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汽车人】小鹏汽车,实实在在地做梦

2018年02月09日 12:47:36
分享到:
来源:汽车人传媒

“造车很苦,但只要坚持,未来就会很酷”,从很苦到很酷,何小鹏称自己充满了对汽车工业复杂度的敬畏。

◎ 《汽车人》记者 黄耀鹏

小鹏汽车是一个很奇怪的存在。玩概念,比不上乐视;比融资,不如蔚来和威马;论资质,还没拿“准生证”;拼场面,又输给乐视。乐视汽车集齐了各路明星,摆出中国“艾伦秀”式的全家福,恍如昨日。如今11个跌停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众多站台的投资者不但需要承受血本无归的损失,出门恐怕都不好意思提自己当初的捧场了吧?

乐视汽车信用破产,第一个直观后果是培育了媒体“反大场面”的潜意识。攒起一票大众熟脸拼命造声势的,舆论第一反应是警惕而非喝彩。导致后来汽车创业企业融资会都朴实得令人乏味,也算是返璞归真了。

小鹏与阿里,并非单纯投资关系

小鹏汽车B轮融资的场面站在高调与低调之间,尺度很难拿捏。融资没有请什么明星到场,但领投的阿里巴巴、富士康和IDG资本都有高层到场,跟投的云峰基金、Apoletto和中金公司,以及A+轮注资的纪源资本、晨兴资本、经纬创投都位列投资机构名单。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阿里巴巴创始人之一蔡崇信、富士康鸿腾精密董事长卢松青、IDG资本合伙人杨飞,与何小鹏手挽手站台的场景。虽然投资人站台是常规做法,但这样的组合并不常见。

B轮融资22亿元人民币,何小鹏没有透露阿里、富士康和IDG的投资比例。但他称,阿里的比重高于富士康。何小鹏是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但并非马云嫡系,只是因UC被阿里收购而进入。何小鹏极力向外界表明,小鹏汽车与阿里的特殊关系。得到阿里背书的汽车创业企业,理论上融多少轮都无虞,前提是项目靠谱。

的确,就算本轮22亿元都是阿里投的,作为阿里二号人物的蔡崇信也很少亲自到场,更不要提公开站台。因为阿里同时投资数百个项目,22亿元的规模实在是排不上号。

蔡崇信出席,很容易被其理解为阿里会全力支持何小鹏。耐人寻味的是,阿里似乎并不在乎这一点。

虽然近年来阿里系的投资有点撒胡椒面的感觉,其中有不少项目,是基于BAT之间抢地盘而投的。不过,阿里围绕智能出行的概念在上下游进行了广泛布局,从阿里云到“斑马智行”(上汽和阿里合资公司),多少都与出行数据有关。阿里拿这些能力与整车厂合作,后者其实是有点忌讳的。上汽虽然与阿里联合推出了第一款“互联网汽车”,但上汽的关键整车数据,对“斑马智行”是隔离的。

阿里需要全新的汽车创业企业,以便将自己大量投资的数据生态落在实处。简单说,就是打通云到端的数据流,小鹏汽车就这样被“钦选”了。

何小鹏本人则承诺,“肯定和阿里云合作”。这样一来,阿里就不单纯是小鹏的财务投资者了,双方将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融资与量产,永远没有终点的赛事

小鹏汽车不是上市公司,他没有义务对外界披露,将如何花投资人的钱。他只对投资人负有类似义务。不过,何小鹏在B轮投资前后,在不同场合解释了融资和量产汽车产品的进展。

从融资额上看,小鹏(55亿元)位于蔚来(140亿元)和威马(120亿元)之后,但小鹏自认第二。何小鹏称:“融资额中,只有用在研发和生产上的钱才是有意义的。”有人认为,他在影射威马花费大笔资金收购中顺汽车,曲线获取燃油车生产资质一事。

小鹏汽车有多少钱花到生产线和研发体系上?乐视曾声称“All in”,实际上只在德清留下一个坑。何小鹏没在口号上费心思,但招募了近3000人的队伍,其中1600人是研发人员。何小鹏在不止一个场合夸耀自己的研发人员比例。比如“我们一个摄像头怎么处理的问题就需要一个小团队,人少了根本搞不定” ……

生产线方面,小鹏汽车自建工厂在广东肇庆,总投资100亿,一期投40亿,2019年竣工,年产10万辆电动车。何小鹏所言,“一旦量产,几十亿就花出去了”,指的就是自建生产线。

小鹏汽车没有拿到“准生证”。在CES 2018上亮相的量产版G3,将2018年3季度上市,小鹏采用的是代工过渡方式,代工方是海马旗下的郑州工厂。小鹏汽车1.0也是这家工厂出品。

没有生产线,就拿不到资质。想自己生产,先投生产线是绕不过去的坎儿。万一几十亿投下去了,资质批不下来怎么办?何小鹏显然没有退路,只能拼命先把量产产品做出来。

2017年小鹏做了100多辆“小鹏1.0”用于测试,2.0版本的G3的年产量则会达到2万辆以上。规模决定了组织体系的不同。从验证“三电一屏”的“裸车”到正式量产车,踩遍了产品研发、迭代、制造和供应链等方面大大小小的坑,才敢拍胸脯说“钱都花在研发和生产上了”。

别的不说,如何高效控制200家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就足以让任何菜鸟头大。何小鹏说,“造车很苦,但只要坚持,未来就会很酷。”日前在香港B轮融资会上,何小鹏对专访他的《汽车人》记者表示,他充满了对汽车工业复杂度的敬畏,但一定能“干出来”。这一过程,没有资本的支持是万万行不通的,但融资本身不能加速学习进程。

量产之后呢?生产线扩张意味着需要加速融资过程。“真造起车来,200亿都不够”。到那时,无论资质还是融资,都不再是问题。而量产车投向市场的最初阶段,小鹏汽车将迎来严峻的市场考验。走得远还不够,必须要继续“留在牌桌上”。 (《汽车人》记者/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