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潮曾让西方人头疼
在发达国家,历史上都曾出现过“汽车难题”。美国的洛杉矶、纽约、费城;法国的巴黎都曾经在战前和战后出现了汽车潮,并多次引发了“城市要不要改城扩路”的大讨论。事实上在今天,堵车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也未完全解决,如早晚高峰的美国西雅图、旧金山市郊被戏称为“龟步车道”。
近些年来,世界各大城市都在想办法限制城区私家车数量。新加坡规定,个人在购车时,必须高价投标购买一张有效期为10年的“拥车证”,并开征汽车拥堵费。在东京,尽管几乎家家都拥有汽车,但平时汽车都放在车库里,上下班乘地铁,原因是市中心的停车费太高。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近期的表示,由于拥堵情况日趋严重,将考虑对进入三环内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目前莫斯科拥有汽车近400万辆,人们平均花在路上的时间为2.5小时,和北京旗鼓相当。
鉴于北京不堪负重的交通状况,北京相关部门表示,将采取措施限制市民购车的热情以缓解交通拥堵。话音刚落,就有专家表示,任何政府和人都没有权利阻止市民追求幸福的权利。此外,专家们还认为,单独采取限制措施也未必会起作用。其理由是,和北京类似的大城市,如纽约、巴黎等城市的轨道交通都非常发达、完善与舒适。因此,虽然汽车普及率很高,但上述城市的大多数人家的私家车都不是日常上下班的工具。而在北京、上海等中国大城市,如果选择公交系统,单程上班时间要一两个小时。有数据表明,北京、上海公交车的运营速度仅为12公里\每小时和15公里\每小时,远低于国外公交的运营速度。正如北京的一位白领所言,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为了有个座,能开车上下班也绝不挤公交”。数据显示,目前北京的九条地铁已不堪负重,5号线每天的客流量甚至超过了80万人次,接近预测的2030年的客流量。
就在几天前,央视二套经济频道的“交手”栏目专门讨论了北京“要不要收取交通拥堵费”的话题,现场就有人表示,在当前公交出行困难,地铁覆盖不全的状况下,即便是收取拥堵费,也要选择自驾车上下班。目前,北京已经采用却车辆每周限行一天的措施,但据记者多方了解,很多家庭或再购买一辆汽车或干脆缴纳每天100元的限行罚款出行。原因是“北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太困难了。”
瑞士圣加仑马理克管理中心去年宣称,20年左右中国汽车市场最大容量将定格在3亿辆,每1000人拥有200辆汽车。这大大低于西方国家的成熟阶段每1000人600-700辆的汽车保有密度。对此,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专家罗静认为,如果比较人均汽车拥有量,中国还处于很低的水平。但是中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不可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交通网设计的中心是铁路运输,而美国是高速公路,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3倍,城市化率远远低于美国,能跑汽车的公路也远少于美国,“如果中国人将来一年买7000万辆车,在哪儿跑?”清华大学的汽车专家也认为,中国和美国国情不同,美国地广人稀,而中国耕地有限,人口众多。中国没有条件成为美国那样的汽车王国。未来的交通路线只能以公共交通为主,辅以私人轿车。罗静同时认为,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汽车业也是。“以前我们只提经济增长,现在提更多的是减排、环保。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汽车业带动了地方就业和经济发展,政府对买车还有补贴,但目前政府需要考虑改变了。”
随着国家“十二 . 五”规划的浮出水面,国家正在以改善民生、破解制约发展深层次矛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依归,通过经济、环境、社会再调整,寻找最佳路径去实现经济、绿色发展与包容性增长,从而弱化国家的GDP增长指标。从汽车产业来看,这意味着未来五年,中国汽车业将实现从过去的做大规模转向做强实力,从而减少当前汽车高速增长的幅度。但西方的很多专家们却认为,无论如何,中国未来几年内汽车的拥有量都不会下降。中国可能还需要数十年才能走过汽车拥有量的增长期。在这样的情况下,超前布局是关键。怎样解决因汽车产业发展而造成的拥堵现象,考验执政者的智慧与能力。
相关报道: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王晓辉
编辑:
wangqing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