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吴迎秋:明天,三类车企可以活下来丨汽车预言家

2018年02月03日 19:37:17
分享到:
来源:汽车预言家

原标题:吴迎秋:明天,三类车企可以活下来丨汽车预言家

明天,哪些车企能活下来?这个问题提出已经好多年了,答案一直很模糊。不仅如此,伴随着这个问题的提出,我们非但没有看到哪个车企掉下去了,相反,似乎大家都活得不错。难道“活着说”是个伪命题?

  

这么多的汽车生产企业和品牌构成了中国汽车产业肯定是不正常的。不算传统意义上的车企有多少,仅近两年出现的“新势力”车企,保守估计也得有50家以上。所有这些“吃汽车饭”的整车厂最终都会走向优胜劣汰,也是必然的,谁都别抱有侥幸心理。对于大多数车企,特别是中国的自主品牌车企来说,终有一天会面临一次生与死的考验。这是迟早的事。

  

我要说现在。在我看来,今天其中有的车企已经到了必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过去的2017年,汽车市场已经在低速徘徊了,乘用车销量仅增1.4%。像自主品牌前十位车企中,一半以上是负增长。今年,微增长或者不增长是权威机构给出的预测。按照这个预测,我们大致可以给 2018年市场的蛋糕做一下切割:不用说,豪华、高档车肯定是增长的;通用、大众、丰田以及日产品牌等总体销量也会增长;韩系车相对于去年低谷的基础上,今年也会增长;自主品牌中,吉利、广汽、上汽和长安也一定会增长。这些已经看得见的增长背后,一定是其他部分的负增长。今年车市的蛋糕就那么大,你多吃一口,别人自然就少吃一口。这与前些年的市场完全不同,太多的增长比例,给了车企太大的想象和竞争的空间。现在不一样了,市场不增长了,空间没了。对那些靠爆发增长的市场和空间活着的车企来说,明天如何活下去是件必须要想明白的事。

  

我认为,明天能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是三种类型的车企:

  

一是有品牌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它是与时间成正比的。做品牌不容易,品牌强,号召力就强,它的容错率也就高。对那些没有品牌的车企来说,问题的一个关键也在这,你不能有任何闪失,否则可能全军覆没。过去有市场,东方不亮西方亮。现在不仅是市场空间没了,而且时间也没了。缺乏品牌力可能是很多车企倒下的最后一道坎。今天大家说吉利发展得好,不仅是它的产品做得好,更多的在于它的品牌做起来了。像领克受到市场追捧,说明消费者已经接受了自主高端品牌的形象了。广汽传祺宣布进军北美市场,同样也是为了建立国际化品牌地位。有了北美市场的销售背书,自然也就有了更广泛的品牌号召力。

  

二是有特点的。在这个问题上,过去我们的认识是有误区的。我们总在说自己离消费者近,离市场近;总在说,我们深挖三、四线,四、五线市场,为那些市场造车;总在说,渠道下沉,提供满意的服务等等。其实,今天看,几乎所有的车企都下沉了。像奔驰、宝马的店都开到三、四线城市了,各种优惠促销花样百出,各类服务更加系统。这对于弱势、后进入的车企来说,无论产品还是服务,都很难形成突破口。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一定被大家首先想到。关键是什么是差异化,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认识是模糊的。我认为,差异化的关键就是找到特点,做出特点。最近,我在与比亚迪的领导交流时说,比亚迪一定要高举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大旗,将自己在电池、电控、电机方面的优势、特点说深、说透,牢牢建立新能源汽车先行者的地位。这是比亚迪的特点。必须看到,随着一波互联网造车新势力的介入,关于新能源、电池等,似乎人们把比亚迪忘了,将比亚迪当作了一个传统车企了。这应该引起比亚迪的重视。比亚迪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品牌和企业。它是比亚迪生存发展的根和本。

  

三是有钱的。互联网造车新势力的进入,将造汽车与“烧钱”划成了等号。我曾经说过,这是笑到最后的发展模式,也应该是土豪式的发展模式。在这里,我不对这种模式作评价。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汽车是个大投入的行业,这些年几乎每个车企都花了大量的钱搞研发、建工厂、扩产能,一旦销售出了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是降价,赔钱卖车,特别是现在造车资质又成为了资本追逐的对象。当这些资本与发展不好的车企融合在一起的时候,用赔本赚吆喝的方式活着,再看机会求发展的现象一定会有。这些有“土豪”背景的车企也能活一阵子。但是,能否笑到最后就不好说了。

  

好了,那些没有以上三种“资本”的车企就得注意了。活着还是死去,真的是个问题了。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