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汽车人】资本退潮,自动驾驶走入低谷?

2021年08月13日 17:28:04
分享到:
来源:汽车人传媒

经过5-6年的高速发展,现在自动驾驶投资热情被抑制。商业逻辑的目光,不会超过数年的尺度。

文/《汽车人》孟华

最近一两年,似乎是自动驾驶技术的低谷。

特斯拉被舆论吊打;Waymo放慢了试运营,顺便CEO被“裸辞”;优步和Lyft把自动驾驶业务卖了;Cruise和Argo AI喊得仍然很凶,但扩张变慢了;百度的Apollo则从“赋能”平台转向自己造硬件平台;新势力们对“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宣传调门,也下降了很多。

技术停滞不前

公众的直观感受,在国内自动驾驶技术专利申请上得到验证。2019年是巅峰(10463件),终结了2015年以来的爆发式增长势头;2020年9750件,看似只是略降;今年截至6月底,只有813件。

专利申请不等于授权,但已经透露出技术开发投资已经越过山巅,走向新低谷。这背后是对技术中长期前景的悲观预期。相关资本的退潮,更是提前到两三年前。

自动驾驶产生了几条不同的路线,壁垒都很高。无论是特斯拉、大疆的纯视觉,华为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超声波雷达”融合,百度的“Robotaxi”路线,还有更小众的V2X车路协同路线,都需要强大的软硬件结合能力。目前进展比预期缓慢得多。

从商业模式上,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是替代人。目前,前者的成本还没到低点,而人工成本还在上涨。但是即便到了交叉点,因为前者的能力不行,也无法形成替代。

在商业应用层面,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停留在L2这个级别上。不管如何修饰(诸如L2+、L2.5、L2.99等),哪怕是亟须与众不同标签的新势力,也不会贸然将L3落地,尽管它们声称在硬件上早已准备好了。特斯拉吃过几回擦边球的亏,现在言辞谨慎了很多。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进程,大大落后于5年前的预期。我们当初忽视了什么要素?

经验递推不可取

智能技术的未来如何预期,似乎是一个难题。即便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对科技发展时间尺度的判断,也非常地纠结。

从大的尺度上来看,历史当然是加速的。一个来自200年前的人(清道光元年),穿越到今天,一定会一直处于震惊状态无法自拔,眼前的一切都无法理解。而400年前的人(明天启元年)穿越到200年前,他可能会觉得新鲜,但不会吓尿。

原因在于,一个更加发达的社会,能够继续发展的能力更强,发展的速度也因此更快。

但是近期的历史可能产生误导。即便我们处于技术的强烈上升期,只要截取的时间足够短,譬如最近两三年,仍然觉得技术发展在龟爬。2019年的自动驾驶水平,和今天的看上去没有太大区别。

即便指数增长,也常常遵循S型发展路线,有慢速期、快速期和平缓期。

说实话,我们相当不笃定,眼下到底身处哪个时期。这让我们对未来智能技术的预测,产生巨大的分歧。

但无论如何,使用个人经验预测,是不可取的。想象力往往植根于个人经验中,当预测偏离经验,我们本能地觉得预测错了。

“强化学习”有多强

认错的结果,是我们对10年内的智能技术发展,看法趋于悲观。

历史不会停滞,只不过以我们无法察觉的方式行进。

事实上,我们已经身处智能车时代了。发明“人工智能(AI)”这个词的约翰·麦卡锡也承认,“一旦一样东西用人工智能实现了,人们就不再叫它人工智能了”。对大多数人来说,AI是未来的神秘存在,而不是身边的现实。

定速巡航、自适应巡航、多场景辅助驾驶、多场景自主驾驶……显示了人工智能处于成长中,我们只是对进度不满。

如今我们已经拥有超算,可以使用暴力解算,但“车载算力”受限于能源供应和散热条件,不可能拥有过于奢侈的并行处理能力。

因此,数据需要压缩,而且要提前融合,不要指望车载算力能处理每秒上G的传感器数据。如今基于图形编辑器的模型多如牛毛,但算力核心只能被填喂变形之后的数据。目前就这个水平。

人类的大脑,毫无疑问有训练机制。只不过,和人工智能不同,人类不依靠庞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事实上,人类接收的信息相当有限(事先经过滤除)。人类不需要大数据,就能辨识。

小孩子被教育认识了红苹果,再看到青苹果,一下子就意识到后者也是苹果。视觉某种预训练信息,已经编码到DNA里面了。我们不清楚它的机制,但它肯定存在。

模仿人类的强化学习方向,仍是AI领域最具希望、最前沿的子领域。AlphaGo的“深度学习”,也是类似的能力,只不过施展的范围限于下围棋。

“模拟演化”是希望?

自动驾驶能力也是如此。在道路行驶中,我们教会AI辨识路边行人和垃圾桶的区别,但AI可能将雪人视为人类,并未意识到它是非生命体。目前的人工智能,在“举一反三”这种几乎不需要思考的领域,只相当于3岁的孩子。

我们教3岁孩子不要碰炭火炉,但下一次遇到燃气灶,他仍然跃跃欲试。人工智能当前也是如此,这一点让我们相当崩溃。炉子和苹果的区别就在于,苹果这类“自然物体”的辨识,早已“预置”为本能。

我们知道孩童早晚会长大,能辨识出危险而趋避;但是对人工智能的成长,就不那么有把握。

如果抛开一味强化运算能力这种死结,似乎可以用模拟演化的方式建造“强人工智能”。记住,不是模拟大脑运行的过程,而是模拟大脑“诞生”的过程。

具体而言,就是建立一个表现-评估的过程。成功的部分将会增殖,然后程序融合,产生新的程序;不成功的自动“沉降”。如此反复后,就获得越来越强大的算法。目前的人工智能演化(类脑计算机),正处于从线虫(200个神经元)向老鼠(1亿个神经元)过渡的阶段,距离人类那种超级大脑,还远得很。

因为难点在于融合过程,而非建立评价体系。一旦融合实现,就意味着程序能够自我进化。生物演化花了十几亿年,我们的期望,则是几年。因此,没有方向的自然演化,是不可接受的。必须特化、强化环境要素,使模拟演化更快、更有方向性。

目前,我们不知道这种策略是否可行,但值得一试。

一旦实现,那么就产生了自我进化的算法。强人工智能就此诞生。这就是盖茨、马斯克、霍金等人不断警告的“奇点时刻”。

这种演化和自我训练,开始如蜗牛一样慢,后来可能加速到令人瞠目的速度。很多科学家担心此后的故事,是否变得极为恐怖,但我们如今更操心,当前路径是否可行。

经过5-6年的高速发展,现在自动驾驶投资热情被抑制。商业逻辑的目光,不会超过数年的尺度。太长时间兑现的商业回报,没有太大意义。

但是技术不止和商业有关,更与人类思考的深度、基础学科的导引有关。人类对自身认识的肤浅,拖慢了自动驾驶技术替代人的进程。超越商业考虑向远处眺望,我们就只会专注于目标,而忽略路有多长。(文/《汽车人》孟华)【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