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汽车人】IT企业再掀造车潮

2021年01月16日 14:52:01
分享到:
来源:

“新势力”发动的造车运动,已经基本尘埃落定。“第二浪潮”由信奉“轻资产哲学”的IT企业掀起。

文/《汽车人》黄耀鹏

这几天,车圈儿沸腾了。

以1月11日百度宣布“与吉利合资造车”为标志,互联网对造车的介入力度空前高涨。热情当然不是这几天才激发的,几乎所有重量级IT企业都对造车有了或多或少的想法,都在寻求兑现的合适方式。

做硬件才能突围

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里面,百度无疑是失意的一个,市值早被另外两个吊打。就连后起TMD(今日头条、美团、滴滴)中的美团,市值也达到百度3倍有余(这还是百度造车消息刺激股价剧烈上涨之后的结果)。

IT圈并不敬老。百度一直无法从搜索以外的业务中获得增值,哪怕是赔本赚吆喝的“获客”,自从贴吧没落之后,也被甩开。

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自从智能手机普及之后,搜索不再是必备甚至常用的入口,百度就只能过着“小地主”的生活——家底还算殷实,却无法参与新财富的分配。

百度毅然决然all in FSD(完全自动驾驶),是陆奇“主政”的时候定下来的,并得到李彦宏的大力支持。如今物是人非,百度发现,这仍是惟一能指望的破局钥匙。

百度苦心经营的Apollo计划,仍是“流量”思维。吸引车企选择加入Apollo,百度就能持续获得数据和流量,持续进行自动驾驶技术的进化,从而吸引更多企业的参与。虽然客户从C端换到B端,但百度的思路没变。

根据百度自己提供的数据,百度Apollo的智驾产品已与超过70家车企的600款车型展开合作,OEM生态合作伙伴有30多家,“小度”实现100多万辆产品搭载。Apollo高精地图的B端客户有本田、广汽、长城、北汽、蔚来、威马等车企。

做了五六年之后,Apollo的确拉到一批B端商用车客户,也让若干车企在前端安装百度高精度地图和“小度”智能助手。但百度发现,空有一身的FSD本领,兑现到的价值却不如人意。

就像软件只掌握通道和入口无法获客一样,如果自动驾驶技术只是软件解决方案,硬件不在手里,则无法充分地攫取用户价值。

现在必须做硬件,才能实现突围。百度的决定透露了其思考的结果。

冲突的化解方案

不过,制造业的“护城河”又没加盖,是明摆着的。200亿元扔下去也未必能修炼成功,何况时间耗不起。蔚来、小鹏、理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传统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并非从零开始。就连特斯拉也通过收购通用汽车和奔驰的几家工厂来恶补制造能力。

一线IT企业,并不能从售卖FSD解决方案中得到足够的价值,介入汽车硬件生产,让车型平台形成围绕自己设计,是必然选择。一旦决定下场造车,代工模式就成了不多的选择。

和手机不同,IT企业找车企代工,很难掌控供应链,更别提质量控制由自己来管。

那么百度与吉利如何合作造车?百度并无整车设计经验,只能负责FSD,最多加上算力和通讯总线,吉利负责全车机械和电气架构(现成的浩瀚架构)。但是设计和工程部门存在天然冲突,一个要求敏捷和灵活,另一个讲究流程和质量,谁来做最后的拍板?

吉利早想到这个问题。1月12日,吉利与富士康成立等股比合资公司,董事长由富士康委派。合资公司导入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分工模式,宣称“向创新高效的制造供应链体系和商业模式加速转型”。简单说,以IT制造的方式搞定汽车制造。吉利并不打算将这一新合作模式纳入到既定体系中,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这样做一石三鸟:富士康具有3C外包经验,可以解决吉利生产体系与IT代工之间的潜在冲突;富士康有强烈的汽车制造投资意愿,可以分担吉利投资风险;创建新生产体系,解除百度对吉利全面掌控供应链的担心。

四种模式将并存

IT企业习惯于轻资产,一旦涉及硬件制造,找代工是本能反应。谷歌旗下的Waymo与FCA也是如此。FCA不但提供Pacifica车型平台,还打算将Waymo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扩展到所有轻型商用车上。合作多年后,双方在2020年夏天终于为此签署了完整的协议。

有传闻称苹果与现代也签署了合作协议,“苹果汽车”在2027年问世。如果此说为真,那么大概率也采取这种合作模式。

这三者之间,存在微妙的差别(苹果则一如既往地不肯提前透露信息),但大体都由IT企业主导,可以称为“ICT主导代工模式”。

第二种是蔚来与江淮的合作方式。后者是纯粹代工方,也是供应链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提供方,设计和工程权重相当,双方话语权基本对等。这种可以称为“对等合作代工模式”。

第三种的典型代表,是上汽和阿里合作的智己汽车。上汽占据主导(54%股权),阿里拿小股份(18%),还有浦东投资(18%),其他投资者(10%)。传统车企孵化创业公司,只不过借助了IT企业的部分力量,这种可以称之为“车企主导创业模式”。

滴滴和比亚迪合作了D1车型,两者都参与了制造,硬件主要由比亚迪负责,而软件由两者共同负责。虽然滴滴“冠名”车型,但显然比亚迪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BD合作”也可归为这种模式。

更多的是第四种,就是“新型供应商”模式。华为与北汽、长安的合作,腾讯与长安东风比亚迪的合作,ICT企业提供软件,甚至以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赋能”车企。实质上,就是加入车企的供应商序列。这种可以称之为“新传统模式”。

四种模式将长期并存,选择第一种的企业突然增加,是值得注意的新迹象。它再度体现了“软件价值必须借助硬件实现”的道理。

“新势力”发动的造车运动,已经基本尘埃落定。人们没有想到,第二波浪潮,居然由信奉“轻资产哲学”的IT企业掀起。这一次,传统制造业参与得更多,但都居于“打工”地位。由于汽车制造的复杂性,传统车企比“苹果+富士康”合作关系,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但很明显,“增量价值”(主要是自动驾驶)将由IT企业给出。如果运营成功,那么合作将会向IT主导的方向逐渐偏移。

短短几年间,汽车业已经面临IT资本和技术的双重侵入。车企不存在“抵制”选项,IT企业不难在制造业找到合作伙伴。汽车业发生改变的幅度,超过此前几十年,我们有幸目睹这一重大历史性转折。(文/《汽车人》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