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张志勇:自主品牌跛脚的成人礼

2011年05月10日 10:29
来源:凤凰网汽车 作者:张志勇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进入张志勇专栏主页>>

2011年4月17日,武汉,中国第一款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理念品牌下的S1正式启动了上市计划,而广汽本田为了达到今天的目标,整整准备了4年。

从市场换技术,到自主品牌的萌动,再到合资自主的破壳而出,中国汽车产业沿着壮大自主品牌这条路线走了30多年。

然而,日本大地震让人真正震撼的不仅仅是对于整个日本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世界环境的影响,其中对于汽车产业自主品牌的发展的触动更加让人唏嘘不已:日本掌控着中国汽车产业乃至世界大部分电子技术的核心。中国那些所谓的完全自主研发的承诺,顿时显得苍白起来。

俗话说,三十而立。已经过了30年的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到底在哪里?

合资的瓶颈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始自于北京吉普克莱斯勒的合资,也不是上海汽车大众蹒跚迈上中国第一家成功合资企业。

1950年代,中国就开始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始了一汽的建设,继而有二汽以及各地汽车企业的蜂拥而起。

由于中国汽车产业接触到的苏联汽车本身就在世界汽车产业中不占有更多的优势,而后来中国汽车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遭受到政治、社会动荡的三十年中,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

红旗、北京吉普、上海轿车,就是当时最主要的中国自主品牌了。

但是,这些汽车品牌下的产品是处于一种统购统销时代的产物,完全没有市场的打拼经验和实力。

19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也沐浴到了汽车产业。如何利用开发的大好时机,如何利用国外的汽车先进技术,培养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发展,就成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

市场换技术,虽然一直不被官方承认是政府的政策和期望,但是事实的发展却一直是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的。

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公司都在中国寻找到了合资伙伴,先是一汽、上汽、东风大型国有企业,而后广汽、华晨、长安等二级国有企业也都开始走上了中外联姻之路。

合资的结果,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市场,合资生产的产品到现在仍然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的份额。

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合资汽车企业生产的产品完全是外资品牌的产品,而合资企业的中方到底在这场市场换技术的30年中学到了什么呢?

确实,自从合资汽车企业开始以后,中国汽车产品的整个供应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健全起来,售后服务体系也以4S店为主的经销方式遍布全国大小城市,合资中方也不断有越来越多的员工乃至管理层学到了采购、管理、营销等技术。

不过,一切到此戛然而止!

中方获得的成就从纵向比较,获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但是在离着与世界水平就差一步之遥的门槛之外,却不得其门而入。

中方获得的是巨大的利用外资品牌与技术获得的中国市场的利润,但是,汽车的核心技术、产品开发流程技术、管理、营销等都仍然在依赖外方。

到底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试想,中外双方本来就是一对市场的竞争对手,迫于政策的压力,外方垂涎于中国市场的巨大利润,不得不以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然而,对于核心的技术,外资岂肯随便让与中方呢?

同床异梦,并不是外方有什么错误,在于市场竞争的规律使然。

关键在于,中方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没有能够锻炼出自己的核心能力。

如果将利润作为最重要的指标,那么中方显然也没有必要去费心将技术与研发作为重要的努力方向。显然,这是一种短期综合症带来的后果。

或者说,中方没有特别强的对于核心技术与研发能力追求的主动冲动,才是最关键的。

[责任编辑:liujm] 标签:自主品牌 自主 车企 
用手机登录 3g.ifeng.com 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