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特斯拉式降价,为什么大众、丰田 、奇瑞、吉利们学不会?

2021年08月05日 13:21:02
分享到:
来源:汽车天涯

这一次下调虽为10个月来的首次,但降幅一点也不含糊,直降1万5,补贴后23.59万,考虑到电动车免购置税,落地价已经打入到合资B级车市场。

我查询了下国产特斯拉Model 3自2019年10月开启预售以来,两年历经6次调价,1升5降,累计降价接近12万,间隔时间最短不到1个月、最大一次降幅为3.2万,频率之快、幅度之大、“惊吓”之高,堪称前无古人。

可是,尽管我们一边在谩骂特斯拉不讲武德,随意割韭菜,老车主拉横幅、闹抵制,但消费者却一次又一次用手中的钞票做出最实诚的站队——每次降价随之而来的都是官网挤爆,销量提升立竿见影。比如2020年5月第三次官降后销量第二个月暴涨了5千,同年10月第四次官降,第二月立马跃升至2万辆,并持续多月稳居两万俱乐部。

实际上,官降并非特斯拉独创和首创,那为什么特斯拉的降价每次都能引发强烈关注,并转化成销量呢?传统车企为什么做不到呢?

经销商模式:价格“不透明”的两面性

天涯君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从主机厂角度分析,传统厂商和特斯拉降价逻辑不同;二是从用户维度出发,消费心理不同。

先来看第一点:降价逻辑。

未言降价先说定价。首先我们需要清晰一点:在燃油车各细分市场趋于成熟,或者说内卷化之后,传统车企的定价策略一般不根据固定毛利、生产成本、供需模式来制定售价,大多数时候它们会和同级车型达成一个定价默契。

举个例子,同样在7月30日上市的全新一代奇骏,其实未公布指导价之前,大家都知道它会在CR-V、RAV4指导价基础上波动5000-8000元左右,果不其然,18.19万起售,没有太大意外。

不以成本计,而以同级车型为定价标准,这就导致绝大多数燃油车在过去十余年里售价起伏很小,比如2011款迈腾指导价19-23万,十年后的2021款定价依旧在这个范围徘徊。如此定价,一方面是出于定位和调性,试想一下,如果全新一代奇骏15万起售,大家会不会觉得它的三缸机就比CR-V、RAV4低一头,日产的品牌力不如本田丰田了?一方面这背后牵涉到三方利益,供应链这个我们下面细说,再有经销商和厂商自身利益。

久而久之,定价趋于静态,在降价上也就达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套路。

1、规律性。价格先不动,新车在试水半年之后,开始降价提振销量;

2、联动性。当竞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后,自身也会通过降价来适应,即便亏本也要死死咬住对手;

3、规模性。简单理解在一家传统厂商内部,种类繁多的车型每一款车都有一个定位、一种价格策略。以丰田为例,汉兰达同级罕有对手,丰田也不为此追求销量规模,所以汉兰达常年没有优惠,甚至于涨价;卡罗拉是丰田的核心支柱,为了追求销量规模,可以适当降价。

而市场上大部分燃油车,都是先给一个指导价上市,在发现销量没有达到预期,先给10%优惠,再不行又给20%,最后稳定在25%的折扣率。这样不断的调整,以确保传统车企找到某个销量和折扣的平衡点,比如25%折扣时销量2万辆和20%折扣时1.8万辆,利润孰高孰低,这样车企就可以更好地实现盈利。

特斯拉不同,它是一种以“订单规模”和“成本起伏”为牵引式的定价、降价逻辑。

Model3在国内上市之初,市场上并没有一款实力相当的竞品,特斯拉在固定好20%左右的毛利,制定了一个35万左右的起售价。随着零部件国产化的深入,成本缩减成了特斯拉价格一降再降最大的诱因。但是,一辆电动车的成本涉及范围十分广,车身原材料、折旧摊销、人工费用等等,每一个环节市场供需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特斯拉的成本价,这就为终端价格的起伏带来了不确定性。

所以,传统车企和特斯拉虽然都在降价,区别在于不同的降价逻辑,Model 3就像是薛定谔的猫,在没有打开笼子之前,你永远不知道是涨还是跌,更不知道这次能跌多少,买特斯拉就像是买盲盒,永远充满了“惊喜”或是“惊吓”。

再来看第二点:消费心理。

传统车企的经销商模式,议价权和最终优惠并非在主机厂手中而是在4S店手里。一般情况下,经销商进车都是按照指导价全价拿车,车企一开始只给进销差的返点,然后在销售中的折扣都是通过补贴方式进行返款。

因此,每个消费者获得的成交价,是他与4S店销售人员单独协商而定。车价完全不透明:你既不知道自己是否拿到了可能的最低价,也不知道其他消费者的成交价是高还是低。不同地区、不同4S店、不同销售人员之间,同款车型的优惠幅度都有可能不同。于是乎,你需要“凭本事打听别人的价格”,然后“凭本事谈自己的价格”,再“凭关系拿到最大的优惠”。

特斯拉一贯奉行直营店销售、透明定价,明码标价,拒绝还价。好处是一口价,用户买的安心、成交效率也高。

供应链体系:两年降12万,传统车企没这个实力

特斯拉式降价还有一大魔力就是幅度大:两年直降12万,特斯拉掀起了消费者的狂欢。传统车企没这个魄力,更没这个底气。

比如说上市指导价同样在35万左右的捷豹XEL,即便是接近换代,顶破天的优惠也就7万左右,还有上一代宝马3系,优惠最大的时候也就7万。那么,为什么传统车企优惠力度达不到特斯拉这么大力度?除了要保障上述所说的经销商利益外,根源在于供应链体系,成本受制于人。

燃油车和过去传统手机制造商,例如诺基亚、西门子很像:它们是高度分工的封闭模式。

在传统汽车工业体系中,主机厂更多扮演得是“系统集成商”的角色,下面有一、二级供应商严格按照专业化分工展开,比如汽车电子领域,被博世、电装、大陆这几家瓜分完毕。汽车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增值活动均发生在这些一、二级供应商,一台燃油车接近70%-80%的成本都被这些核心供应商所垄断。

这种等级森严的供应链模式,一方面对库存、物流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高度垄断、价格稳定,新来者很难进入,没有竞争自然难有创新,进而拉低成本。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十余年里,一台合资轿车迈腾成本高企,定价波动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特斯拉类似于苹果,依靠“核心自主研发+垂直采购体系”来重塑汽车产业供应链,摆脱成本受制于供应商的传统。

比如特斯拉开始自研芯片,逐步摆脱英飞凌,同时在核心三电领域,开始积淀自己的技术;再比如,供应链的垂直采购,一辆特斯拉Model 3的零部件数要比宝马3系减少了三分之一,这就破除了传统汽车多层级供应商配套模式,逐步将产品定价权拿回到自己手中。

与此同时,零部件国产化、上海工厂的优势,也助攻了特斯拉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举个例子,国产Model 3 的固定资产折旧比美国本土降低约65%;还有人力资本,根据Indeed网站数据,美国弗里蒙特工厂的工人月工资约为2万元,而上海工厂的工人月工资为5000-8000元,成本可以降低约70%左右。

革新供应链体系,成本不再受制于人,国产化助推特斯拉成本再降,虽然短期内受上游原材料影响可能存在一定波动,但从长远角度来看,特斯拉从两个维度双管齐下,成本大幅锐减是大势所趋,这才是特斯拉敢于2年大降12万的底气所在。

目前,有媒体爆料特斯拉国产化进度条已达到70%左右,在“三电”领域还有部分未完全国产,随着规模销量的上涨,一旦100%国产形成规模化经济后,以Model 3为例,降到20万以内大有可能。

特斯拉的小心思

当然了,所有车企都是趋利避害的,马斯克也不可能大发善心全部让利给中国消费者,特斯拉式降价的背后还隐藏了马斯克三个小心思。

一方面自然是为了完成和上海市政府的对赌协议。以目前的销量增幅和电动车发展趋势来看,特斯拉还不足以完成2023年底起每年纳税22.3亿的任务,唯有不断降价,从燃油车手中抢市场,特别是市场基数庞大的合资B级车市场。同时,从内部竞争分析,也是为了避开和Model Y的价格重叠,避免内耗。

另一方面,牺牲小我的利润、遏制大敌的发展。比亚迪汉EV、小鹏P7的来势汹汹,令特斯拉Model3如芒在背,牺牲一小部分利润,来抑制强敌的发展,也是马斯克乐见的。

还有一点可能是你所忽视的,特斯拉产品硬件是在降价,但软件却在一直涨价。虽然现在还只是在美国涨,但以后必定会波及到中国。此前,马斯克已经再给“特粉”们打预防针了:FSD的价格以后还得涨,而且每次推出新版都得涨一次,明年我们还要推出按月租用的FSD订阅套件。

到这里,马斯克的阳谋已经很明显了:对于特斯拉,将来车只是一个载体,真正赚钱的还是软件服务。现在的“降价促销”,目的是为了让你赶紧上船,到了船上之后,再让你高价补船票。如此高明的互联网玩法,又岂是传统车企们学得会的?

总 结

很有意思的是,特斯拉这种以规模化、生产成本为主导的动态“降价”模式并非马斯克独创。早在一百年前,福特T型车就是基于这样一套商业模式,构建了底特律乃至整个美国的汽车王国。

亨利·福特借助流水线生产,大幅降低了成本,将福特T型车从最早的850美元一路压缩至260美元每辆,并最终依托价格优势,将汽车带进千家万户,人类由此从马车进入到内燃机时代。

特斯拉能否复制福特的成功,将人类带入到电动出行时代,现在来看还为时过早,但从长远的角度分析特斯拉式降价——利大于弊,也值得传统车企深入研究。毕竟消费者虽然抱怨特斯拉割韭菜,但最后都非常诚实地用订单投了赞成票。

在此天涯君也劝比亚迪、极氪、蔚来、小鹏们,该降价就降价,大大方方的,别搞偷换概念那一套,最终反而把自己绕进去了,引发老车主强烈不满。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