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为什么车企总想上天?

2020年03月11日 20:12:01
分享到:
来源:雅斯顿

人类对上天这件事有着天生的迷恋,可怎么看都和汽车搭不上边。

1783年11月15日,法国科学家罗奇尔和军官安兰蒂斯侯爵坐热气球,成功完成了历史上首次载人飞行。可直到103年后奔驰一号才被打造出来,眼见卧置单缸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呼啦啦的黑烟和动不动崩断的链条,路上都跑不溜,谁还敢往天上想?

不过自20世纪以来,人类一直以各种方式将这两件事牵上线。在装备竞赛中,车企和各路势力的角逐精彩十足,好不过瘾。

「上天」1.0时代

把汽车搞上天这件事,车企一直不甘心,因为最早竟然不是他们干出来的。

1917年,美国航空先驱、飞行家、著名飞机设计师格·寇蒂斯制造了一款翼展长达12.2米的铝制飞行汽车Curtiss Autoplane,虽然只是实现了短暂的跳跃式飞行,但已经是人类汽车飞行史上的巨大飞跃。

往后,法国工程师雷内·唐皮耶设计的Tampier Roadable飞行汽车(1921年)、美国人机工程学创始人亨利·德雷福斯设计的ConvAirCar飞行汽车(1947年)也相继诞生,但都和车企没啥关系。

直到1953年,车企才扳回一城,由别克汽车工程师利兰德·布莱恩设计出了Bryan Autoplane飞行汽车。这款飞行汽车驱动装置是装载于车身后部的螺旋桨,机翼则能够实现两次折叠以减小空间。

这套折叠方案被广泛应用在现代飞行汽车中,像Uber Elevate、PAL-V Liberty、吉利Transition都是如此。

大概是解气后没了心气,往后一些年飞行汽车逐渐远离了人们视野,虽然1973年有人直接将一台福特Pinto改装,加上折叠机翼后进行了试飞,但起飞后没多会就发生事故,导致飞行员和一位乘客遇难。

转眼汽车进入了安全时代,随着安全法规加严,飞行汽车疯狂时代结束。

回顾20世纪这段历史,在争相飞天这件事情上,车企更像是在赌气,毕竟地上的车还不够造,谁还会顾及往天上跑呢?

但进入21世纪后,局面慢慢发生了改变。

因为「通行效率」和未来科技成为了关键词。

飞行汽车因为理论上可以解决交通堵塞问题,被认为是短程飞行的优选。就连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点火装置都预计是一款飞行汽车,这款汽车是由丰田汽车投资,据称会是世界上体积最小的飞行汽车,具备垂直起飞和降落功能。

SkyDrive长3米,宽1.2米,最高可飞49米,可飞行里程48km,不过因为怪异的造型,把它定义为汽车还是感觉怪怪的。

也正是因为此,这套高科技概念对市值和品牌科技基因的助益很大,比如就在吉利控股集团宣布与美国Terrafugia飞行汽车公司达成协议第二天,吉利汽车在港股交易中就飙升超过6.4%。而像奥迪Pop.Up Next、阿斯顿·马丁Volante Vision Concept的出现,官方都认定它们会给品牌注入未来科技基因。

如果我们总结下21世纪以来推出的重磅飞行汽车,会发现车企作为一支强大的队伍实力不俗,这说明在装备竞争中,车企渐渐赶上来了。

当然在车企队伍外,像出行商、互联网科技公司和飞行汽车初创公司也都实力强劲。而且还展现出合作共赢的趋势,比如大众+奥迪+空客推出的Pop.Up系列,分体式4螺旋桨飞行翼的设计很贴近现实需求。

出行商也是一股十分强劲的力量

汽车企业也很热衷于初创公司合作,比如美国飞行汽车初创公司Joby Aviation在2020年开年的一笔5.9亿元融资中,丰田就以3.94亿美元领投。

到此,我们可以给「上天」1.0时代来一个总结:对于把汽车搞上天这件事,车企从落后到跟上脚步,从装备竞赛到相互合作,有天马行空也有逐步走向现实。虽然飞行汽车依然离我们很遥远,但万亿级市场吸引大家再次投入到这场未来战中。不过怎么看,这些对我们普通大众来说都是太遥远的事情。

「上天」2.0时代

如果说飞行汽车还是太遥远,那我们不妨看看卫星互联网服务。

关注特斯拉的朋友对马斯克提出的「星链计划」应该不会陌生。「星链计划」提出将于2019~2024年向地球中近轨道共发射4425颗卫星,为全球装上WiFi。发射数量之多,发射之密集,可谓近些年最激动人心的近地卫星计划。

据星链计划的规划,搭建完成后每个用户都能够分到1024Mbps的宽带,网速大约是17倍的4G网速(但未明确是如何计算的,此信息仅供了解)。

准确来说,「星链计划」是独立于特斯拉的业务,但与特斯拉密不可分。

按马斯克设想,「星链计划」还将覆盖全球,提供可靠且价格合理的高速宽带服务,换言之他们还想做移动通讯商。

其实「星链计划」和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很相似,不过后者因为发射成本过高失败了,但马斯克手持Space X不敢说没希望,至今他们已经发射了62颗联网WiFi卫星(2颗于2018年发射的测试卫星+60颗于2019年5月示范卫星)。

在 SpaceX 的设想中,800 颗卫星也是该星座能够开始提供商业服务的最低标准,而实现商业服务点时间点则可能在2021~2022年前后。

为了对抗马斯克这项近地卫星占领计划,我们国家也推出了「虹云工程」,计划将先期投入156颗卫星,在距离地球1000公里的太空组建起天基互联网系统。

到这里,车迷可能会说了,把卫星送上天,车企的运作逻辑是什么呢?难道只是想转型移动通讯商?

我们可以从吉利汽车这边得到更有针对性的答案。

3月3日,吉利卫星项目在浙江台州正式开工,预计年内会首发两颗低轨卫星,全面展开全球首个低轨导航增强卫星系统的商用验证。吉利的未来蓝图很美好,包括建设卫星研发中心、部组件智造中心、测控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设施。

NSR在《卫星大数据分析》报告中指出,因为卫星图像的地理空间分析和基于物联网传感器的应用需求,至2028年,卫星大数据累积营收将达到177亿美元。

这其中,云服务将作为推动卫星大数据向前发展的核心技术。

关于汽车云服务大家不陌生了,比如OTA升级就是依附于云平台而实现的技术。现在汽车厂家的云平台多和云服务商合作,通过购买私有云来构建自己的云平台。比如德国大众就是购买微软公司的Azure云平台,为全系车型提供未来数字服务和移动产品。从2020年起,每年将有超过500万辆的新车使用该软件连接起来。

不过购买此类云服务的费用是很昂贵的,自然让云服务商赚的盆满钵满。比如吉利汽车的合作商阿里云,根据上月他们发布的2020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发现,阿里云季度营收107亿元,同比增长62%。当我们把时间线拉长,可看到过去几年阿里云业务增长也十分迅猛。

阿里云业务增长和汽车服务商越来越重视云服务有很大关系。

特别的,有了低轨卫星加持,L4级自动驾驶十分依仗的高精度地图就有实现基础了。我们知道传统的GPS定位除了精度不够外,还有诸多硬伤(见下图)。

为了强化效果,像通用Super Cruise和特斯拉Autopilot都使用了GPS和IMU惯性测量单元定位,不过前者还加入了高精度地图强化真实定位效果,这是使得通用Super Cruise在多个自动驾驶排行能力榜中位居前列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在国内市场,吉利汽车是继上汽通用之后,第二家牵手高德的汽车公司。高德是国内最早进行高精度地图数据采集和技术研发的企业之一,也是国内高精度地图商「三大天王」(高德、百度、四维图新)之一。

按照吉利汽车发布的G-Pilot智能驾驶战略规划,G-Pilot 3.0阶段会十分关键。

总之,从购买到深入合作,再到独立运行,在汽车智能网联化这个大蛋糕面前,任何一位希望逐渐转型服务商的汽车企业都不会眼见高额的利润不赚。所以特斯拉吉利所做的,相信未来有实力的汽车企业也会去尝试。

雅斯顿小结

为什么车企都想上天?我想大家已经有了答案,这里有人类对天空的迷恋,也有未来科技战不可或缺的资源。因为我们总是朝着天上较劲,汽车这个产品发生了很多有趣的变化,它或是被装上了翅膀,或是通过无形的网线和天空联系起来。

现在谁还能说汽车变得越来越无趣了?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