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自主品牌的SUV扩阵容之路,不只是“改头换面”那么简单

2020年10月12日 18:51:01
分享到:
来源:

随着消费者用车需求的增长,自主品牌也参考电子产品,推出高配版SUV车型,加入PRO、PLUS等后缀。加量后的新车,不单有着更大的尺寸、更高级的配置以及更强的性能,而且价格也更贵。

例如比亚迪宋Pro、MAX系列;长安CS系列的PLUS;吉利博越PRO……一些细心的消费者不难发现,近两年以来,不少自主品牌不再像合资品牌一样冠以“全新一代”的说法,取而代之的是为新车型加上一个英文后缀。这背后,彰显了自主品牌向上的力量。

虽说国内早有“L”加长轴距的潮流,但“Plus”的风气,明显就要更全面一些。一般来说这些车,除了尺寸轴距增长,在外观配置上也会作大幅度的调整和优化,目前完成产品系列化的,就要数长安汽车了,目前的“Plus”车型就推出了,CS35 Plus,CS55 Plus,CS75 Plus三款,且每款都主力强推,销量也节节攀升。

其次就是比亚迪“PRO”系列,秦Pro和宋Pro两款现在都属于市场的爆款,就连平时不怎么跟风的荣威也推了RX5 MAX,吉利也尝试性地把博越新款定名为博越PRO,总之在消费者眼里,加了这些字眼的车型似乎莫名地增添了一些“高级感”,这些车型也毫不例外地比起同期定名为“全新”“全新一代”的车型有着更为不错的市场表现。

“高级后缀”渐成自主品牌潮流

对于大部分车企而言,每隔几年进行改款已成为了行规,因此当车型改款或换代时,一般以“全新”和“全新一代”命名。这一点,在日系品牌车上更明显,如丰田卡罗拉、凯美瑞、本田雅阁等车型,历经八、九代甚至更多的更迭。

随着产品迭代速度加快,曾经“三年一改款,六年一换”的规律被打破。一年甚至半年为周期的更新速度,让一些汽车品牌开始套用手机产品换代时的命名方式,为了凸显产品的大尺寸、产品力的升级,Plus/Pro/Max为后缀的车型成为升级车的代名词。

重压之下必有“勇夫”

如今,新一代自主紧凑型SUV面临的则是不断萎缩的市场和合资品牌的大力下探。举个例子,北京现代ix35,正儿八经的合资紧凑型SUV,价格11.99-16.19万元,还有不小的终端优惠,比一些自主紧凑型SUV还要便宜;日产逍客,售价13.98-18.98万元,不少地区终端优惠两万以上。此外,像大众探歌丰田奕泽等年轻化的产品也向自主品牌发起了挑战。也就是说,新一代自主紧凑型SUV面对的外部环境要严峻得多。

但也正是在这样的高压之下,新一代自主紧凑型SUV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竞争力。比如动力系统的大幅升级,长安CS75 PLUS、荣威RX5 MAX都增加了2.0T发动机,前者更是用上了爱信8AT变速箱,实现了在动力系统上的“降维打击”,不可谓不强势。而博越则用1.5T+6AT取代了2.0L车型,油耗进一步降低。

再比如智能化的全面提升,长安CS75 PLUS的梧桐车联、APA5.0自动泊车,荣威RX5 MAX的四曲面大屏、SKYEYE天眼系统,吉利博越的X WATCH(吉利智能出行手表)等都足够新颖实用。至于设计和质感,对于这几个主流车企来说,自然是不在话下。

如果把这些车型放到市场之中,它们的产品力是毋庸置疑的,唯一的问题是——如何抵抗合资品牌的价格战?关键仍然在于品牌力。

好消息是,近几年随着WEY领克等品牌的高端化之路,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高端产品的接受度高了很多,同时,这些产品大多有着用户和口碑基础,收获市场认可的难度不大。不过,自主品牌的历史还太短,产品力受到认可的时间更短,要达到合资品牌的品牌力,还需要一些时间培育市场。所以,自主品牌欠缺的只是时间罢了。

如果把去年看作自主品牌集中PRO化、PLUS化的元年,那么未来还会有百般升级车型出现,这种通过升级进行产品力互啄的现象,难免会演化成一场耗时耗力的持久战争。不过,我们在看到品牌相互竞争的同时,带给消费者的是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自主品牌正在通过另一种方式,诠释自身对于品牌迭代的独特理解。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