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奥迪为什么不做后驱车?(上)|汽车历史画报

2020年02月14日 19:53:03
分享到:
来源:驾仕派

“无后驱,不豪华”是2019很魔性的一句广告词。不论是这个广告,还是部分雷粉怼某北欧品牌“伪豪华”,都反映了“豪华车是后驱”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豪华品牌中有一个特例——奥迪,除了极小众的R8 RWS,奥迪并没有血统纯正的前置后驱车型。A6这种行政级车不说,即便A8这种D级车奥迪也以四驱为主,还有部分前驱版本存在(D3/D4的低配版),这与遵循前置后驱的对手们截然不同,显得十分另类。

这不免令人问一句:为什么?

奥迪已经发达了这么多年,母公司大众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集团也不是第一天了,旗下还有宾利保时捷这些拥有后驱车的品牌,奥迪想做后驱车不缺资源、经验和钱,所以奥迪不做后驱车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奥迪为什么没有做后驱车的主观意愿?答案似乎很容易想到“因为奥迪有招牌quattro四驱啊,要和别家差异化竞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但若深究,这个表面答案并没有直指问题根源,更是回答不了这两个反问——

S级、7系、XJ、上代LS都通过四驱版本深入奥迪品牌腹地,奥迪为何不做后驱反击?

雷克萨斯英菲尼迪、捷恩斯这类年轻品牌进军豪华领域都遵循前置后驱的传统,为什么他们不在乎驱动形式的差异化竞争?

所以,奥迪不做后驱的原因并非某个时间点做个拍脑门决策那么简单,要怪只怪世事多变,造化弄人,历史对奥迪的后驱开了玩笑,几十年间各种决策的积累导致了“奥迪后驱”总是镜花水月,前驱来得太早,四驱来得又太耀眼。

身世浮沉雨打萍

如今留下来的豪华品牌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奔驰宝马(尽管以Dixi开头)、捷豹凯迪拉克林肯沃尔沃,发展过程中豪华属性一脉相承;一种是雷克萨斯英菲尼迪讴歌讴歌没严格意义的D级车)、捷恩斯,在母公司强大后推出,含着金钥匙长大,年轻且顺风顺水(没破过产)。

奥迪却历尽波折。我们可以用几个如果来总结奥迪的这些年——

如果没有破产,奥迪不会有前驱;

如果没有遇上二战,奥迪的后驱也许能复兴;

如果没有DKW,今天的奥迪就不复存在;

如果DKW没失败,奔驰没有扣住霍希品牌,奥迪不会复出;

如果没有克劳斯和皮耶西,奥迪没有中兴

如果没有quattro四驱,奥迪一定会走向后驱。

只想知道答案的胖友们看到这就可以点左上角的×关掉了,想知道细节的可以往下看。

奥迪是奥古斯塔·霍希在1909年创立的品牌。而这位奥迪汽车创始人年轻时在卡尔·奔驰的车厂里做了3年工程师,由于霍希和卡尔奔驰脾气不对付(一说是卡尔·奔驰气量狭窄),霍希就在1899年自立门户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霍希汽车公司。霍希公司确实如火如荼的做起来了,做得风生水起,但是霍希又与其他股东吵翻,原因是霍希还是延续着家庭作坊工厂那种家长制作风,与现代股份制公司的管理体制格格不入,经常越权由着性子来。

于是霍希就被董事会炒掉,给了2万马克“遣散费”让他走人。霍希虽然钱不多,但是声望还在,很多人都看好霍希,于是钱很快筹到位,班子也很快搭好。只不过由于霍希已经是被注册的公司,霍希的新公司必须改名,于是就有了“小男孩提议用霍希horch的拉丁语同义词来代替”的故事,这就是奥迪品牌的诞生。

前驱奥迪的诞生

头几年的奥迪都是生产的四缸机后驱车,这是霍希亲自督战的结果,不用6缸或许是因为霍希讨厌6缸,因为他被踢出自己的公司就是以“6缸机的失败”作为理由。1915后,霍希的兴趣从造车转向协会管理,并乐于接触军政人物,奥迪公司开始尝试6缸机的豪华车,价格也令人咂舌,达到了22300马克,比同为6缸的奔驰Mannheim(W10)贵得多。

不过随着一战之后经济动荡和即将到来的经济危机,奥迪公司日渐艰难。眼看着大厦将倾,霍希又祭出一招臭棋——开发V8发动机,V8豪车虽然便宜了不少,但也在12000-17000马克之间,卖不动。很快,公司现金流断了。没办法,卖身吧。

于是1928年,奥迪公司被DKW公司收购,没错,正好也是赶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DKW是一家搞摩托车为主的公司,收购奥迪的同时自己开始进军廉价汽车市场。为了降成本,DKW的老板拉斯姆森萌生了造前驱车的想法,于是他要求奥迪的两名工程师在六星期内拿出前驱车的方案。万万没想到的是,两位年轻的工程师真的造出来了,拉斯姆森喜出望外大力推广,于是从1931年开始,DKW开始推出了front系列,从F1到F8,都是小排量双缸发动机前驱廉价车。

廉价到什么程度?DKW F1的双缸发动机只有0.4和0.5升两种,最大马力分别为15和18马力;车体也非常秀珍,双门双座,车长只有3.1米。价格只要1685马克,是当年柏林车展最便宜的汽车。

(插播一段历史:大家都知道甲壳虫的故事,即元首要求设计出一种价格低于1000马克的国民车,但是DKW F1也超出了这个要求的一半,而1000马克能买到什么呢?能买到宝沃的Blitzkarren三蹦子——980马克,没有启动机,启动靠推熄火靠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师保时捷能在可怜的成本范围内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甲壳虫,确实很了不起吧?)

但收购奥迪没多久,DKW也犯了一个和霍希类似的错误——进军大排量。DKW的老板拉斯姆森去美国抄底了一套6缸8缸生产线,价格倒是划算,可是买回来却没什么用,加上其它经营原因,DKW也地主家没余粮了,于是被萨克森州国有银行接管。同时被接管的还有此前的霍希,这三家公司组成了新公司叫汽车联盟,并在银行的撮合下收购了漫步者(Wanderer)的汽车生产部门(其他业务部门如打字机、机械制造、自行车等继续独立发展)。

所以汽车联盟的标志变成四个紧紧相连的圈,这就是今天奥迪车标的起源。

强大的联盟和弱小的奥迪

汽车联盟致力于降低内耗并用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于是对于四个品牌定位的公司顶层设计出现。DKW继续负责双缸前驱廉价小车以及部分“大排量”V4后驱小车(排量高达0.9升),最大功率30马力以下。霍希由于之前的直8、V12发动机豪华车知名度、竞争力都不错,能与奔驰一战(当然销量显然比不过),所以继续负责大排量豪华车,有5.0直8和3.8 V8两种发动机,最大功率60-120马力。漫步者和奥迪负责两者之间的中型车地带,动力主要为排量1.6到2.6升之间的直6发动机,最大功率35-62马力(W25K跑车除外,增压版最大功率达到了85马力)。

奥迪和漫步者定位相近,不过以前驱车为主。其实此时奥迪的地位非常尴尬和鸡肋,已经没有了独立的研发部门,甚至没有独立的销售网络。其首款车Front UW是一辆有“拼凑”嫌疑的车,因为其使用了DKW的前驱技术、漫步者的2.0直6发动机,在霍希的工厂生产,在漫步者的渠道销售。更糟糕的是,销售员对销售奥迪不感兴趣(可能是当时的销售政策也不待见奥迪,给销售的提成少),爱买不买。

奥迪Front UW仅仅过了一年销量就不行了(这样的销售状态能热销才怪),管理层于是对奥迪动了“杀心”,只是考虑到奥古斯塔·霍希是监事会成员且算德高望重才没有把奥迪品牌砍掉,这差点又成了奥迪的全剧终。汽车联盟虽然对奥迪进行了升级(扩缸到2.2升)并继续销售,但是囿于时代技术短板,在DKW上没问题的前驱方式在更重、动力更强也更快的奥迪上就出现了问题,万向节的寿命和故障难以解决,因此奥迪在1939年推出奥迪Front的替代车型920时,又换成了传统的前置后驱。

奥迪终于回归了后驱的康庄大道?看起来是的,但不巧,可怕的二战来了。

战争是个恐怖的东西,很多人都去了前线,消费人群减少,兵荒马乱之际,留在家乡的人也不敢做买车这种奢侈的消费。随着战争深入,工厂也开始生产军需品,部分厂房还被炸。

而战争结束后,汽车联盟所在的茨维考被划分为苏占区。汽车联盟的工厂被拆卸一空,除工厂电灯开关外的所有物资都被当做战争赔偿运走。同时,驻德苏联军事管理委员会注销了汽车联盟的工商资格,以前奥迪和霍希的工厂成为茨维考汽车厂(AZW),并在1949年开始生产从前DKW的型号,只不过名字变成了依发(IFA),当然这已经和汽车联盟无关了。

幸运的二次创业

战争中的血海深仇加之意识形态的“势不两立”,茨维考的人们对红色政权充满了畏惧。加上汽车联盟已经被注销,汽车联盟班底中的大多数人选择逃回西德再次创业,去英戈尔施塔特重建汽车联盟。重建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却举步维艰。战后的德国一片狼藉,资金尚且能大家凑一凑攻克时艰,造车原料的缺乏是真正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幸运的是,新汽车联盟找到一批战前DKW的零部件。由于战争中德军看不上DKW的“小破玩意”(这是德军一贯尿性,感兴趣的车友可以搜搜德国二战兵器史,看看元首带领下的德军对高性能但复杂昂贵武器有多痴迷,对廉价但量大的普通武器有多鄙视),DKW就这样保存下了战后重生的火种,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再考虑到战后德国人民可怜的购买力,生产DKW廉价车而非奥迪或霍希等中高级车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新汽车联盟就这样开工了。首先开始生产的是摩托车和F89L。F89L是新汽车联盟利用DKW战前技术制造的平头面包车,车长不到4米(皮卡版也不过4.5米),小小的双缸发动机排量只有0.8升,最大功率只有20马力,定位类似如今的五菱之光,能拉人也能拉货。当然底盘也是继承了DKW的传统——前置前驱。

简单实用的F89L果然收到了欢迎,但新汽车联盟并未停下脚步,次年(1950)就推出了F89轿车。这是一台类似大众甲壳虫的圆溜溜的小型车,比甲壳虫大一点点(车长4.2米),但发动机依然是0.7升双缸,远小于甲壳虫。“F89”的意思是战前DKW F8和设计好但未投产的F9的结合,所以不用说,底盘依然是前置前驱。

新汽车联盟就这样晃晃悠悠的起步了,虽然看到了希望但是依然力量弱小,于是在当时德国首富弗雷德里希(也是奔驰股东)的撮合(施压)下,奔驰逐步收购了新汽车联盟(1959年百分百控股),以图利用汽车联盟作为副牌占领2.0排量以下的中级车及平价车市场。这几年中,F89轿车换代升级为1000(没写错,车名就叫汽车联盟1000),发动机也暴增50%——从双缸变为三缸。

那么,新汽车联盟的成功之门就此开启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新汽车联盟进入奔驰看起来欣欣向荣,可惜好景不长,进入60年代,新汽车联盟由于产品老化、两冲程发动机的油耗和故障,产品已经没有那么受欢迎了,销量急转直下,和母公司奔驰的相处也不愉快,于是奔驰萌生了卖掉新汽车联盟的想法。

其实那个时代遭遇困难的不止新汽车联盟,宝马宝沃都在破产边缘。不同的是,宝马遇到了匡特家族,并且在孤注一掷赌运动型轿车时赌赢了,从此一路辉煌。宝沃这样一个涉及廉价车、中型车、轻卡重卡的品牌没被救,于是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什么没人救宝沃这事值得挖一挖,期待懂历史的车友出来分享)

那么,奔驰急于甩掉新汽车联盟的包袱,新汽车联盟又陷入重重困境,它的命运会如何呢?又是谁救了新汽车联盟呢?且听下回分解。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