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6位先锋人物对汽车下半场的思考与建议

2021年06月20日 14:10:01
分享到:
来源:帮宁工作室

企业如何与时代对话?中国品牌如何出牌?政府如何有为?

作者 | 葛帮宁

编辑 | Jane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站在百年汽车业大门里,中国汽车开始下半场征程。

这场新征程,既有中国品牌与外资品牌之间的较量,又有新旧势力之间的交锋,还有不断涌入者的搅局。汽车业的边界从未这样模糊,汽车业的未来从未这样混沌。

下半场,汽车企业如何转型?如何与时代对话?中国品牌如何出牌?政府如何有为?

2021年6月18日上午,在第11届中国汽车论坛“大会论坛”高峰对话环节,中国一汽副总经理刘亦功、东风公司副总经理尤峥、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江淮集团董事长项兴初和长城汽车副董事长、总裁王凤英就上述话题进行思辨。

本场对话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主持。帮宁工作室从这6位企业先锋人物的思考与建议中集纳部分观点如下,希望行业从业者均能从中获得启发。

中国汽车论坛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世界汽车组织(OICA)支持,迄今已举办10届。本届论坛由闭门峰会、大会论坛、主题论坛和同期活动组成。

刘亦功

NO.1

随着中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需尽快建立中国特色的行业标准和法规。新能源、5G以及车路协同等都有特色,如何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发展更健康有序?标准和法规的建设当然包括数据安全,这非常重要。

NO.2

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汽车零件全球采购,对降低成本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供应链稳定和安全便成为话题。

建议国家牵头行业协会,深入研究汽车链,对关键问题和环节进行识别,加快布局,使供应链更完善,更自主可控。建议国家对整车厂在核心研发上给予财政支持,对汽车零部件研发和生产给予支持。

NO.3

为扩大汽车消费,国家提倡“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希望相关部门尽快梳理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无论是服务,还是维修,包括汽车金融报废回购等,让转变真正落地。

NO.4

碳达峰和碳中和对汽车企业影响巨大,是汽车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希望国家尽快明确各阶段双碳目标和实施路径,包括路线图,让企业在重大技术和产业领域快速布局和突破。

尤峥

NO.1

今年热点话题是双碳。建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出台面向双碳目标,汽车产业低碳发展实施路径图,让汽车全产业链有共同遵循的技术路线和行动方向。

NO.2

目前,国内以新能源汽车为总体发展方向非常明确。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达20%,2030年将达50%,同时大力鼓励节能汽车发展。汽车行业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两个技术路线图给企业指明总体发展方向。

新能源方面发布“三纵三横”技术体系。“三纵”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横”主要是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

在电池和电机方面,中国已有很大突破,宁德时代成为电池行业领头羊,高效高功率电机也在陆续推出。但还有两个重要课题需要解决:一是芯片问题,二是贵金属涨价问题。

贵金属主要是国六排放升级后出现的问题,涨价给汽车行业带来一定财务亏损。除新能源外,还有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国七排放标准。2025年新能源占比将达到20%,但还有80%是燃油车体系,包括燃油混合动力。

希望国家尽快出台国七排放标准,让企业更早明确应对路线,早期投入研发,对及时达成双碳目标做出积极贡献。国六传统燃油机迭代开发是企业面临的课题,另一个课题是电控。

芯片已成为汽车行业制约点。怎么布局高端芯片?像地平线、黑芝麻等重点布局的是感知系统,我们要考虑是否在高算力芯片领域布局?芯片制造方面,7nm以下光刻机应该用举国机制来攻克,在芯片产业链方面形成强势产业。

NO.3

在一二线城市,大家比较愿意使用新能源汽车。我们做路测时,发现三四线城市公路网、充电设施都不完备。我们建设了很多充电网,但有效充电网桩数量仍相对偏少。

2025年,当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20%,大概500万~700万辆时,智慧充电设备,人、车、路、路网建设就会成为重要制约元素。所以,建议在国家层面加速推进智慧充电网建设。

曾庆洪

NO.1

要实现新四化,关键在于数据共享,包括数据安全和数字应用。数据就像粮食,大脑一定要吃粮食才能发展。汽车一样,电脑也一样,吃什么?数据。政府能不能牵头建立一个国家交通数据营运中心?

现在都是企业各自采集数据,共享最重要,包括地图和今后的智能驾驶,每个企业数据统一传输到国家数据中心,供大家分享,这样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NO.2

汽车四化涉及芯片问题,面临很大挑战。去年我国芯片进口额超过3000多亿美元,其中国外芯片占大多数。我看网上数据,今年上半年受芯片影响的全球汽车有200多万辆。

原因很多,如地震、火灾、雪灾等。还有个关键因素,消费电子需求越来越大。疫情对电子消费芯片和汽车芯片都有影响,我相信9月份开始慢慢恢复。

芯片投资非常大,特别是车规级芯片,因为它需要适应更复杂环境。跟消费芯片不同,车规级芯片投资、测试、封装时间更长。希望国家把芯片相关企业,包括应用、研发、配套组织起来。

智能网联汽车是国家战略,这些都是核心的核心。

NO.3

建议政策相对稳定且持续,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政策和国六升级转换政策。汽车是研发、制造周期长的产品,一台(辆)车从造型到模具、试验、认证等做完,大概要3年(36个月),快也要26个月,所以政策要保持稳定性。

NO.4

虽然到2060年还有几十年,但我们希望达成双碳目标,要分阶段,要有具体路线图和时间点,就像新能源汽车一样。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20%,2035年达到50%,这两个目标怎么结合起来?建议政府出台研究政策。

张夕勇

NO.1

我个人预测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包括总量会有较大变化。最近3个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10%,不出意外,全年销量应达到220万~250万辆水平。

从新能源占有率或渗透率来看,未来几年,按照30%复合增长率测算,我们应该提前一年达到新能源占比超过20%的水平。换句话,到202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约700万辆,至少提前一年达到国家规划的规模目标。

NO.2

尊重市场,创造市场。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两头高、中间低”状态,20万元以上销量占比是大头。

创造市场方面,不管是高中低,还是大中小的新能源汽车,都是消费需求的表现。特别是一二线城市,换购会带来20万元甚至30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较高发展速度。

面对广大农村市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10万元及以下新能源汽车,应该是大比例、高水平发展。对企业而言,不是做豪华车、做高端车就尊贵,做10万元以下就低端。只要产品满足市场需求,都是提供给消费者的交通工具。

NO.3

政产学研怎么融合?汽车行业变革越来越快,对政府而言,如何更好引导市场规范发展至关重要。结合智能网联、电动化发展方向,法规、政策如何更好适应产业发展、规范产业发展,希望政府部门重视。

从产业界看,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产品力,满足消费者不同差异化需求。不管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都是整车企业要做好的重要工作。

从学校看,培养人才至关重要。新能源汽车行业,包括智能网联行业,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高校如何培养优秀的高端人才、专业化人才,政府如何引导至关重要。

从研究机构看,结合前瞻技术、共性技术,在政府支持下,加大资金投入,为行业提供更好的平台技术。

NO.4

短时间看,至少几年内,氢燃料电池会替代大功率柴油机。

从运营场景看,我们目前推进的城市公交车、环卫车、物流配送车,以及城市工程用重型卡车、牵引车等,包括未来像码头、机场等,是氢燃料汽车的主要应用场景。氢燃料电池在轿车方面的普及,如果围绕加氢站建设来看,还有很多障碍和瓶颈。

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规范氢能源、氢燃料电池发展,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氢气,包括工业产氢等提供更好的应用场景,支持从纯电动到混合动力,再到氢燃料,多条技术路线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项兴初

NO.1

中国政府已经对全世界宣布双碳目标达成的具体时间。一方面,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应该把汽车产业在节能减排上做出的贡献向全社会宣传。

这一路走过来,汽车产业本身不是被动的、不是等待的、不是无所作为的。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包括节能减排,都做出突出贡献。

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对汽车业具体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表和要求要尽快明确,指导各企业更有序地实践推动。

新能源汽车和燃油乘用车中,已经有双积分政策。双积分政策跟双碳目标达成之间,如何做好政策协调?商用车的双积分政策与双碳目标之间,政策如何协调,如何连贯性设计?

NO.2

在新赛道中,中国品牌汽车有机会成为世界级品牌,这是重大历史机遇。

就像付(炳锋)秘书长所讲,有为的政府和庞大的市场,造就了通讯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产业走到前列的企业,智能手机如华为、小米等一批优秀企业成长起来。这些企业进入汽车大产业中,将加速助推中国汽车企业进步和发展。

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政策要有连续性和稳定性,要继续鼓励支持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

另一方面,围绕核心关键技术,尤其是车规级芯片、高算力芯片、操作系统,作为开源的共享型技术。如果交给某个企业做,投资巨大,而且不经济。这方面要做好整体规划,发挥好有为政府的作用。

NO.3

汽车产业要开放、要跨界、要融合,要和通讯、集成电路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从法律法规角度,毕竟处在变革转换期,整个业态还没完全形成,所以还应该给予审慎包容的监管。

王凤英

NO.1

关于品牌创新。中国品牌汽车,无论是在智能科技和网联科技方面的创新,还是性能、品质、品位全方位的创新,其水平已经超越外资品牌和合资品牌。

但对用户而言,品牌价值却认知低于事实价值,因此,品牌创新特别关键。造了这么好的车,却没在认知中形成应有价值。所以,关注品牌价值是长城汽车头等大事。

NO.2

关于出海创新。中国品牌汽车“走出去”成为重要任务。品牌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才能真正建立长期战略竞争力。如果不在出海战略上创新,只是被动地说“我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出海步伐就不会走得很快。

出海也应该大力创新。我们要思考,如何在产品上创新,在营销上创新,包括在资源上创新。只有全方位创新,才能实现中国汽车出口的全新格局。

NO.3

关于突破创新。国家应该聚焦最重要资源,针对最关键的核心技术进行突破式创新。支持中国汽车产业整体向上,提升全球竞争力。

NO.4

关于战略创新。万钢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提到的5大项重要建议,完全可以支持中国汽车战略创新。如果上升到战略高度去推动每个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国汽车全球化竞争力就会很快突显。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