQB平台之上的新车型Rapid,他透露,日前还和上海大众等有关方面目前签了一个备忘录,从下半年开始,首先以斯柯达Yeti开始斯柯达整车进口业务。

范安德作了一个有力的手势,我们要把把油门踩到底!今年下在中国斯柯达会有明显增长。

明年,新明锐将会投放于市场。届时将有9个产品组成的一个强大的产品系列。等Yeti在中国生产后,斯柯达汽车在中国的产品会更多。我也在考虑将来为斯柯达的SUV家庭增加一些新成员。分析一下途观途锐还有奥迪的Q5、Q7,我们就会发现,斯柯达如果出台一个大一点的SUV也能够做到很成功。当然,这个设想目前只存在于我的脑子里,还没有变成产品。

如果观察一下大众汽车与斯柯达汽车在全球的去十年的发展趋势的话,你会发现,大众在过去十年平均增幅10%,斯柯达也是10%。而且在全球范围都是如此。这算是大众汽车集团的一个秘诀。在全球范围内,如何正确去领导众多不同的品牌,独立、平行的发展。

范安德向我介绍了坐在他身边的Andreas Hafemann先生(他还没有中文名字),他在斯柯达工作过很多年,一个月前正式调到北京的斯柯达中国公司新总裁。

范安德说,斯柯达产品在中国的销量增幅预计会比中国车市的平均增幅快。在中国年销40万辆斯柯达,将是我们的中期目标。在斯柯达汽车的历史上,现在正在处于一个产品攻势规模最大的关键时刻。我们出台了斯柯达汽车2018增长战略,届时,斯柯达的全球销售目标将会突破150万辆,其中三分之一来自中国。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标签:斯柯达 范安德 大众 DSG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门外车谭

专栏作者:李安定

资深汽车专栏作家,原新华社高级记者、国内部编委、经济新闻采访室主任,现任独立汽车观察家、新华网首席顾问。80年代初起,李安定亲历并报道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汽车产业发展全过程。早在1989年,成为公开撰文呼吁轿车进入百姓消费的第一人。30年来,对中国汽车业重大事件的独立见解和系统研究,在决策层和国内外汽车产业拥有广泛影响。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