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比亚迪和丰田,技术宅组队的背后

2020年04月14日 12:41:05
分享到:
来源:车辙

10多个月前,即2019年的6月,丰田宣布和比亚迪展开电池供应和开发合作;7月,双方签订合约,共同开发轿车和低底盘SUV的纯电动车型,以及上述产品所需的动力电池;11月,丰田比亚迪的合资项目落地,根据协议,未来的合资公司将负责研发,成果将挂着牛头标在2025年前投放中国市场。

接着是今年的4月2日,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新公司位于深圳市,预计有300名员工,将在5月份内正式开业。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丰田各出资50%,丰田的岸宏尚出任董事长,比亚迪的赵炳根出任总经理,各派出3名董事和1名监事,这种平等的权力架构意味着双方地位的平等。

这次合作有别于一汽、广汽和丰田的引进和生产,这是丰田第一次和中国本土自主品牌进行“技术对等”的合作,之前是“市场换技术”,比亚迪是“技术换技术”。

换的什么技术呢?

可以从新闻稿中窥知一二:

比亚迪于1995年起步于电池事业,掌握电池、IGBT、电机、电控等电动车的核心技术”;“丰田作为电动化车辆开发的先驱,在电动化车辆的研发、制造、销售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

说白了比亚迪看中丰田的“电动化”,即“混动车”的研发和制造,丰田看中比亚迪的电动车技术。

刚好比亚迪前不久发布了刀片电池(按照官方说法该电池的安全性、使用长寿命以及续航里程都特性都要优于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电池),比亚迪副总裁、弗迪电池董事长何龙提到“几乎大家知道的车企都在和比亚迪讨论合作”,说不定丰田将是比亚迪外第一家使用刀片电池的车企。

那么问题是,比亚迪丰田为何走到一起?

标准答案是:

全球车企的一体化趋势,在新能源这块全新的领域,一辈子造燃油车的传统车企只有结盟,进行资源整合和开发,有利于降低成本和风险。

但在中国有两家合资公司的丰田为何找上比亚迪比亚迪为何不接着和戴姆勒深度合作呢?

可能双方真正在意的是各自在新能源领域的偏执和局限。

踟蹰不前的丰田

丰田,汽车界毋庸置疑的混动大佬,20多年前设计出一副精妙绝伦的THS行星齿轮结构,为混动车带来最现实和靠谱的解决方案。

这是丰田在1992年提出“G21”计划的最终解,人们在21世纪开什么车,即1997年问世的普锐斯,这是全世界第一款量产油电混动车。

结果从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20年代,即使丰田牌混动车累计销量近1000万辆,混动时代却迟迟没有来临。

丰田就这么困在自己筑造的技术堡垒中,眼看THS将成为燃油车向电动车过渡的一颗流星。

不甘放弃的他们将目光投向氢燃料电池,又一款量产车Mirai在2014年上市,大家都说“技术很牛很牛”,买单的一年只有2000多人。

烧了这么多钱搞混动,现在不见得回本,氢燃料这块又成无底洞了,哪怕丰田再怎么盈利,也挡不住这么烧钱。

更惨的是,常年研发混动和氢燃料的丰田,一直选择性忽视电动车的起势,2015年几乎没有提及插电和纯电动,2017年依然对纯电动的预期非常低,事实却证明,下一轮方向将是电动车。

等到2019年,丰田的态度才发生转变和发布全新的电动化目标,和斯巴鲁一起开发E-TNGA平台,未来将推出6款车型。

摆在眼前的问题是,丰田在电动车这方面没有任何建树,第一款量产的正经电动车不存在的,只有油改电的C-HR EV、奕泽EV先顶上。

这在今天的新势力面前,油改电的竞争力几乎是零,像嗷嗷待宰的羔羊。

谋求突破的比亚迪

深耕电池领域多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大有建树的比亚迪,在产业链一体化和电池技术的积累具备较强优势,不然戴姆勒也不可能找上门。

不过压力也并非没有,尤其是2019年旗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21.94万辆,同比降低了7.39%。

相比国内其他友商仍保持着自身的竞争优势,但来自大洋彼岸的特斯拉以36.75万辆的成绩实现了反超,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冠军——这是比亚迪自2016年以来在销量上第一次低于特斯拉

再加上国产Model 3的价格压低到30万,中信建投预计国产Model 3的销量大有可能突破10万辆,特斯拉2020年全球年销量估计可达35-40万辆左右。

虽然特斯拉比亚迪不完全同在一个竞争市场,但谁执牛耳,至少听起来也可以提振士气。

此外,除了整车,比亚迪动力电池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单从业绩上看的话,2019年的出货量为11.8GWh,同比降低5.93%,排名从第三滑到第四,被出货量为12.3GWh的LG超出了一小截。

相比之下,宁德时代和松下保持着38.99%、31.92%的增幅高速增长,分别以27.87%和24.10%的份额遥遥领先,刚跻身第三的LG同比增长64%,份额占到10.55%。

比亚迪的份额从11.80%下滑到9.52%,出现这局面的原因很简单。除了比亚迪,另外这三家都拿到了车企的大订单。

宁德时代有一汽吉利上汽、北汽、东风、广汽和宝马奔驰现代起亚捷豹路虎沃尔沃等;松下核心客户是特斯拉,也有大众日产等;LG的主要客户是雷诺、通用、奥迪保时捷大众等。

比亚迪一直是自供自销,2018年配套的22.5万辆新能源汽车中,仅有80多辆是供应给北京华林、泰开汽车和徐工机械,自供占比高达99.99%。

因此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现下滑,电池出货量随之降低的压力下,原有较为封闭的供应体系成为动力电池部门腾飞的枷锁。

比亚迪要想实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更大的市场野心,必须寻求更大的突破。

而要想突破,无疑要联手组建更强大的小分队,并且最好是彼此在技术和市场等层面存在互补性,丰田自然成了最好的合资对象。

合作双赢

估计比亚迪丰田丰田比亚迪,有一种英雄惺惺相惜的感情,凭什么空有一身好功夫,却不能独霸武林?

既然你是西门吹雪,我是叶孤城,不如一起联手互相学习和分享,在电动车领域杀出一片天。

对于一辆电动车也没有的丰田,说好2025年实现电动化车型550万辆的销量目标,纯电动和燃料电池的销量力争超过100万辆—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更不用提老对手大众,MEB平台的产物即将落地。

比亚迪合作推出电动车,一方面推动电动化全球战略的进程和度过这段过渡期,同时积累电动车的技术和经验,顺便向市场释放丰田研发电动车的信号,为E-TNGA车型的问世做准备和试水。

再有丰田一拿到电动车的积分,说不定有可能复产陆巡和带回86、BRZ,甚至引入更多性能车。

对于整车和电池销量下跌的比亚迪,拿到丰田的订单,一方面可以扩大动力电池的业务,进一步追赶宁德时代和松下,另外在工业制造中,大批量生产有利于降低成本。

弗迪系在今年的成立,是比亚迪计划在2022年或2023年单独上市动力电池部门的第一步,如果有丰田这些传统车企的撑腰,未来将吸引更多人投资。

除了混动和燃料电池技术,比亚迪也有机会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和整车的研发制造,以此加强燃油车板块的表现,真正迈开两条腿走路。

技术换技术是合作长远之本

这几年不乏自主品牌和传统巨头的合作,好比几年前沸沸扬扬的江淮大众众泰福特东风易捷特等,但到今天也见不到有什么可以震动业内的大动作。

这些更像是“市场换技术”、“工厂换技术”,巨头们看中的是他们的廉价生产力或资质,技术输出的时候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不平等关系,导致对这件事也不是特别上心,找谁合作不是代工。

2019年7月下旬,有一位众泰的内部人士爆料,“目前众泰福特的合作,就只有众泰方面的工程师在做,福特方面没人管了,合资的研究院基本成为了摆设。”

众泰福特成立于2017年11月,根据当时的协议,首款新车将于2019年9月投产,反正我们是什么也没有看到。而截至目前为止,这家“众泰福特汽车有限公司(筹)”仍未通过发改委的正式审批。

江淮大众相对好一点点点,这一点点点可视作零。

2016年9月,这两家人在中、德两国的撮合下合资,随后项目一直开绿灯,速度快到咂舌,从公司筹备到首款车思皓E20X在2018年5月下线,仅仅花了一年多时间。

只是后来的剧情发展有些脱轨,原本E20X计划在2018年第三季度上市,愣是等到2019年9月才姗姗来迟。

E20X也仅仅是江淮iEV7S的“精装版”,什么长宽高、电机功率和最大扭矩都没变,就这样也推迟了一年的时间上市?

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就是这么残酷,大众福特哪一天不干了,江淮众泰根本无可奈何,永远处于被动状态,没有什么话语权可言,最后被踢走了可能也学不到技术。

比亚迪丰田不一样,他们是以技术交换为基础,比亚迪的电池技术是全球领先的,丰田在混动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两人有着明确和共同的目标,换成别人合作都不行,关系也更加扎实和紧密。

即使不合适分开了,不仅通过这一次合作互相学习和吸取对方的长处,各自都有实打实的技术,足以在擅长的领域安身立命。

可能有人要疑惑,不是过几年才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吗,怎么丰田就有了第三家合资企业,难道别人服气吗?

这事,其实看上层的决定,之前中国和德国走得近,江淮大众顷刻完成,大众成为第一家打破这项规定的车企。现在中国和日本走得近,比亚迪丰田的联手,顺理成章。

如今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和教训,知道“市场换技术”的局限性,这次不那么唐突,比亚迪丰田至少像这么一回事,哪像江淮大众众泰福特的消息一传出来,估计有不少人惊讶到掉下巴。

唯独有一点比亚迪丰田没有说清楚的,作为一家公司,只研发不生产,生产交给丰田在中国的其中一家工厂(据说是一汽的天津工厂),所以要怎么盈利呢?

不排除一种情况是,这家公司相当于为两家服务的研发中心,双方一起投钱研发和使用成果,类似于比亚迪和戴姆勒的腾势,不见得有大规模生产,仅仅是各取所需,为母公司降低采购、研发成本。

不过技术宅之间的合作很是令人期待,说不定碰撞出新的黑科技,直接推动电动车行业的革新,也未尝不是一种可能。

《恕我直言》| 作者:李日新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