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腾百万”那个价值50亿的电商故事,为什么两年就说完了?

2016年08月03日 00:00:00
分享到:
来源:好奇心日报

三个亿万富翁的机会主义尝试失败了。

万达+腾讯+百度,这个曾经说要做出“真正意义上的 O2O”的大公司组合散伙了。

相比起开启合作时的盛大仪式,这个结局来得静悄悄的——他们只是在公司的工商资料备案中,变更了一下投资人的股权结构。

两年前,这还算是一个轰动行业的大事儿:三方为这项合作总计拿出了 50 亿元,其中,万达持股 70%,腾讯和百度各持 15%。

当时他们还有中期规划:5 年内总计投入 200 亿元,也可能会引入新的投资者;那个叫“飞凡”的业务需要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最终做成全球最大的 O2O 电商公司。

现在,这个目标只能靠万达自己来完成了。在完成一轮股权变更后,“飞凡”背后的运营公司名称中多了一个“新”字,董事名单中除了万达金融的负责人曲德君,还出现了王思聪的名字。

王健林应该也不再会提起他与马云打的那个 1 亿元的赌,电商在中国市场的向上趋势,已经非常明显:2015 年天猫的“双 11”最终卖了 912 亿元的东西,这超过了当年全社会的日均消费品零售额。

在万达先前的规划中,电商是会公司在地产、零售、文化旅游、金融之外的第五大支柱产业。但当万达将自己的注意力都收回线下后,电商、乃至整个互联网世界的生意,暂时都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我们曾经探讨过,像万达这样大体量的公司,到底应不应该投身到互联网的浪潮里。结论是否定的——作为一个商业地产公司,它会因为这些投机性的左顾右盼,而失掉自己在行业里已有的市场地位。

即使是与腾讯、百度这样的大家伙们一起做事,具体的方向也比钱或是资源更加重要。

2013 年,万达在淘宝最强的时候确定了电商计划

其实万达做电商这事,可以追溯到 2012 年——那时候,O2O 的概念还挺火的。

2013 年底,万达推出了自己的电商网站“万汇网”,当时的功能也局限于展示部分万达广场的打折信息。

当时,阿里巴巴也正好处于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公司营收来看,2013 年的同比增幅达到了 72%。除了早期创业时期的高速增长,在之后的数年内,阿里的业绩都再未能达到这么高的增长率。

网站上线时,王健林一如既往地对这个新项目寄予厚望:3-5 年内获得 1 亿用户,成为几百个万达广场的智慧引擎。

这也可能是他为当年打赌留的一个后手:万一电商真的成了未来人们买东西的重要选择,错过这个趋势该多可惜。

到 2015 年 3 月,万汇网终于完成了超过 90 家万达广场的数据接入——虽然仍在运营,却只能算是一个“万达广场指南”。

2014 年,百度和腾讯加入试错

在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王健林有意忽略了已经上线的“万汇网”。当时他表示:“真正的万达电商明年才正式上线”。

产品尚未成型,所以当时担任电商业务 CEO 的董策传达给外界的,也都是些模模糊糊的大词:万达电商将打造国内最大的通用积分联盟平台。同时根据协议,万达、腾讯、百度将打通帐号体系,在支付、积分联盟、大数据、产品和流量整合上进行合作。

在先前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戴德梁行华东区商业地产服务部主管郑志宏曾将这个模式概括为“逆 O2O”:

“(消费者)先在线下体验,然后再在线上购买和消费,把整个流量做活:从线上到线下,线下到线上都可以。这样的话其实万达人流量、腾讯、百度各自单一流量变成多项互动的,相当于打造了一个生态体系。”

但在这一年,万达的电商业务 CEO 及两任 COO 都先后提出了离职。

2015 年,“飞凡”成了万达促销的主入口

如果只从功能上来看,“飞凡”的定位,和两年前的“万汇网”其实没有什么差别:将商场、商家和消费者的信息绑定在一起,提供一系列包括停车找位、在线排队、室内导航、优惠促销等方面的服务。

由于使用的范围仅限于万达广场内,所以每年 6 月 18 日的线下促销,都是这个 App 存在感最高的时候。因为只有通过“飞凡”,才能领到折扣券、参与秒杀和抽奖,以及避开可能过长的收银队伍。

而根据万达官方披露的数据,截至 2016 年 7 月底,飞凡 App 上线一周年,公司累计开放合作项目数超过 3000 个,累计注册会员数 1.2 亿,累计 App 下载量 1200 万次。

只从数字上来看,飞凡算是达到了王健林提出的“3 年内注册会员达到 1 个亿”的目标。但如果与万达商业全年 1500 亿元左右的销售额对比来看,很容易发现其中的虚假成分——

即使这个高客单价本身是可以达到的,也不能代表大多数万达广场的典型消费者。这不是万达真实的用户群体。

除了钱之外,腾讯和百度究竟给万达带来过什么

从“万汇网”到“飞凡”,这个电商项目看起来依然是万达自己的生意。

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王健林曾大方承认,引入这两个合作伙伴时,其实也没想好到底要搞什么:“任何流量导入进来就需要花钱,我们不需要花钱,自己就有。但这些流量怎么想办法变成钱,我们来一起研究,这两个人(李彦宏与马化腾)听了觉得有点可能性,说行,就弄了。”

在 2014 年宣布合作时,腾讯主要起到的是“连接器”的作用。根据协议,腾讯 QQ 会员、微信用户、支付、电商等账号体系,届时都可以直接登录万达电商。

百度则需要提供“大数据”的支持。按照当时李彦宏的想象,就是“在万达广场看到哪位美女穿的衣服好看,拍一张照片就能分析出衣服品牌价格,在万达广场哪里可以买到;拍下电影海报,就可以知道万达影院的排片时间表,甚至直接购票选座。”

但运营一段时间后,王健林对腾讯、百度的态度就变了:“别看他们搞互联网的,在 O2O 上,得线上线下都有业务的企业才能找感觉。”

虽然自己从来不用微信、了解互联网也是通过开会听下属讲,但王健林依然觉得,自己才是最懂电商生意(或者说,符合万达发展思路的电商生意)的那个人。

那时候已经没人提 O2O 了,连电商的发展方向都变了

2015 年,市场正在逐渐消除上一年在“O2O”这个概念上产生的泡沫。

大资本的快速进入、整合,为市场上最大的那些玩家保留了机会。滴滴与快的、58 同城与赶集、美团与大众点评、微票与格瓦拉……一批重要的 O2O 模式竞争对手在这一年宣布业务合并。

这些机会没有留给小公司,更多垂直领域的 O2O 创业公司在融资耗尽后从市场上消失。

同样出现泡沫的,还有电商的一些新玩法。在政策的利好下,2014、2015 年全国的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分别达到了4 万亿和 5.4 万亿元。主打标品、爆款的跨境电商网站打起了价格战,经营长尾、非标产品的则做起了社区粘性、或是直播这样的新技术。

交易核心的移动支付,万达已经远远赶不上支付宝和微信

不管是电商还是 O2O,在设计“飞凡”的 App 时,万达应该还是意识到了移动支付在整个架构中的重要性。

2014 年,万达以 3.1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移动支付公司“快钱”的 51% 股权,曲线获得了移动支付牌照。之后,快钱就作为万达金融业务的主产品之一,被整合进了“飞凡”的电商项目,作为快捷支付环节的技术支持。

但根据易观数据发布的第三方支付监测报告,2016 年第一季度,支付宝和腾讯系支付工具(财付通、手机 QQ 钱包等)的合计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 86%,而快钱仅为 0.69%。

看来,除了万达的电商业务,连王健林希望能在 2019 年上市的金融业务的前景,都不那么明朗了。

万达的新故事,已经都回到了线下的实体世界

所以,在过去的这一年,你能看到万达的新动作,都回到了他们相对擅长的、跟互联网关系不太紧密的那些领域:商业地产、文化旅游、影院及其背后的一整套娱乐生意。

一二线城市地价过高、拿地困难,万达就开始拓展三四线城市的生意:他们在那里还屯有足够多廉价的土地,靠着万达广场模式的快速复制、以及当地尚未被完全满足的消费需求,万达还有得赚;

吸引客流,也不再需要互联网的实惠:靠着“打败迪士尼”的口号,万达就可以将更大体量的“万达城”项目铺向有需求的二线城市,依靠不太看得懂的驻场秀,或是与其他品牌没什么差别的主题乐园圈钱;

从院线、发行、制片、播放技术到 IP、体育,万达还在追逐一系列被互联网炒热的概念和投资标的。但王健林并不是将这些项目作为纯粹的财务投资,而是希望它们能与自己的实体生意(也就是万达影院)产生联系。

相比之下,万达的电商业务,从来不像是万达广场、或是房地产一样值得被拿出来讨论的项目。这次尝试的无疾而终,对万达来说更像是一次投机导致的必然结果。

三个亿万富翁的机会主义尝试失败了。

延伸阅读

万达,你知道吗,你不一定非要做一个互联网公司|Top 15 年度报道

国产恐怖片《中邪》被看好,它的导演原本是横店的一个临时演员

滴滴确认收购优步中国,持续两年的专车大战结束,接下来呢?

低成本体验虚拟现实,我们测试了这 15 个应用 | Hack Your Life

- 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