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滴滴“内部有人”,司机乘客被困高台!滴答、一喂顺风车慌了

2020年12月30日 19:28:01
分享到:
来源:

最近,一网友发现,在使用不同打车软件时,同样的出发点,同样的目的地,在同样的时间里,使用不同的手机时,价格能相差七八块

还有网友评论,(路)近的基本一样,远的苹果比安卓贵约4块钱。用户以为自己占了便宜,但不知道自己才是被占便宜的。

事实上,不只是滴滴,国内很多互联网服务平台在节日前后,直接就被曝出“价格”歧视,给新用户显示低价、给老用户显示高价,对于常购买、购买力强的消费者调高价格等情况。

追其根本,还是互联网公司搞得小手段,利用大数据在“杀熟”

所谓的大数据是基于平台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购买习惯等行为信息,然后通过平台的大数据模型构建用户画像,然后给出基于此向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服务和相应的价格。

“杀熟”,就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给用户个性化定制,原本这只是平台为能更好服务客户的商业手段,结果却变成割韭菜的工具

对平台来说,利益当前,杀熟不杀熟不重要,关键是怎么能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收益。简单说,平台有10块钱产品,面向所有消费者,卖11元,利润就只有1元,但如果平台了解用户的消费习惯,划分出高消费人群,把产品定价100块推给他们,以他们的消费能力也是没问题,利润翻了90倍,平台再怎么会放弃这种操作呢?

早前有滴滴司机评论,早高峰运力跟得上,车也够多,但是乘客依然叫不到车,司机也依然接不到单,是为啥?因为在滴滴背后有“高人指点”,这个高人就是大数据。

平台知道用户的出行习惯后,通过算法改变派单,让乘客被动接受对平台更有益的订单

有滴滴车友表示“滴滴越是早高峰越是打不到车,早早的接了一单预约单,到了市中心才八点左右,足足等了30分钟接了一个距离我500米远的拼车乘客,一上来就抱怨打不到车。说自己打了有40多分钟了。那一单结果拼了三位乘客。上车后问了他们一口价的费用。大概一共在120左右。最后到手68左右。”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全在平台的抽佣里,滴滴快车的抽佣在25%-30%,拼车抽佣将近50%,选拼车平台能获得获得将近双倍的利润,乘客多付,司机少收入,好处都让平台占了去。

对用户来说,是深恶痛绝的,对司机和同行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一喂顺风车一边给司免佣金,一边让乘客自主选择价格乘车,结果到头来还不如滴滴的强迫出行更赚钱,长期以往其他企业怎么生存?明显是劣币驱逐了良币啊

可目前大数据杀熟很难发现很难举证,要防范监管,用户的应对方法只有变成平台的“非忠诚用户”。

保护自己的隐私,减少披露隐私数据,关掉非必须的定位许可、照片读取许可等等权益。

手机同功能APP准备两个平台以上,比如出行平台除了滴滴,可以试试高德打车额、滴答、一喂顺风车等等其他平台,对比价格后再下单。

模糊平台算法,偶尔点击不想要的商品或者出行信息,让平台难以推算和预测。

虽然能理解获取利润是平台的核心,但长期伤害平台用户,最终也会反噬到自己身上。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