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半年跑了50万公里,上汽燃料电池技术与丰田同城竞技

2021年08月02日 14:41:03
分享到:
来源:上海汽车报

一直以来,丰田是全球燃料电池汽车的“标杆”。今年,丰田成为了本届东京奥运的赞助商之一,与此同时,本届奥运会更是用氢气做圣火燃料,背后体现是丰田,乃至日本的氢战略。

这不由让人想起,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发展得如何了?能否和丰田比一比呢?早在十多年前,上汽就开始布局燃料电池汽车。近两年,这些布局和创新投入逐渐开花结果,从研发到商业化运营,从试验室走向市场,越来越多的燃料电池汽车跑在了路上。

比如,今年年初,16辆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在常熟当地投入运营,它们都搭载了捷氢科技的“拳头”产品——燃料电池系统PROME P390。“半年来,这些车辆累计跑了50多万公里。其中,跑得最多的一辆车行驶了4.2万公里,故障率很低。”捷氢科技售后工程师肖敬晶说。

当我国的奥运健儿在世界舞台为国争光时,在工业领域,中国企业也在用自主创新与国际竞争对手上演着一场隐形的PK战。

丰田同城竞技

从常熟高铁站出发,行驶至常熟高新区武夷山路,对李师傅来说,这条长达26公里的路线再熟悉不过了。每天,他都要驾车在这条线路上一次又一次地往返,他所驾驶的135路公交车与其他“烧油”“用电”的车辆不同,它“吃”的是氢气,“吐”出来的是干净的水。

“和纯电动汽车相比,加速性能更好,加氢比充电方便多了。”这是李师傅对该车的评价。

事实上,135路并不是常熟首条燃料电池公交车线路。之前,3路公交车也是以燃料电池作为动力源。只是,3路公交车搭载的燃料电池产品不是捷氢科技的,而是采用丰田的技术。

一直以来,捷氢科技坚持自主研发,打破了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的国外垄断。“135路搭载的PROME P390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功率达到了115kW,系统功率为92kW,铂载量仅0.3gPt/kW,这些性能指标已经能比肩以丰田为代表的国际先进水平。”肖敬晶说。

当得知捷氢科技拥有如此过硬的技术实力,常熟公交果断选择支持自主品牌产品。“16辆公交车中,14辆投入135路运行,2辆投入3路。”肖敬晶介绍说。

这次,自主产品与国际巨头同城竞技。

对于燃料电池公交车,捷氢科技有着丰富的运营经验:2018年12月,捷氢科技携手申沃客车共同运营上海市首条燃料电池公交车线路。但相比上海的114路,这次的挑战难度更大。

“路况更复杂了,除了城郊道路,还有高速公路、城区道路等场景。特别是3路公交车,还有市中心道路场景,一整条线路有41站,走走停停。这意味着系统需要频繁地变载,对电堆耐久性有很高的要求。”肖敬晶说。

捷氢科技产品经受住了考验。“无论从公交司机的反馈还是后台数据的跟踪,目前运行表现很不错,故障率很低,跑了4万公里性能几乎零衰减。”肖敬晶说。

“加氢的车安全吗?”

挑战,不仅仅是技术。

“这些车载着氢瓶到处跑,安全吗?”这是肖敬晶在工作中,从司机口中最常听到的质疑。即便技术已经成熟,大家总对这一陌生事物有着各种顾虑。就像燃油车刚问世时,也有人担心,它载着一箱油到处跑,安全吗?

为了让司机安心,捷氢科技一直在进行安全用氢的宣贯工作。同时,他们还为司机和加氢人员提供了操作规范的培训,从燃料电池汽车的停放到加氢时戴绝缘手套,事无巨细。

与此同时,一套完整的售后服务、维修保养手册和流程也建立了起来。“在满足国际标准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捷氢科技燃料电池产品的特点,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维修保养流程,积极响应主机厂,建立起了相当于4S店的闭环机制。”肖敬晶说。

观念的转变和市场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对于捷氢科技而言,从研发走向市场,也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

成本依旧是痛点

“商业化运营意味着商业可复制性,成本依旧是拦路虎。”捷氢科技总经理卢兵兵坦言。

未来的市场机会,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成本的控制。据悉,上海的114路搭载是的第二代产品,需要两个电堆运行,这次常熟公交搭载的PROME P390是第三代产品,一个电堆就能满足功率要求,在成本大幅下降的同时,集成度也更高。

但降本是永恒的课题。“后续产品在成本上会实现进一步下降。”卢兵兵信心满满。在他看来,提升规模、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突破核心技术与工艺,以及完善法律法规,将是降低成本,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有效途径。

不仅是产品成本,加氢成本也是痛点。据介绍,在常熟,加氢价格大致在66元/千克,政府补贴后在35元/千克左右。“补贴后与加油成本差不多,但没有补贴就难了。”肖敬晶坦言,“加氢成本的下降,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协同发力。”

产业化提速的新挑战

从上海的114路到常熟的135路,从乘用车、公交大巴、物流车再到重卡,这两年,捷氢科技的产业发展步入了“快速道”。欢喜过后,随之而来的是压力。

售后服务怎么跟上,是摆在面前最现实的问题。“一开始只有十几辆,压力不大。如今车辆越来越多了,规模一旦上去,售后模式将面临很大的挑战。”肖敬晶坦言。

要跟上产品的规模化,捷氢科技已经在探索新的模式。据肖敬晶介绍,捷氢科技的售后服务团队正在建设技术支持中心。“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远程数据平台跟踪车辆的实时运营状态、故障状态、维修状态、氢耗状态等,可以提前预测保养和维修需求,从而及时响应,为客户提供服务,这也是我们现在一直在做的。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授权的形式与整车厂合作,也可以与第三方合作,授权外包,只要通过我们的培训和认可,都可以对产品进行保养维修。”肖敬晶介绍说。

目标是星辰大海,探索才刚刚开始……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