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新华社痛斥,投资市场泼冷水,能否浇灭新能源行业的“虚火”?

2021年03月30日 16:10:02
分享到:
来源:功夫AUTO

“核心技术‘吹’不出来,行业‘虚火’不是真火,新能源车行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3月29日,新华社痛斥新能源车“浮夸”一文,激起了业内千层浪。

一日过后,这股来自官方的声音,也在资本市场显现威力。

昨天股市开盘,新能源车股惨遭“痛击”,多家车企持续走弱。

其中,恒大汽车一度大跌15.%,最终收跌近7%;北汽蓝谷一度跌4%,长城汽车曾跌5.8%,比亚迪亦跌约2%……

资本市场的集体式下跌,似乎再度给这个“虚火旺”的新能源车市场泼了场冷水。

过去一年,新能源汽车在舆论场上用各种“新技术”出尽风头,在资本市场也是要风得风,更在消费市场饱食政策红利。

但是,一边是飙升的股价、拿到手软的投资和流量明星般的待遇,另一边却是微不足道的销量(相较传统车企)和望不到头的亏损。

在声势和成绩的巨大落差下,这场“冷水”可谓是来得及时,更能让新能源车行业“缓下脚步”再前行。

(1)一场“冷水”,能否浇灭“虚火”?

事实上,这并非新华社首次发文批评新能源车行业。

早在今年1月26日,新华社就曾发文称:“新能源车行业的过度宣传、炒作歪风、安全事故等问题,值得警惕。”

彼时,文章的口吻并不如这篇文章般强烈,更多是暗指各方注意一下行为,“吃相”别太难看。

或许,是这声警告效果不显,连月来新能源车行业的各种问题又愈演愈烈,新华社才按耐不住再度发声。

而这次的文章,则直接“点名”各家车企,更直言其问题所在。

问题有三,一是产品指标“注水”;一是发生故障却习惯性“甩锅”客户;一是车企的“浮夸炒作风”。

而这些问题,自新能源车的诞生以来一直存在,只不过是程度上的区别。

如今,伴随着行业的走大走强,这些问题却开始让新能源车发展“如鲠在喉”,达到不得不除的地步。

譬如质量问题,上周六,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6起召回公告,涉及超4万辆汽车被召回。其中,新能源汽车就占到3万辆。

因而,新华社此次出声,不仅意在提醒各家车企“谨言慎行”,更发出了一个信号——新能源车的行业监管将进一步提升“强度”,让车企拿出更多诚意对待消费者。

(2)存在即合理,但仍需警惕

不可否认,新事物的诞生,总会伴随着一段高开的“投资过热期”,这也是技术发展的正常走势。

而新能源汽车行业因为“投资过热”而走过的弯路,不可谓不多。

譬如前些年的新能源“造车热”,最终只是各路投资“竹篮打水一场空”,无数资金被浪费。

而今在全球央行货币“大放水”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作为优质资产,自然而然会被作为大资本资产配置的投资标的,被炒热也有其合理性。

不过,虽然这场投资热有其“存在合理性”,但身处其中,我们也要警惕这些“过度炒作”。

毕竟,从新能源市场角度看,消费者只愿意为实际产品埋单。

如果消费者最终买到的产品与企业宣传相差甚远,或许就会直接“粉转黑”,而企业形象和口碑也会面临巨大危机。

因而,功夫汽车认为,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企在维护消费者对电动车的信心时,往往需要下更多功夫。

而这次新华社的发声,也正是换了一种方式的“提醒”。

同时,在新华社的发声后,国内投资市场会产生集体下跌的反应,或许也是情理之中。

(3)功夫拍案

无论是新华社的发声,抑或是投资市场的“泼冷水”,都证明新能源车确实“虚火过旺”。

这时候,一声“敲打”或许也能让新能源车企们不至于“歪了道”。

毕竟,在新时代的风潮之下,功夫汽车固然期待看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

但更殷切地希望,业内玩家能够顺应消费者需求,而非用急于套现获利的方式让新能源汽车市场“揠苗助长”。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