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阿里“挫败”上汽,上汽“拒绝”华为?

2021年07月08日 17:43:01
分享到:
来源:路咖汽车

互联网上的各种消息,总是神鬼莫测,不得不说的一件事是,这次的舆论发酵过程,正如最开始猜测的那样在发展。

幼儿园级别的"两分法",非X即X,作为平时闲聊的方式尚可,但套用在社会中,近乎毫无意义。

上汽与华为相关的言论,在6月30日出,发酵一周之后的7月8日,我开始动笔写相关文章,原因在于,想站在一个无关的位置,仔细看一下之中的演变。

一周多的时间里,华为没有给出相关的正式回应,上汽也没有继续发表观点和言论,互联网舆论则是爆出了成千上万条,主要核心的话题分2类。

支持上汽的一方:不选择华为是否是错误?选择华为是否变成"傀儡"?

支持华为的观点:谁给了上汽勇气?上汽的灵魂到底是什么?

恩,注意文章里放的第一张图,先别被网上的各种杂谈乱了心智,我们今天要剖析的是这次的核心话题,不是什么上汽拒绝了华为,也不是华为想控制上汽,而是:

集团董事长陈虹,为何不接受在自动驾驶领域采用华为(或其他第三方公司)的整体解决方案。

第一个话题,上汽集团的灵魂到底是谁?

这个话题中的灵魂,是自动驾驶技术,包含现有的解决方案、未来解决方案、技术升级能力、技术抢跑能力、安全能力等等。

答案很清楚,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中国国标,刚刚完成了自动化分级的正式发布执行(2021年1月1日),而技术类的准入/检验/执行等国标,尚未有太多消息。

汽车业内对目前的现状有很清晰的认知,在技术类国标发布之前,V2X无法接入(及后续的大范围接入)之前,对于汽车企业/上下游技术供应商/正规汽车媒体来说,只意味着一件事:

自动驾驶技术如今只是个刚刚起步的试水项目,单车自动驾驶到L3级别就基本到头,且单车自动驾驶只是自动驾驶技术整体的很小一部分,当然,它很基础也很重要。

于是,对于任意一家巨头级车企(大众/丰田/本田/日产/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广汽等)来说,它们并不需要依托于某一单车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来维系自己的生命(北汽、金康是反例)。因为后续的一切不可预知,如果现在做出直接的决定,近乎于豪掷千金的赌一把。

Ok,顺着这个路径,可以调研一下上汽集团目前在相关解决方案中握着哪些牌:

1. 阿里巴巴,相关。2014年,阿里巴巴和上汽集团签署相应协议,开启互联网汽车基金-10亿元。这一项目,虽然在前期更多在于互联网理念与汽车相结合,比如汽车的网联智能操作系统-阿里YunOS+上汽inKanet团队,与自动驾驶技术相关不多。但,借由这项深度合作,上汽集团旗下的一系列车型实际上成为了中国汽车市场最早开拓和完成汽车电子及架构、网联整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的汽车企业。

当然,后续结果没那么美妙,TSP平台逐步从阿里回归上汽+阿里掌握项目控制权+越来越多车企加入基金,分配进一步混乱。

注意,这时的上汽+阿里,实际上就等于"XX技术的第三方单一解决方案"。

当然了,做生意绝非男女朋友谈恋爱那样,一旦掰了大概率无法复合,阿里+上汽的合作又在2020年随着"斑马重启"基本回归,这一次的合作方式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背后站着阿里达摩院、斑马初创团队、上汽集团团队之后,方式变成了,自动驾驶技术+网联技术升级,主要放在单项品类中进行拓展,比如上汽集团控制力更强的自主新项目:R汽车、智己汽车。

先不去讨论它的2022年L4级点对点驾驶能力是否是真的L4,总之从现有概况(L3封顶)的局面来看,它的基础实力问题不大,因为本质上L2和L3之间的界定差异就不大,实现难度并不高。

2. 通用汽车,相关。这里并不是说通用汽车会直接对上汽进行技术输入,而是合资公司的传统技术传递行为。通用汽车的命脉目前只掌握在2个国家和地区,主线在中国市场,辅线在北美市场。得益于中国市场的销量、利润等,别克+凯迪拉克2个品牌得以依托于中国市场继续存活在汽车世界中,并且别克属于从ICU抢救出来(2008金融危机,美国三大汽车企业事件),而雪佛兰尽管在中国市场日子过的不好,但本质上它在北美还处在国民车的位置。

技术方面,通用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并非一无是处,Super Cruise在2017年就已经量产上车(价格和效果没有特斯拉那么美丽),不过在2020年,这项功能已经能实现高速路段巡航给出脱手喝水的短时间,这种准L3功能。

3. 大众汽车,相关。当然了,还有上汽集团大众的相关合作,与通用汽车的思路相仿。不过,鉴于大众在自动驾驶方面一直以来没有特别典型的案例(如FSD、NGP、Super Cruise、Co-Pilot这类)与落地进展,于是,在内容中排在这个位置。

4. 上汽集团自身的研发,相关。

比如,2018年3月,上汽集团启动和奥地利TTTech Computertechnik AG(以下简称TTTech)的合资公司,推进智能驾驶中央决策控制器(iECU)集成开发;

2021年,参与联合领投自动驾驶创业公司Momenta C轮融资,合作开发技术;

本质上,L2-L3级的自动驾驶技术,从场景模拟、数据积累、算法、升级能力,主流车企都在做,以迎合现状来看,能力匹配基本都足够。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目前的全球巨头级供应商,也都能给到相应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成本、未来潜力等方面,谁也没法给出孰优孰劣的相应结果。

综上四点,上汽集团给出相应的回复,逻辑上是讲得通的。单一解决方案,在早期的互联网汽车项目中,它明白之中的难点和痛点;制造与销售标准真正落地之后,会进入新一轮的淘汰+调整,过早押宝,结果难料;主流车企在不缺钱,不缺应对市场现状的技术储备(无论是否释放)的前提下,选择多方合作(传统模式),而非绑定发展(新模式),上下游更畅通。

当然,至于上汽集团是否该去那样回答,又是另一个话题。

上汽集团之外,展开华为+汽车的现状和以后

华为内部,有着造车的声音,这是如今的现实局面。造车与否,整车进入还是解决方案进入,目前一切都未有定局。但,要梳理清楚是否造整车这件事比较简单,从华为的业务线剖析,就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答案。

华为的业务线排序:1. Ict信息与通信技术,用一个不是完全正确的例子,通信科技。眼下中国在5G技术方面的优势,目前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联网等等,以及未来对6G技术的抢先探索,本质上与华为及ZTE等企业的贡献,关系颇深;

2. 通信技术创新后的实现,通信领域的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等;

3. 消费级业务,智能手机、智能穿戴、智能平板、笔记本电脑等;

三项核心业务之后,汽车相关业务、操作系统业务等,位列于此。汽车相关业务的排序是否能够前进,对于华为而言,是企业深度逻辑的直接体现。

智能汽车是下一步的风口无疑,但推进整车项目对于华为来说,其牵扯的精力、财力、人力,都足以影响其1+2业务板块的能力,而1+2业务板块的重要性,是世界范围内的优势。整车这个风口,对比其"全球底层技术突破和优势拉大"而言,显然重量级低到了一定程度。另外,华为手中除了汽车相关的风口业务之外,其实还有其他的等量能力-华为能源,光伏+储能+城市+金融+交通+能源管理层面的体系链。

也就是几年前埃隆马斯克在不断炒的"能源全维度循环利用",在如今的碳中和大环境下,加上华为的落地能力,千亿级甚至更高的潜力,以及华为已经对其基本成型,显然要比进军整车玩法更多。

整车是否必要?答案是非必要。核心ict业务潜力与能力更强,且有着同等甚至更高能力体量的能源板块。

汽车领域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否有必要?答案是必要但不紧急。汽车行业和其他顶尖技术制造领域一直以来的规律是,不断完成技术储备,去迎合时代变化后的新标准/新需求落地,谁能更好的迎合就能更好的掌握未来话语权。

而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对于目前的华为来说,有2个现状结果:

1. 硬件能力优秀,比如依托于华为的自身储备和落地量产能力,正在寻求将中短距激光雷达成本下降至100USD左右,这将直接倒逼相关行业发展。现有固态激光雷达的成本在800-1000USD左右,随着小鹏+大疆,华为的进军等等,这个行业从之前的参与者少,变得激烈了起来,大概率会短时间在竞争下让成本通过技术进步,变低;

2. 软件能力,时间/数量是核心数据跨不过去的那道坎。软件,100%存在错误,这是IT届的共识。对于数字技术的进步,是需要依托于大量有价值数据的获取,进行计算与修改之后,完成升级的。

对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来说,即平时可频繁见到的:场景模拟数据、路试数据等。

很显然的一点是,华为能够在软件数据部分有自己优势-如场景模拟、模拟算法、模拟架构等,但汽车,需要路试结果。

目前的现状是,华为在相应技术初期发展过程中,选择自身测试+车企合作的2条路径相结合。

华为与北汽新能源ARCFOX、东风小康的相关合作,本质上都基于相关的考虑。不过,在最近华为汽车项目的相关公示信息来看,其已经在厂区内完成小型汽车生产线的搭建,作为BU认证使用。而这,直接突显出一个问题,现有合作方式下,华为与车企之间的技术标准并不对等,于是自行给出相应测试、研发解决方案等。

从华为的现状来看,在6月30日-7月8日之间,华为相关人士给出的回复:"Huawei Inside 模式目前只是三家,不可能也没有精力与所有车企都用这种模式。",不谋而合。

写在最后:

所以,从学术角度来剖析上汽集团这一次的舆论高峰,最终的结论有很多,但可以呈现出比较清晰的现状结果。

上汽集团并非面临极大生存压力的汽车领域参与者,反而从体量、保有量、营收等核心指标上它还有着一定优势。同时,在之前的相关合作中,它也有过单一解决方案的相应经历。以及,在标准不明确的初级阶段,它也有着一定的技术对应能力。

华为,也面临着自己的难题。华为未来的主线方向、业务权重、多元选择,以及汽车领域的推进速度该是怎样,等等。

以上,是本次事件的相应分析,生意之间并无对错。至于是否该那样给出回答,至于该如何与华为合作,至于阿里是否能够成为上汽的灵魂核心之一,那又是另外几个极大的话题。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