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美团打车VS滴滴外卖,了解一下

2018年04月12日 00:36:01
分享到:

原标题:美团打车VS滴滴外卖,了解一下


TMD的江湖,必有一战。


童济仁汽车评论 编辑丨吴邪

TMD的说法,由来已久。

人们乐于讲一个江湖的故事,BAT之后,也就有了TMD。

长久以来,头条、美团和滴滴在各自的疆域巩固城池,相安无事,倒也乐见所成。但是,边界扩张的因子,还是将战火引燃到了美团和滴滴的重合面上。美团想要进军网约车市场,滴滴也在外卖的后花园放了一把火。

只是,无论运人,还是运物,大抵逃不过“出行”二字。那么,美团将滴滴再次拖回“补贴战”的深渊,究竟对长期未有波澜的出行市场有何冲击呢?越来越多的汽车品牌瞄准了出行服务,又将带给我们多少启示呢?


边界扩张的图谋,美团在为上市做准备?

头条、美团和滴滴这三家公司,均在某一垂直化领域率先发家。比如,头条最先依靠今日头条APP,用算法实现了新闻信息的精准投放;美团最初的业务是团购,后来与大众点评合并;滴滴就是玩网约车的,当初接入出租车顺利地打开了市场。

但很显然,它们并不止步于某一领域,而是逐渐向边界扩张,完成了垂直化到综合化的转变。比如,最近陷于风波的内涵段子、抖音,皆是头条炮制的流量利器;美团的业务范围扩展到了衣食住行多个方面,尤其是收购摩拜,进军网约车,令人刮目相看。

至于滴滴,相继经历过与快的和Uber的大战之后,基本垄断了网约车市场,但也开辟出了快车、顺风车、专车等多种衍生模式,现在又试点外卖业务,要把“运人”的经验克隆到“运物”上来。


产品或服务的多元化,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过程。往往,综合化的企业支点更多,会比垂直化的企业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放之汽车界也皆准,尤其在消费升级的当下,汽车品牌越发关注在细分市场寻找更多的增长点,并非“只在一棵树上吊死”。

当然,边界扩张并非盲目,而是有一定需求基础的。以美团为例,多数人登陆美团,可能是为了选饭店。在选好之后,有可能面临另一个问题,怎么到达饭店。如果美团本身提供叫车功能,就有可能进一步留住用户,而免于用户退出美团,再打开滴滴叫车。

这是美团决心杀入网约车市场的信心。类似的,携程、高德地图等也有“顺带的”叫车需求,也难怪它们对网约车市场如此蠢蠢跃动。而且,当美团将摩拜收入囊中之后,三公里以内的单车市场分得了一块大蛋糕,美团与滴滴抗衡的底气也就更足了。


只是,就此说美团就此撼动了滴滴的垄断地位,那还为时过早,甚至可以说困难重重。而美团真正的想法也未必是将滴滴“按在地上摩擦”,只要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已经足矣。

美团更大的梦想还是上市。如果仅仅裹足于外卖市场,并不能提高估值,向网约车进军,离上市也会更近一步。

尔要战,便战,滴滴的反击与思考

美团吃下的网约车市场份额,一定是从滴滴那边夺来的,所以,滴滴势必会反击。

美团打车最早是在南京做试点,如今,要将战火引燃到更多的城市,最直接而粗暴的方式还是打响“补贴战”。

不论是拉拢司机,还是吸引乘客,补贴诱惑永远是见效最快的。俨然间,网约车市场似乎也回到了猝然崛起的蛮荒时代。


不可否认,“烧钱大战”最直接的获利者是乘客和司机,但这一模式只是敲门砖,并不会走太远。从本质上来看,美团高调进军网约车,延用补贴的老办法,对整个模式创新并没有实质贡献,这是最令人遗憾的。

美团可以在进入上海第3天拿下30万单的订单量,成绩斐然,但如何守成,也是美团必须思考的问题。波澜不惊的潭水已经被资本搅动,网约车市场再次焕发活力,但也夹杂着一些混沌,相关部门及时对“补贴战”喊停并不奇怪。


“尔要战,便战”,滴滴奋而反击,甚至启动了“滴滴外卖”,到美团的后院放火。只是,在这场交锋中,滴滴最应该明白两个道理。

1、滴滴在网约车市场的垄断地位并非牢不可破,并不具备完全的差异化,运营模式很容易被复制。而且,作为一个撮合型平台,司机和乘客两边的资源都要照顾好。但是,忠诚度却很难得到保障,低价诱惑极易分流。

2、与美团“短兵相接”之后,滴滴仍需要回归到重视服务的初心上。打破垄断最大的好处是,让之前的“垄断者”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补贴终究是一时的,网约车的竞争还是回到服务本身上来。

出行服务,下一个关键词

出行是刚需,众人皆知。

有趣的是,在很多汽车企业的最新发言中,也往往强调自己不再是“汽车制造商”,而要成为“出行服务提供商”。俨然,它们不再甘心成为下层的“运力提供者”,而要站到上层,通过管理运力,直接触及到出行服务。


比如,前几天,奔驰宝马联合成立了“BOZUO博座共享汽车”,而在国内,吉利也早早地开始了曹操专车运营模式的探索。电动汽车、共享模式和智能驾驶,都给未来的出行服务预留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但是,以网约车为代表的移动出行并不是传统车企的核心优势,诸如Uber、滴滴等互联网公司却具备海量用户和丰富的运营经验。很难说,在传统车企和互联网公司两大阵营中,谁掌握着真正的主动权。

但毋庸置疑的,未来出行的战场,只会越来越精彩。

往期回顾

“贪婪”的大众,还想拿下中国市场多少份额?

直击汽车营销痛点,第三方深度试驾是否可以带来新突破?

1.5T的CR-V停售之后 ,新雅阁还能复制思域的奇迹么?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