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管欣疾呼:10倍增加技术人才

2017年12月19日 15:49:04
分享到:
来源:自主汽车

原标题:管欣疾呼:10倍增加技术人才

本期对话嘉宾: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管欣

7 月 26 日,作为《汽车族》杂志社“年度车型评选”顾问,管欣教授莅临中国汽车报社,作了一堂关于汽车性能(品质)主客观评价方法的精彩演讲。其精辟、客观、全面的分析博得听讲者的阵阵掌声。借这个机会,我与管教授也得以就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一番深入探讨。

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与行业专家讨论“中国汽车的发展战略”。这其中有行业的老领导和专家,有企业的领航者;管欣教授则是技术攻坚者的代表。行业内常常会有这样一种错觉,研究市场的,很少精通技术层面;研究技术的,又很少关注宏观与战略。与管教授的一番对话,却让我感受到眼前这位为人师者的客观、冷静以及深谋远虑。他的话语中时时表达出一种对中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担忧,对于解决途径,他最终将其归结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人才战略上。

——题记

严峻形势提醒中国汽车企业:应该走高技术增值型之路

李庆文:管院长,你好,欢迎做客《社长对话》栏目。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 30 个年头,我们在纪念改革开放 30 年之际,应该对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做一个总结,归纳 30 年来走过的不平凡之路。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今年将是一个历史拐点,汽车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重大转折。

年初,大家都怀着一种喜悦、自豪的心情迎接改革开放 30 年的到来,可是没想到,迎来的不仅仅是机遇,还有困难和挑战。比如雪灾、地震、油价上涨,世界经济出现不稳定因素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压力。年初,我们对中国汽车产销达到 1000 万辆充满信心,现在不少人感到,实现1000 万辆不太容易。冷静下来思考,能否实现 1000 万辆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的时刻,看清今后的方向、明确未来的战略才是最重要的。那么,你作为一位资深技术专家,如何看待这 30 年来汽车行业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战略问题?

管欣:中国汽车工业的真正发展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到现在大约 20 年。如果从市场规模和制造能力的发展来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集中在近 10 年。去年,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上的排名是产量第三、销量第二。这表明中国汽车工业取得的成绩,也预示着我们具有很好的发展机遇。

当然,今年由于自然灾害、能源问题、原材料涨价、技术成本增加等因素,行业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企业如何渡过难关?我在调研中发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汽车市场需求扩大,制造技术提升空间大。但是,今年几乎所有的汽车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都是成本大幅度上升。严峻的形势给中国汽车企业一个及时的提醒:我们应该走高技术增值型道路。

据报道,现在,汽车企业的利润率已经降到 4% 以下,这样的利润率甚至还不如一般的制造企业。压力之下,不少汽车企业在调整发展战略,其中有一些战略就是技术引导型。过去 30 年,我们在先期开发方面有很多不足,汽车企业的成果储备必须要靠先期研发。目前,中国汽车技术人员少,很多企业忙于应对产品的市场开发,没有尽早投入人力成本,进行技术储备。

只是经济支柱,还不是工业支柱

李庆文:管教授可谓一语中的。中国汽车企业确实应该走高技术增值型的道路。回顾过去,中国汽车工业取得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市场拉动。也就是说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是需求拉动型、市场拉动型的。

如何看待需求拉动?一方面,它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这个产业得到快速扩张,制造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辉煌成绩的背后存在着隐患。这种市场拉动的发展模式和高技术拉动是大相径庭的。在目前汽车业利润越来越薄的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高技术增值能力的企业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不少企业尤其是合资企业的产品开发都是围绕市场进行的,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行动,没有实现高技术储备,属于单纯的拿来主义。

管欣:是的。大部分高技术增值点来自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拿走了高利润。从这个方面来说,我国汽车工业没有高技术支点。

另外,我从调研获取的数据中发现,中国汽车产业只是“经济意义上的支柱产业”,还不是“中国工业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也就是说,虽然中国汽车工业在GDP 中的分量不轻,但是,汽车工业对其他相关工业拉动作用不明显。比如说正常

情况下应该是汽车工业拉动相关工业发展,现在汽车产业发展了,但相关的机械工业发展依然不够快,化工产业也跟不上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这样就出现了两个瓶颈:一是汽车厂家集成开发能力弱,缺乏先进的零部件产业支撑;二是围绕汽车的产业链没有得到同步发展。

李庆文:几年前,政府对汽车工业是不是支柱产业有过争论。你方才对中国汽车产业有个严谨的界定,认为它是国家的经济支柱,还不是国家的加工制造业或工业制造业的领头羊,没有起到牵头作用。从技术来源看,高端技术来源于国外,所以说中国汽车工业对高端技术的拉动不明显。产量虽然实现了迅速扩张,但不意味着这个产业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管欣:是的,汽车产业应该以技术增值为主导。现在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改变思路,从“赚市场的钱”转变为“赚高技术的钱”。

新能源汽车是“好上加好”,自主品牌生存问题最为迫切

李庆文:最近一个时期,汽车行业围绕技术选择、技术路径问题有很多讨论。比如怎么处理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的关系,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随着高油价时代的到来,能源危机可能改变人们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也会让企业对技术路线的选择有所改变。对此,你有何看法?

管欣:我个人的看法是,新能源汽车主要是为了解决能源危机、环保问题,应该是汽车功用和性能的提升,并不代表这些车的品质就一定好、制造质量就一定高。新能源汽车品质和质量的提升,还要依靠传统技术平台来实现。

很多人不愿意选择自主品牌车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振动、操控、安全、制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二是在汽车性能和品质方面的一致性、耐久性不够。所以我认为,当前中国汽车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产品品质和质量。我个人认为,推出新能源汽车是“好上加好”的问题。中国汽车工业能不能在当前的形势下生存下去并保持持续增长,关键在于品质和质量的提升。

李庆文:你讲了两层意思:一是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必须把传统汽车造好;二是从产业的角度看,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品质和质量。不过,一直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新能源汽车应该加速产业化。对此你怎么看?

管欣:我个人认为,未来 5 年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自主品牌企业,面临的主要还是能不能生存的问题,发展新能源汽车应该是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后作出的选择。


李庆文:为什么 5 年就能决定汽车企业能不能生存下来?

管欣: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高技术带来的高利润都被这些企业拿走了,中国汽车工业可能面临利润点更低的局面。近 1000 万辆的年产销量中,自主品牌的数量还很少,高技术增值还没有实现。此外,目前原材料涨价,零部件企业生存困难,整车企业能否坚持下去也是个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知识产权问题,跨国公司不愿意与中国企业合作,纷纷成立独资的研发中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企业份额会越来越小。未来 5 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形势非常严峻,甚至关乎生死存亡。

李庆文:的确,在改革开放 30 年后,形势并不是一片大好,而是比较严峻。未来 5 年不是轻松的 5 年,不是有 1000 万辆的市场规模就能一帆风顺,就能“飞流直下三千尺”,反而会面临更多挑战。

汽车工业规模扩大了 10 倍,技术队伍并没有扩大 10 倍

管欣:我提倡产品自主开发,不管是合资公司还是本土企业,关键是要有本土的研发队伍,产品要由以本土队伍为主打造出来。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就要投资于技术队伍,积累一定的技术基础,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在市场上打造出不错的产品,然后才能树立自己的品牌。

李庆文:技术战略的确定和经济发展的条件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内在的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发展条件中,我认为,有利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广阔、层次多样、需求空间大。比如微型车虽然技术要求不高,利润不多,却有着广阔的需求。二是支持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需要的生产要素,总体上具有比较优势。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又面临着来自世界和中国自己的双重不利因素:一是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很多原材料需要进口,特别是钢铁和石油;二是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从国家的角度看,我认为汽车行业应有两个战略:一是新能源战略,二是要把大多数资源集中在生产最节能的高品质紧凑型轿车上。

管欣:你的想法很好,但目前不一定能实施好,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的研发队伍和能力远远满足不了战略的需要。比如集中企业的资源研发紧凑型轿车,这种想法不是没有过,但就是无法团结起来,因为谁也主宰不了谁。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那么多年,规模、产量扩大了 10 倍,中国汽车技术开发队伍并没有扩大 10 倍。试想,如果我们的“三大”,他们的研发队伍扩大了 10 倍,现在又会是什么样子?不少汽车企业在决策上不愿去冒技术风险,宁愿去冒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培养人才队伍是技术积累的第一条件,汽车技术队伍发展不起来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要打仗必须要有兵,也必须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中国汽车工业应该是哑铃型结构,这样的结构意味着市场广阔,技术开发力量强大。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是榔头型结构,仅有数量众多的市场营销队伍,技术队伍方面却不强大。从这个角度来说,新能源汽车要做,但是政府和企业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没有人才,谈不上技术开发,更谈不上技术储备。一些中国汽车企业负责人的想法很好,苦于没有人才去做。有些企业能够承受投资一条生产线失败的损失,却不舍得去进行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

李庆文: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最失败的就是没有“树人”。

管欣:是的。所以我认为现阶段中国汽车企业不要过多地去谈新能源战略,而是应该花精力去培育人才。中国汽车企业研发队伍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在调研的时候听到,很多企业称自己总产值的 3% ~ 4% 投入到技术上了,实际上多数投入变成了固定资产,并没有培养出一支队伍。

李庆文:一些企业负责人的确热衷建设有形资产,不注重无形资产。他们在招聘和培养人才上面的投入没有盖厂房、添设备多。所以,我们讨论的一个结论就是,中国汽车工业不管有多好的技术路线图,如果没有强大的技术开发队伍和力量支撑,一切都是空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的确定,核心问题就是技术战略。技术战略搞清楚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才有章可循。

管欣:是的。中国汽车业对宏观问题谈得过多,技术问题谈得少,经营人才比较多,钻研型的技术人才比较少。只有增加经费,稳定住一大批技术钻研型的顶级专家,中国汽车才有机会。经营是中心,但技术是基础。没有领先的技术,就实现不了经营目标。

订阅联系人:孙先生 15010368835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