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行业
凤凰网汽车>行业>产业评论>正文

汽车315|延期交车,算侵权吗?

2022年03月15日 16:52:01
分享到:
来源: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时评 “315”临近,各汽车品牌的投诉量肉眼可见的增多。其中,对吉利几何EX3功夫牛的投诉,已经登上了车质网投诉榜的榜首。

投诉几何功夫牛的用户,内容都出奇的一致,“支付定金后无法交车”。

“10月份盲订,承诺年前有车,都过去要半年了,也提不到。”

“不给具体提车时间,浪费消费者时间和金钱!把消费者当冤大头。”

“长达五个月的时间也无法交车......厂家继续接受预订,但是每个月产量不敢想象,有涉嫌非法集资的可能。”

遥遥无期的交付等待,彻底激怒了不少已订车用户。

然而,交付难并不是仅吉利几何一家,近半年长安奔奔E-Star长城欧拉黑猫白猫、小鹏P5、比亚迪多款车型等均已经出现交车难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一车难求”的背后,是产业弊病还是权益的侵害?

维权无门的消费者

从交车难到车企停售,有消费者调侃“车还没拿到,就成了绝版”。对于近期集中爆发的行业现象,这些消费者的利益将如何维护?

其实,交车难的问题一直存在,至今仍没有有效的解决方式。

对于交车难的现象,某法律工作者表示“依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交纳定金后没有提出到车的,经销商是属于合同违约的情形,购车者可以要求经销商双倍返还定金,不返还的可以诉讼解决。”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消费者早已经掉入经销商的层层“陷阱”中。

“找工商部门,工商部门说无法管;找厂家,厂家说是经销商的责任;找律师,花钱之余还未必能讨到公道。”一位曾遭遇交车难的消费者这样吐槽到。

对于消费者的遭遇,该法律工作者表示“很多定车合同中,经销商都已经规避了交车延期等一系列风险,他们会通过条款内容规避掉自己的责任。即使出现问题,消费者也拿经销商没办法。”

一位在车质网上投诉长安奔奔E-Star延期交车的用户表示,“订车时承诺1-2个月内按订单先后顺序交车,现仍未交车。2021年11月-12月期间,从长安新能源微信公众号订单排名,每日平均交车大概在15辆左右,2022年1月份开始显示每日平均交车1-2辆,现基本处于不产状态。”

但是,其与经销商签订的定车合同上,交车时间一栏明确写着“车款到位 车到交车”字样。显然,从字面意思可知,合同中并未明确交车时间。“销售人员‘1-2个月内按订单先后顺序交车’的口头承诺,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消费者即使拿着定车合同告到法院也没用。”

除了合同未明确交车日期的“坑”外,该法律工作者表示定车合同中规定“在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下、因厂家计划调整、运输等原因不能按时交车的情况下,经销商无需担负任何责任,消费者也没有索赔的权利。”等类似条款,也是经销商规避责任的惯用手段。

对于如何避免交车难的问题,他表示,消费者在签订定车合同时要留意各项条款。“在签订定车合同时,消费者可以要求经销商写明具体交车日期,并标明‘逾期按每天100元赔付订车等待金’条款来约束经销商。”但他坦言“实际操作并不容易,特别是一些热销的新车,经销商是否能按消费者意愿签订合同仍是个问题。”

从法律角度而言,迟迟无法提车的消费者,似乎是被经销商“坑”了,但这背后只是经销商的问题?

延期交车成常态

公开信息显示,吉利几何EX3功夫牛于去年11月正式上市,数据显示,去年11月和12月分别销售1491辆和1854辆,今年1月销售了2010辆。显然,刚上市3个月的功夫牛单月销量曾逐渐递升的走势,但并没有达到爆火的情况。

单月销量不高,与交付进度有关。

从文章开头的投诉来看,多数未提车的用户,都是在新车上市前后下订,至今已经长达5个月。显然,功夫牛前3个月的交付量,并没有真实反应出终端市场的订购情况。

除了投诉交付问题外,近期有媒体报道,部分未提车用户还遭遇4S店退订问题。

在一个超过一百人的维权群中,不少准车主表示其订购车辆的4S店,要求车主退单,商家将为其办理退款手续。

对于为何要求客户退单,4S店的销售人员给出的理由是“下不了单”、“低配的不好下订单”、“一直在下单,排不上去”。

销售人员给出的理由,似乎是厂家接单量有限,接收不了4S店提交的所有订单。翻译成大白话,即厂家的“产量不足、供不应求”。

近期几何官方直播间里,对于延期交车的问题,几何官方回应表示,“二月份除去放假,总共生产了1600多台车,有些零部件需要进口,所以延误了交付时间,三月份将加大产能。”

官方给出的2月份排产数据,显然不能满足终端市场的需求。作为一款刚上市不到半年的新产品,正是冲量的关键阶段,但部分4S店销售主动劝订购客户退单的情况,让人费解。

对此,吉利400官方客服热线回应称“目前的确有交车周期延长的问题,同时低配版的坚强牛牛已经停止接单了,但并未停产,厂家也并未下达4S店要求车主退单的相关信息,若有车主接到4S要求退单的情况,可以联系厂家客服进行沟通。”

“停产当然不会一下就停,一个月给你交车一千辆,我怕你乖乖的自己去退订单,这套路!”对于官方的说法,有消费者这样评价到。

原本是一场双方互利的交易,如今却成为品牌方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而类似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今年2月15日,欧拉对外表示黑猫和白猫停止接受新车订单。在停售前,欧拉也收到不少消费者因长期无法提车的投诉。

数据显示,欧拉去年销售135028辆,其中黑猫销量占比为47%,白猫销量同比增长了203.89%。一款是欧拉销量的主力,一款为极具爆发潜力的产品,此外还有不少排队等待提车的准用户,欧拉依然狠心停售两款产品。

同样提车难的现象,去年第四季度在长安奔奔E-Star上同样上演。

去年11月份,不少预订奔奔E-Star的用户投诉厂家“承诺不兑现,提不到车”和“变相收费”等问题。其中,不少消费者在经销商承诺的1-2个月提车周期内没有顺利提车。此外,不少消费者表示车到店后,4S店要求用户购买服务包,否则无法提车。

去年12月4日,长安新能源发布一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已收取奔奔 E-Star 车系订单沟通及交付工作的通知》,对奔奔E-Star交车难的问题回应表示,“现款奔奔 E-Star 车系并未停产,停止接受当前车型订单是为了避免更长的交付等待时间。”此外,要求“各经销商须严格按照与客户合同约定的价格、车型,按订单顺序组织交付。”

曾经,打造“爆款”、“明星产品”,是不少车企的目标。如今,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却以“停售”的方式,阻止“爆款”产品的诞生,这显然是导致经销商交车难的根本原因。

缺芯、原材料价格与利润

长安、欧拉和几何不约而同停售的背后,大家都给出了同样的理由——缺芯、缺零部件。

“受汽车芯片供应不足,部分区域限电限产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工厂产能不足,订单积压严重,无法及时为客户交付车辆。”在长安新能源发布的《停止收取奔奔E-Star订单》的通知中,给出这样的解释。

同样,上文中几何直播间对于交车难的原因,也给出了产能不足、“有些零部件需要进口”的理由。

值得一提的是,几何官方表示“低配版坚强牛牛停止接单”,而长安官网显示,奔奔E-Star国民版车型中仅有去年11月最新上市且售价最贵的多彩款还可以继续预订,心动、心怡、心悦版三款低配旧车型均停止收订。相比老款车型,新上市的多彩款价格上涨了7千元。同样,欧拉停售的黑猫和白猫,也是欧拉旗下售价较低的车型。

显然,停售的部分车型,都有着低价的共性。对此,欧拉的解释更为直接和坦诚。

“算上补贴,欧拉黑猫现在卖一台亏损一万。”、“黑、白猫停止接单,不是停产,我们确实遇到了困难!”在公告中,欧拉直白的说到。亏损的原因,除了缺芯外,还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并且,欧拉表示“欧拉品牌遇到的问题,也是行业内面对的风险。”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新能源汽车迎来一波价格上涨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经有超过20家新能源车企宣布涨价,涉及车型近40款,背后的原因除了原材料上涨,另一个是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是增长很快的,比如碳酸锂、石墨价格都出现一个大幅度上涨。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碳酸锂价格上涨到30万元/吨,而去年1月份的报价约为5万元/吨。今年3月份,价格突破了50万元/吨。

“价格的涨幅,对终端整车售价的涨幅其实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嘉实新能源新材料股票型基金基金经理熊昱洲表示,“我们大概做过一个测算,10万块的碳酸锂价格涨幅,对于平均可能15万左右的车型来看,它的成本影响大概就是两三千块钱左右。”

他指出,今年年初和去年年底,因补贴退坡新能源汽车已有过一轮调价。根据经销商和门店的调研,订单恢复情况和接受度比较不错。他总结:“消费者对千元级别的价格上涨有比较好的接受度,意味着30万元/吨的碳酸锂价格,向消费端的传导已经完成。50万元/吨的价格,因国家政策回归到正常状态的话,相信对市场的影响,对终端市场的影响会更加的小。”

从各方信息来看,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新能源汽车成本的提高,是不争的事实。长安新能源停售的奔奔E-Star国民版(2.98-4.38万)老款车型,于去年1月份上市;吉利几何EX3功夫牛(5.88-6.88万)于去年11月上市,而欧拉黑猫(2022款6.38-8.13万)的上市时间更早。

从时间轴统计,三者中最早出现交付难的车型,是售价最低的奔奔E-Star国民版。反应出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涨,对低价新能源汽车的影响一路扩大。最终,成本压力、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以及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让车企不得不停止接受订单。

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新能源汽车涨价是客观事实。作为车企而言也不可能做亏本买卖,但把原材料涨价等外部因素,所产生的经营风险转嫁到支持车企的消费者身上,虽然法律上车企并不承担任何责任,但这确实有损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