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吉利造卫星,马斯克的中国学徒?| 观察

2020年03月06日 19:05:01
分享到:
来源:路由社

3月3日,李书福在故乡浙江台州正式宣布吉利卫星项目启动。

吉利科技集团将投资22.7亿元在台州建立国内首个脉动式模块化卫星智能AIT(总装集成测试)中心,规划建设卫星研发中心、部组件智造中心、测控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设施,借鉴汽车行业先进的总装工艺,打造模块化、柔性化、智能化制造工厂,可以灵活满足不同型号规格的卫星总装与测试。

据悉,由吉利控股的时空道宇公司设计研发的两颗卫星已经完成鉴定、试验,今年内将发射,并展开全球首个商用低轨导航增强系统验证。

很多人可能会问,吉利不好好地专注造车,怎么造起卫星来了?

吉利为何造星?

先来看一下吉利卫星项目的直接动因。

吉利官方发布的信息中,2020年内首发的两颗地轨卫星,将主要用于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提供高精度定位,并进一步赋能吉利集团内其他出行业务。

事实上,目前针对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定位需求已经有GNSS系统+RTK技术的解决方案,但该方案使用的是“高轨卫星”导航+地面观测站校准的方式,整个系统构成较为复杂,并且成本较高,它本身也推高了高等级自动驾驶的成本。

吉利要发射的低轨卫星,具有成本低、精度高、信号强等优势,在成规模的前提下,不仅便宜,而且效果好。在吉利体系内,不仅有高等级的自动驾驶规划,还有不少正待壮大的出行业务——比如,小有规模的曹操专车,已经将量产提上日程的太力飞行,还有刚刚入股的Velocopter。

换句话说,吉利体系内多样化的出行业务盘子,提供了足够的动机和化学反应空间,让吉利在关键技术上可以亲自上场,降本增效。

当然,吉利的选择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也分不开。2014年,中国放开了对民营资本参与航空航天的行业限制,由此出现了一批民营航天企业,比如在火箭发射领域有零度空间、蓝箭空间等。2018年,吉利控股了长于卫星研发、制造的时空道宇,也正是基于这个契机。

显然,将于年内发射的两颗卫星只是一个开始,以时空道宇为抓手,吉利正在规划一个有大量低轨卫星的天基网络。至于除了导航,吉利是否还会向通信等用途拓展,则值得期待。

无独有偶,吉利发射卫星的规划,很难让人不联想到马斯克的航天公司SpaceX提出的Starlink(星链)计划。

马斯克的中国学徒

2015年,SpaceX提出了名为Starlink的宏大计划——发射共计1.2万颗卫星,在全世界实现通过卫星通信提供的互联网服务。马斯克曾表示,发射的Starlink卫星达到800颗,系统就能初步投入使用。

今年2月17日,SpaceX 第五批60颗Starlink低轨卫星成功发射,至此该项目已发射300颗低轨卫星。

其实,摩托罗拉曾经也有类似的、雄心勃勃的铱星计划,但因时代、成本、技术限制,未能竞争过地面的基站、光缆通信,该计划在民用市场宣告失败。

光缆的传输速度有其理论上限,只能达到光速的3分之2,而基站、光缆对边远地区,往往难以覆盖。而Starlink目前主要瞄向补充地面骨干网,相较于铱星计划,其卫星发射、运营成本被大幅降低,一旦正式开始运作,有一定希望形成对地面通信的补足,甚至从中切下一块蛋糕。

吉利的卫星项目,其逻辑与Starlink颇有一些相似之处——由于新业态的需求靠原有的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那就亲自上手,构筑一套新设施。

不过,吉利的卫星项目目前主要进入“导航、定位”领域,与全球“通信”相比,其想象力有着数量级的差别。而从发射数量来看,吉利的卫星尚未发射,而SpaceX的Satrlink已经遥遥领先。

由此看来,吉利刚刚起步的卫星项目,只能称为SpaceX的小小学徒。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马斯克和SpaceX,也并不意味着就天然正确。对于马斯克的Starlink,就有通信专家指出,其运作方式无法有效实现大量点对点的通信。他认为,对于5G时代的移动通信需求而言,“一个由上万颗卫星组成的通信系统不能说没有用,但是至多只是辅助作用,而且作用非常小”。

更不用说,对于马斯克的星链计划,航天技术专业领域还存在一系列有关“负外部效应”的批评之声。

民营航天领域的观察家们认为,中国与美国的民营航天企业的技术代差达到一代甚至两代。 作为SpaceX的小学徒,在中美航天技术差距达数十年的情况下,吉利的卫星项目或将同样受限于此。

瞄向基础设施?

对于吉利的卫星项目,业内有很多声音将其作为吉利立体化出行版图的再一次扩张。对此路由社表示认同,但除此之外,我们还想说点不一样的。

当谈论马斯克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惊叹于他的产品能力、技术洞察力,却常常忽略一点,马斯克更强大之处在于,他热衷于改造行业基础设施,并有着独到的方法论。他名下的数家公司,莫不是如此——把汽车驱动方式从燃油变为电动的特斯拉;一心想着用天基互联网改变人类通信的SpaceX;在隧道里用“滑板”高速输送车辆的Boring Company。

通过跳出行业既有方案的形式,马斯克的公司常常试图搭建出一个行业新的基础设施。而在对基础设施的兴趣上,吉利与马斯克名下的公司有一些相似之处。

吉利发布的卫星项目,看似与其造车主业八竿子打不着,实则不然,吉利看到了未来出行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需求,并看准了这个空当。

吉利方面的表态可以看到,其卫星的导航定位日后是冲着全行业基础设施去的——“这套系统还将开放给生态合作伙伴。吉利卫星项目还将立足航天技术,与智能制造、未来出行、大数据等行业深度融合,建立开放共赢的合作生态。”

吉利朝向一家科技公司、出行公司转型时,我们也不难从其对出行领域的投资中,发现它对基础设施的兴趣:2018年7月,吉利与腾讯、中国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国铁吉讯,瞄向为铁路旅客提供WiFi服务;2018年8月,吉利宣布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合作,将共同开发时速4000公里的超级高铁。

特斯拉吉利的例子表明,车企若想转型为移动出行服务商,下一阶段的竞争或许是带头建设基础设施。

事实上,在汽车新四化潮流下,由于法规趋严、消费者分化,产品却越来越难做,无数车企都在苦苦挣扎。志在转型为科技公司、出行服务商的车企更是难上加难,或许是基因不合,或许是时机未到,这正是多家车企在出行领域战略收缩的原因所在。

有趣的是,吉利却在逆势而动,不仅继续战略扩张,还多选择从难度不小的基础设施入手,堪称勇气可嘉。只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周期长、资产重、回报慢的特点,于内于外皆面临不小压力的吉利,是否有战略定力和充足的资金建设好这些基础设施?

除此之外,在政策方面,吉利还有其他问题有待解决。尽管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官方文件,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卫星研发、发射和运营,但相关政策细则尚不健全。对于通信卫星来说,还涉及到通信运营的资质和准入标准,等等。

相比于产业开放更早、政府退出也更早的美国,虽然,“中国速度”的强大制造、工程能力是吉利们可以仰赖的后发优势,但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权责边界如何界定,民用卫星事业的市场化又将如何培育,这些都会是吉利卫星项目的诸多外部不确定性。

种种考验之下,吉利的卫星项目,究竟会是一次深耕基础设施的仰望星空,还是最终变成大跃进式的“放卫星”?这有待时间的检验,路由社也将进一步跟踪观察。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