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他们不仅要抢占“新窗口” 还在谋求“新联盟”

2017年08月09日 09:59:23
分享到:
来源:汽扯扒谈

刚刚立秋,新兴造车领域就有几件比较值得关注的事件发生。其一是和谐富腾投资的FMC(Future Mobility Corporation)电动车公司,近日刚获得2亿美的A轮融资;与此同时,威马汽车的首款量产车型在新疆吐鲁番完成热区测试,而且其温州产业园的所有主体厂房建设也将在8月底完工,全面进入设备安装及调试阶段。而另一方面,虽然有些人称贾跃亭在美国已经联系不上,但又有官方消息称他投资的FF汽车,不仅加州高端工厂揭幕,而且FF 91车型也要加速量产。

在“汽扯扒谈”看来,这几件表面上毫不相关的事情,其实都反映出了一个现状——新兴造车企业在量产车的推进上,已经开始快马加鞭,甚至显得有些着急了。那是什么造成这些新兴造车企业的加速反扑呢?这或许与今年以来,相关部委关于新能源汽车政策的相继调整有关。而在这一新形势下,新兴造车领域的发展方向是否有所变化?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又会否受此影响呢?

争先恐后抢“窗口”

虽然很多新兴造车企业并不愿意谈及乐视造车,但不得不说的是,“乐视资金链不足导致易主”一事,确实给这个此前被称为“狼来了”的集体,带来不少深层次影响。

“这件事的发生,对新兴造成领域带来的影响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是让相关政府更明确意识到,互联网企业造车需要的资金量其实非常大,这不是简单通过新的发展模式就能抹去的,因此法律上监管要更严厉;而另一方面也让很多投资人认清了风险:工业发展新模式下,不排除一些企业就是利用汽车制造产业的项目来‘圈钱’,这样很容易让投资者血本无归,因此类似投资应变得更谨慎。”一名长期关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行业分析人士认为。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其他新兴造车企业为了证明自己“很靠谱”,就只有一个路径可以走——就是加速量产车和生产基地的投产。

除此之外,相信不少人还记得,前段时间圈内曾经盛传过——由于生产资质太好“拿”,发改委和工信部正在商议严格化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环节,甚至可能对已申请拥有生产资质的企业进行复查的消息。无论这个消息是否属实,但就近几个月的情况看,相关部委在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一事上,确实变得更加谨慎了。

“其实我们在此前已经收到了消息,相关部委会对申请生产资质的政策作出一些调整,肯定会越来越严格。”上述消息一传出后,一名正在申请生产资质的新兴造车企业相关负责人,就曾对“汽扯扒谈”表示过。

可惜的是,彼时大家并不知道这个调整时期有多长,而涉及企业的资质复核和审核问题,又会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或许也是造成新兴造车企业加速量产新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下半年已进入重要发展时机

但如今,关于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环节调整细节,似乎都在浮出水面。

按照规定,新能源车企获得生产资质只是说明它有建厂的资格。但当工厂竣工后,必须交由发改委进行验收,验收后才能开始小批量量产。但即便是小批量量产也并不意味着这些新车可以上市销售,而是应再由工信部进行审核申请。只有进入工信部的产品、免税目录以及地方的产品目录,才能真正实现市场化销售。

而近日有消息人士告诉“汽扯扒谈”,在相关部委对已经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十多家企业尽心复核后,应该会有企业被拦在第二道关卡前,这就意味着即便已经拿到生产资质的企业,也不一定能实现最终的市场化销售。

不过与此同时,消息人士还称,今年有关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申请“新窗口”,最迟应该到今年10月份左右会再次打开。“估计年底之前,应该还会有1-2两家企业,能通过审核拿到生产资质。”

相关政策的调整,对于新兴造车企业而言,意味着留给他们融资和新车量产的时间更加紧迫。而按照不少业内人士此前估算,2018年将成为新兴造车企业发展的重要时间点。可是,在当前“双积分制”和“生产资质收紧”两方面因素影响下,这个关键时间点或将调整到今年下半年。

已经开始着手更多“联盟”

其实今年以来,不止一家新兴造车企业负责人在采访时表示:“我觉得未来经过优胜劣汰后,能留下的新兴造车企业不会很多,也就2-3家左右。”而事实上,这一行业发展形势,早已得到业内形成共识。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人士田永秋表示:“其实现阶段,一些有生产资质和没有生产资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已经开始在着手相互合作、结盟甚至收购的事宜。尤其是那些没有拿到生产资质的企业,在政策收紧的情况下,都在想其他‘曲线救国’的方法。”

蔚来汽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一开始,蔚来就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一方面通过合作让江淮汽车为其今后量产新能源车代工;另一方面通过签署意向合作,与长安汽车成立合资公司,借助更多传统车企深厚的研发力量,来实现新产品的量产。在此之后,小鹏汽车也与海马汽车“搭伴”,一块儿来生产新能源汽车。

“行业发展肯定会有一个‘先上车再上量’的过程,这样新兴造车企业才会有进一步融资的资本,才能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可能。”田永秋认为。

的确,通过各种方式尽快实现产品的量产,是当前新兴造车企业群体最重要、最棘手的事情。而且大家都意识到,在这件事上“不能一条道上走到黑”。而至于产品能否受到消费者喜爱、工厂能否保证大规模量产的产品质量,以及各种路径可能会带来的发展风险等后续问题,或许是新兴汽车制造企业下一阶段,才会切实考虑到的。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责任编辑:张小莎 PA034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