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凤凰卫视
专业让选择更简单
中国汽车工业60年 全球汽车论坛 美丽中国任我行

汽车市场难换技术 实体经济时代看民企(2)

2012年11月30日 08:41 来源:汽车人 作者:张瑶 0人参与 0条评论

实体之重

另一个层面,融资难,并没有被列为是民企最大的挑战,按照中国民生银行副行长梁玉堂的说法,“民企缺钱,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客观,意即制度束缚与观念问题。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曾总结,民营企业,难的不是体力苦,也不是熬夜加班,而是在中国的创业还要面临社会转型、制度重建这样的过程,“今天最大的困难不光是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博弈中跟制度博弈。我们总是要学会既做经济性博弈,也要学会跟体制和社会转型的节奏配合。其实大部分企业都是因为这件事情死掉的,因为我们在转型社会经济责任、权利不确定,所有的事情都不确定,所以你在做的时候拿捏不好就掉坑里了。”

2011年的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显示,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才匮乏等内外部因素,是民企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最主要困难。而在垄断行业,它们仍在期待“真正享有平等的投资机会”。

民企进军垄断行业的障碍,至今仍未清除。“国务院‘民间投资36 条’的颁布,大型民营企业投资意愿增强,但土地使用限制、行业准入壁垒、项目审批难等因素对不少企业影响较大,民企希望真正享有平等的投资机会,期待政策的具体落实。”

当然,汽车的全球化特点,使其成为中国最为开放的产业之一,生产要素的垄断,未达到最严重的程度,但政策扶持与优势资源依然偏向于大型国企。关键问题在于,汽车行业,到底在中国经济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汽车,传统制造产业,同时也是高新技术产业。两大特点,决定了汽车产业在中国经济中应该承担支柱地位。否则,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的国情咨文中,也不会突出引用了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卡特彼勒及其他很多美国制造商的就业创造声明,特别强调了制造业向本土回归的迹象。

目前,因为观念的问题,汽车产业在中国的经济地位一直未被明确。限制与鼓励,总是纠结在汽车行业之中。当经济放缓时,汽车业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当污染与拥堵日渐严重时,汽车业又被列为最大的元凶……

在中国经济结构中,最大的支撑来自于制造业。

客观而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最显著成就,即是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促进城市化建设,带动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培育了成熟的产业工人。然而,相比于国际,中国制造业更多处于粗放阶段,位列产业链的末梢,过多依靠低廉的人工成本获取竞争优势,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在全球衰退中迎来重创,房地产、金融业等泡沫风险早已拉响了警报,地方政府不能过多依赖这些“见效快”的非实体经济。而2011年紧缩的信贷政策,更是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空前的融资难题,成本显著增加。

中国制造业的真正威胁,来自于创新与技术。曾经,制造业被美国排斥为“落后产业”,如今美国重回制造业,誓言要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保持领先,并为新的产业革命做好技术储备。美国2012年财政年度增加了国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等重要科学部门预算,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并启动先进制造技术工会项目,旨在通过公私合作伙伴方式来增加制造业研发投资,缩短从创新到投放市场的周期。

不仅是美国,日本制造企业正在回归本土建厂,制造业复兴也成为欧洲大陆执政者的选择。在投资拉动之外,创新经济发展环境和机会,应是中国政府“实体经济战略”的必然考量。

中国经济重回实体经济时代,这被业界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调整重组时期,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未来十八大,将继续以发展实体经济夯实中国经济的基础,但需要重申民企与国企的共同发展。

国企改制,一直处于艰难进行中,虽已有成效,但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灵活创新与体制包袱仍在彼此冲突;而当前民企面临的问题又在于,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如何找到中国特色且有全球化时代特点的中国大型民企整体战略思路?

2010年的数据显示,民营企业500强仍然以制造业为主,共有329家制造业企业入围,前五大行业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电气机械及器材、线缆制造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综合类。在“国家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指引下,一批民营企业迅速调整产业结构,进入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3个产业。

诚然,民企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自己的问题,比如投资规模过大、负债规模较大、债务结构脆弱、内部管理冲突……但民营企业有两大突出优势:一是,企业有真正的主人,能够给自己做中长期的规划。二是,企业的主要心思在发展上面,效率比较高。华泰汽车董事长张秀根就很坦诚地表示:“我们现在所投的发动机、变速器,都是我们自己拿钱买的技术。我们就是踏踏实实地做事,动力总成问题不解决,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只有我自己稳稳当当地做出来了,才有后续生存的可能。我是真心地想把这个产业做起来的。像清洁柴油发动机这样利国利民的好技术、好产品,如果能够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持,会发展得更快更好。”这话不假。中国汽车的“黄金10年”已经过去,借“市场大好赚一笔快钱”的取巧做法早已行不通,否则也不会出现诸如春兰、波导等一系列家电企业折戟车业的先例。但凡现在还在汽车领域拼打的民营企业,基本都抱着“做实业”的心态,但很多时候,它们无法得到政策的惠顾,更多依靠自身。

中国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空心化,让人堪忧。仅以汽车业为例,多年的合资合作,未能实现“市场换技术”的初衷,更多充当跨国企业的代工工厂,包括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动力总成技术,一直垄断于外资之手。即使近年中方话语权逐渐增强,合资公司纷纷建立中国研发中心,但实际上,外方不会轻易将技术输出,中方在研发中心并没有核心地位。即使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夏季达沃斯会议上,强调希望欧洲国家开放市场,以及向华输出先进科技,但这仅限于“希望”层面,短期内,还无法以庞大的对外投资贸易换得核心技术的输出。

借用一位民企人士的说法:“民营企业家的‘产业报国’想法,听起来虽空,但制造业强了,装备就强了,在国际上的腰杆就硬了,没人敢欺负我们。现在中国尽管是经济大国,买了很多的国债,但是若把这些钱能实在地支持企业,弥补制造业的核心空白,我们装备能力上去,国际地位将比现在强很多。”

全球产业第四次转移已经开始,世界工厂的定位,已经不能肩负起未来中国的重量。站在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够体现国家战略意志最大化?无意去探讨国企与民企的属性,但民企在实体经济中的份量,十八大之后的新领导班子,应该给出一个更恰当的界定与政策扶持。全球化背景的今天,也许也到了解决历史问题的最好时机。

[责任编辑:ningxh]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入    注册
ctrl+enter快捷提交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