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又一家外资车企入股中国电池厂商,中国新能源如何面对海外资本?

2020年07月14日 18:49:02
分享到:
来源:众调科技

前有大众入股国轩高科、奔驰入股孚能科技,现在本田将认购宁德时代1%股份。

7月10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为深化宁德时代与本田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就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签署全方位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推广电动车普及并加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资本层面,本田将参与宁德时代此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认购,认购的股份数量约占公司本次非公开发行股份后总股本的1%。通过投资认购股权,本田将成为宁德时代重要战略合作伙伴。

大众牵手国轩高科,奔驰联姻孚能科技后,又有一家汽车制造商爱上中国电池企业。这次,故事的主角是本田和宁德时代。当日系三强和德国巨头都来抱大腿,中国新能源该如何面对海外资本?

本田入股宁德时代

7月10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其与本田就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签署全方位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推广电动车普及并加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具体到商业合作层面,一方面,本田与宁德时代将结合双方技术优势,携手共同研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未来电池基础技术;另一方面,通过此次合作,本田将获得以纯电动汽车(BEV)电池为主的宁德时代电池稳定供应。搭载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车型预计于2022年开始首先向中国市场投放,未来双方还将探讨在全球领域的扩大合作。

实际上,在此次战略合作达成之前,宁德时代已与国内外多家车企展开合作,其中包括特斯拉宝马奔驰丰田大众、蔚来、小鹏、长安、广汽、上汽、北汽、吉利东风等。在此之中,虽然此前长安东风上汽也入股了宁德时代,但是本田却是首个外资入股的车企。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宁德时代和本田首次“牵手”。早在2018年5月,《日本经济新闻》就曾报道,本田将和宁德时代共同开发用于纯电动汽车主力车型的新型电池,并联合开发一款电动车,新车预计2020年上半年在中国和其他地区推出。当时日媒指出,在电动汽车日趋全球化的过程中,本田采用中国供应商制造的重要零部件是一大趋势。

这意味着,此次签署合作协议,是双方在过去合作关系基础上的又一次升级。双方发言人一致表示,通过本次战略合作,彼此将建立更加紧密的全球伙伴关系。

合资车企加速电动化

对比天津力神“鲜为消费者所知”,宁德时代则为动力电池企业龙头老大。

根据中汽协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59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前十名的电池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松下、中航锂电、国轩高科、时代上汽、亿纬锂能、力神电池、塔菲尔新能源。

据统计,1-6月我国新能源市场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达17.5GWh,同比累计下降41.8%。其中,宁德时代1-6月装机8.44GWh,占比48.31%;比亚迪2.45GWh,占比14.01%;LG化学1.67GWh,占比9.53%。在动力电池方面,宁德时代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国内多家车企也早已与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或成立合资公司。背靠中国电池制造商或电池包供应商,同时成为众合资车企在国内纯电动领域做出的共同决定,而相关方面合作则在近年来逐步提速。

纯电动车市的“红利”以及新双积分政策带来的压力,众车企不得不加速纯电动领域布局;依赖中国市场份额的持续稳定增长,特斯拉在今年7月,其市值超过丰田,登上全球汽车企业市值榜首。

据相关消息称,从7月起,宁德时代将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提供动力电池,在业内人士看来,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或将为特斯拉Model 3再次增加竞争优势,降低售价,提升单车利润。“鲶鱼”或将成为“鲨鱼”。

留给合资车企的时间不多了,而2年之后,本田又能在这场以“动力电池”为军备竞赛的纯电动车竞争格局中分得多少红利呢?

中国新能源该如何面对?

日系车企牵手中国电池厂商,一方面是基于电池本土化生产的考虑。另一方面,主要是出于对后者技术水平和市场表现的认可。相对而言,日系车在纯电方面是处于弱势地位,而“弱弱抱团”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日系还是得和中国电池制造商或电池包供应商合作。无论是本田丰田,亦或是日产,显然日系三巨头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前有大众入股国轩高科、奔驰入股孚能科技,现在本田又将入股宁德时代。短短一个多月时间,接连出现三家外资车企入股中国电池厂商的案例,无疑再一次验证,外资车企深度绑定本土电池企业将成为行业趋势。

在业界看来,外资车企通过投资合作方式“绑定”本土动力电池制厂商,一方面是为了确保本土电动化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电池厂商技术以及市场份额的认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会充斥着许多有关外资车企深度绑定本土电池企业的传闻。

这意味着,海外车企更多地涌入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甚至控制电池供应商。那么,中国新能源该如何面对海外资本?一方面,市场更加开放的确有利于提高产业活性,但另一方面也确实可能导致当下比较有限的新能源优势遭遇冲击,在电芯制造方面,中国对比欧美有着明显的规模优势。

对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宏伟构想来说,海外企业的介入,一方面会带来技术、制造方面的收益,另一方面又可能从供应链体系、整车份额层面进行瓜分,统而观之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同样都采取如是的模式,对积极进取者而言,能够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通过吸收先进技术来提升自身;而对惰于求新者来说,或许就指望着“外来的朋友”完成任务,显然对新能源大业并非好事。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