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蚁居实验: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包括我们的城市

2016年11月04日 00:00:00
分享到:
来源:冯仑风马牛

梦魇

1945 年,日本战败前夕,名古屋作为日本航空工业的中心屡遭轰炸。一名小学生跟随家人从名古屋逃到乡下避难。一天晚上,他亲眼目睹了几百颗炸弹飞过城市上空,拥有 150 万人口和 230 年历史的名古屋就这么一夜之间消失了。

站在废墟中,父亲对他说:「现在我们必须在伤痕中重建城市。」他想的是,怎么可能。彼时,他已然痛苦而清晰地认识到,建筑和城市并不是永恒的,都会瞬间消失。他就是日本战后最卓越的建筑大师之一,黑川纪章。

空袭和核爆几乎成了日本一代建筑师的现代启示录,成为他们思考城市和建筑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我们的房子并不会住一辈子,我们的城市不久后可能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又该如何设计房子和城市?

对于这个问题,日本建筑师构想并实践过激进的解放方案。黑川纪章设计的中银胶囊塔,既是超小型公寓滥觞,也是终结。

黑川纪章,这个眼神中写满故事的建筑师

构想

1950-1970 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大量人口涌入都市,地价上升,住宅严重不足。至 1960 年代,东京和大阪新开楼盘时,往往是 30 甚至 40 个家庭来争抢一个名额。翻翻那个时候的报纸文章,都是在讲住房如何困难,政府如何一次又一次错过承诺的,同时城市环境迅速恶化,交通拥堵,大城市如东京开始受到雾霾困扰(耳熟不)。

东京三里冢地区居民反对拆迁示威,1971

城市的迅速膨胀和混乱问题也是建筑师的创作机会。同时,百废待兴的复苏阶段,往往是理想主义的温床。怀着对城市及建筑共同的观点,一批日本建筑师结成团体——新陈代谢派,成为唯一一个发生在非欧美地区、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建筑运动。黑川纪章更是其中风口浪尖的人物。

简单说,他们认为城市和建筑也应该像生物般不断新陈代谢,有机演变,反对把其看做固定的、自然进化的观点。作为现代主义的狂想一派,这也暗合了日本传统的宗教思想,日本全国神社之本宗伊势神宫,其本殿每隔 20 年便拆毁重建。

▲ 伊势神宫会每 20 年在本殿旁修建一个完全一样的神殿

这种做法叫做式年迁宫,至今已经延宕 1300 年之久

于此同时,他们也在极力扩展建筑的边界。1969 年,黑川纪章成立了社会工程学研究所,邀请不同领域的人来讨论城市未来,试图把哲学、政治、经济、科学、社会学、人口统计学等纳入建筑学科以作参照。黑川说,「建筑师往往活在如此之小的世界里,这在我看来是很愚蠢的……」

一番研究讨论之后,他们提出了对城市、建筑乃至社会问题的一揽子看法。他们认为,在高度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中,城市构成会逐渐演化成两种极端元素。

一种是巨大的系统和结构,比如高速公路、火车站,桥梁等;另一种是越来越微小的个体元素,比如胶囊公寓、路边的临时商店等。前者是长期稳定的,提供城市的骨架,后者是短期更替的,提供功能性的空间。两者需要有机联结。

▲ 这就是一座 70 年代城市的骨架

实现

如何联结呢,作为狂想派为数不多的实现作品,中银胶囊塔是最佳的例子。

这座建筑物是由两座高度分别为 50-60 米高的塔式主体和 140 个集装箱式的胶囊公寓构成的。主塔是现场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其中包括电梯间和楼梯间以及各种管道。而每个胶囊公寓都在工厂中生产,然后在现场以 4 个强力螺栓锚固在主塔上,以便日后拆卸和更换。

黑川声称两者有不同的「代谢周期」。主塔是巨大且永久的,设计寿命为 100 年,塔顶设计成开放式,根据需要可继续生长;而胶囊公寓是微小的、临时的,作为次级元素必须定期更换,每个只能使用 25 到 35 年。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项目的实现需要很多的现实契机,比如技术:随着抗震水平的提高,东京在 1968 年才解除自 1931 年关东大地震以来执行的 31 米限高,允许高层建筑的建设。

同时,1970 年代也是太空竞赛的年代,人们崇尚技术进步,喜欢尖端科技。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消费主义萌芽,人们热衷于三大件:空调、汽车、彩电(我们同时期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种科技改变生活的既视感,不仅与胶囊的意象完全重合,也激发了建筑师拥抱技术的信心:预制、组装、组合等方式都被用在了建筑中。

很难想象,70 年代就诞生了如此具有黑暗科技气息的建筑

可能参观苏联太空船成为黑川的部分灵感,胶囊公寓的设置颇像太空舱。生活设施置于墙的一面,全部是集成的,包括厨房、冰箱、电视、桌子、电话,对角有一个盥洗室,约飞机厕所大小(居然还有浴缸)。门的对面是窗户,圆的,下方放一张床。以上全部在工厂预制,甚至包括地毯以及浴室设备。

按照当时的构想,未来到处都是胶囊公寓,伴之一个繁荣的胶囊市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或订制房间,比如作家型的就满满是书柜,美食爱好者就来一个完备的厨房,或可作录音棚、实验室、写作间……几间胶囊也可打通,供一个家庭使用,甚至未来胶囊塔不时会拆除重拼,换换方向和升降楼层,以达到风景均沾。多么乌托邦般美好。

现实

然而现实是,这幢大楼逐渐遭到用户的不满、弃用,甚至多数住户要求拆除大楼!

随着时间的推迟,两个显著的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一是缺乏建筑所在地的思考,这样的建筑可以放在任何地方,而没有回应建筑所在地的具体文化、环境;二是单调,乏味,没有家的氛围。总而言之,缺乏对感情的关照,家的概念被高度具象化了。以至于 2007 年超过 80% 住户投票要求拆除。但第二年经济危机,该事项被搁置了。

再者,这栋建筑是在全日本对经济及技术高度乐观的情绪下建成的,但经济并不会永远增长,技术也不是百利无害,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建筑再无后续的新陈代谢了,胶囊公寓早已使用超过了 35 年,但没有任何修缮。

房屋老化问题让居民怨声不断,例如石棉保温层早就不起作用了,冬冷夏热。这栋 70 年代的未来建筑永远停留在了那个年代。

并不是每个胶囊空间都能拥抱这样的阳光

目前为止,大约一半的房屋被用做临时住宅,办公场所,艺术工作室,只有 20% 的居民是常住人口。随着 Airbnb 的流行,有人把这里做为家庭旅馆,成为东京银座附近最火爆的预订场所之一。

显而意见,作为住宅,中银胶囊塔是失败的,而作为建筑,它无比成功,成为全球建筑界的一尊纪念碑,既成为日后日本在建筑与城市议题探讨上的重要基础,也被后来的建筑师扬弃后重新诠释,成就了无数牛逼的新一代建筑师。

太阳底下无新事。

中国的城市也在极速膨胀中,我们也有各种超小型住宅,既有万科 25 平米超小型住宅,也有针对年轻人租住的 YOU+青年公寓(45 岁以上不租,结婚带小孩的不租),更有无数城中村、地下室的蚁居笼居——我们有更复杂的国情和更花样的套路。看看友邻走过的路,或许对我们有参考价值。

今日互动 Lets talk

如果是你

为了能在城市中生存下去

你愿意居住在胶囊塔中吗?

来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吧!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行你就摇滚 主编|寿佳茵

总编|喻潇潇 顾问|王淑琪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标题 阅读更多关于空间的文章

温暖的东西,很难让人不喜欢

仿古建筑是一场灾难

敬请期待……

-商务联系-

阿牛|13311153963

微信|niuniu-fengmaniu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