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滴滴为什么一直不下架屡屡出问题的顺风车

2018年08月27日 17:53:34
分享到:
来源:myautotime

原标题:滴滴为什么一直不下架屡屡出问题的顺风车

滴滴为什么一直不下架屡屡出问题的顺风车?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是因为滴滴有一颗火热的公益之心?还是程维柳青们企业家精神使然?

要知道,在滴滴庞大的出行版图里头,顺风车并不赚钱。

一方面,顺风车单量不大,滴滴日均订单2500万单,顺风车客单量日均100万单。

另一方面,顺风车是公益性质,滴滴并不抽取佣金,只是收取很小比例的服务信息费用。

俨然,无论是客单量,还是盈利水平,顺风车怎么看都是一块“鸡肋”。

即便顺风车频频处在风口浪尖,滴滴也用了一个“不得不”来表明自己的心意。

在滴滴的新声明中,滴滴称“很抱歉顺风车不得不暂时下线”,这也委婉的说明了滴滴对顺风车是“真爱”。

那么,为什么滴滴会对顺风车有一种如此执着的情愫呢?

我觉得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在出行领域,全方位锁死潜在的竞争对手出现,即便是鸡肋式的顺风车领域。

当然,第二个原因才是主要的,顺风车是滴滴出行生态的底层,底层就是基础,决定了滴滴出行生态的高度。

滴滴的收佣模式,又注定了它的扩张属性。

注册的司机越多,收佣就越多,而顺风车的不可替代性就在于,它可以帮助滴滴获得更多的司机。

从私家车变成一个网约车司机,是一个递进的过程,顺风车的设定,更像是成为滴滴司机的初级教程。

它是一个尝鲜性质的存在,从社会责任和感性刺激的角度出发,再通过不同类别服务的提供,递阶地把顺风车司机变成网约车司机。

从玩票、到兼职、再到全职,顺风车是整个网约车司机储备与培养这一闭环的开始,然后借助长尾效应,确保整个司机端具备正常乃至强大的新陈代谢能力。

但是这又衍生出另一个新课题,就是网约车司机的背景调查,太严格了,人家不注册,太宽松了,乘客又容易面临安全风险。

一面是要吸血鬼式的赚钱,一面是乘客要安全,现有的技术水平,也注定了滴滴无法从庞大的网约车基数中,筛选出那些小概率的变量。

如此一分析,便会发现为何会滴滴会对顺风车近乎魔怔的怜惜,但这也会衍生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出事儿的多是顺风车,而是快车和专车?

本质上,网约车出行是一项经济活动,是用户买方与司机卖方之间的经济交易,网约车平台是契约的制定方,也是这项经济交易的连接方与结算方。

逐利,是卖方最直接和最纯粹的天性。

正是基于理性人假设,所以合法的经济利益是司机首要考虑的利益。

这也是为什么司机,不会去抢劫或者拐卖客户的根本原因。

因为理性人假设就是要靠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而违法犯罪的成本远高于违法的经济收益。

所以,市场化程度越深,网约车司机的逐利动力越强,相应的服务态度就越好,用户的满意度就越高。

几毛钱一公里的顺风车几乎就是一个近乎公益的存在,除了摊平出行的油费,几乎没有余利。

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如果你看重经济利益,那么顺风车都是一个很不划算的产品,只有不看重经济利益的人,才会成为顺风车服务的提供者。

显然,顺风车天然缺失逐利的动力,它更多是社交驱动。

回到社交的范畴,顺风车信息交互的模式,注定了这是一种抓阄式的盲选。

正是因为逐利的天然缺失,使得我们无法获得比驾龄和评价等之外更细致的选项,你无法对顺风车司机的民族、性格、信仰、身高、学历、服务水准甚至当天的情绪等等有预先且清晰的了解。

而出租车、专车快车则不需要预先了解这些细致的选项,因为他们逐利动力强烈。

如果我们把网约车比喻成恋爱,出租车专车快车更多的是背景清晰的对象,顺风车则是闪婚。

前者逐利目标明确,是奔着“过日子”去的,后者逐利意志薄弱,分不清是要“过日子”还是“玩玩就好”。

听说,滴滴要IPO了。

或许那时,滴滴才知道自己穿得原来是蕾丝边的开裆裤。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文章标签: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