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汽车人】中国微车市场:因何成了合资禁地?

2021年11月30日 12:26:04
分享到:
来源:汽车人传媒

微车竞争力的核心在于,谁能以最低成本生产质量健全的车辆,谁就胜出。只要微型EV市场存在,中国品牌就不担心跨国企业跑过来参与竞争。

文 / 齐策

刚刚结束的广州车展上,微型车(A0、A00)照例也参展,拥有该产品线的厂家要么努力发新车,要么至少拿出个纪念版(联名款、特别版等名头)。厂家也打了广告,但在社交媒体上几无声息,别说争论的声浪,就连一张照片都难得一见。

微车的两分格局

是微车卖得不好吗?当然不是,这些微型车相当走量。

10月份,销量排在前10位的车型,除了大名鼎鼎的五菱宏光MINIEV(39128辆),知名度较高的还有长安奔奔EV(6386辆)、欧拉黑猫(1079辆)、思皓E10X(5322辆)、凌宝Box(3686辆),还有最近崛起的零跑T03(3486辆)、荣威科莱威(9151辆)、朋克多多(5627辆)、朋克美美(3027)、雷丁芒果(4107辆)。这其中,宏光MINIEV俨然霸主。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全部是中国品牌的EV产品,而且基础版价格都在5万元以下。1-10月,前10位微车产品销量合计600549辆,而同期新能源(EV、PHEV)销量247.4万辆,前者占比达到24.25%,微车EV占据新能源车市场的30.8%,前10位的市场集中度接近80%。而五菱宏光MINIEV一款车,占据微车市场的42.56%。

新能源车整体增速,较2019年增长1.4倍,同期市场整个盘子为2033.7万辆,较2019年同期增长1.3%。新能源渗透率稳定在两位数以上,而微车增速远远快于新能源车整体增速,其中的缘由,与MINIEV在2020年7月才上市有关。从没有见过一款车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市场整体态势。因此该车被称为“神车”,有些道理。

如果价格区间在5万-10万元,可以见到A00高配、A0级车,也有中国品牌的A级燃油车。10万元以下被非正式地称为“低价车”。占据中国品牌新能源市场的33%左右。同时,这个区间内不存在PHEV。如果在新能源的大盘子里把PHEV拿掉,那么10万元以下的EV占据中国品牌的41%左右。

这个区间内市场逻辑很清楚,EV是主流,燃油车唱配角。5万元以下提供基础代步(续航200公里以下,只有慢充,内饰和装备极简),而今年5万-10万元的档次里面,逐渐升级到围绕300公里续航竞争,最多加一点舒适性装备和内容服务。

5万-10万元,合资很少有尝试。也有少数合资品牌,摸到10万元的边缘(低配燃油车型10万元内起步)。合资也试图用副品牌(譬如大众旗下的捷达品牌)在7万-13万元的区间内竞争,其运营思路、建厂逻辑、供应链管理方式,其实已经是典型的中国品牌的打法了。大众既想染指低价区间,又担心品牌价值受损,所以做出区隔。

而5万元以下,是合资品牌的“生命禁区”,打死不做。

加速下沉的场景适配因素

此前纯粹的燃油车时代,5万元以下的A00级车做得不好,轿车竞争不过微面。

日本和印度比较走俏的K-car车型,到中国最终走到山穷水尽。K-car使用场景上,表面上天然不适合幅员辽阔的国家,实际的原因则更复杂,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但是事实仍然清楚,在微车领域,不是EV驱逐了燃油车,而是燃油车做砸了市场,被EV复活了,而且做得很有生命力。

和K-car在日本一样,这一波A00起量,原因在于爆款产品和政策引导。虽然按照现行的“双积分”政策,A00级别的EV不会得到积分,但在去年工信部组织的“新能源下乡活动”的4个月中,新能源EV加速了市场“下沉”进程。

微型EV(主要是A00级,也有A0)下沉过程并非一事之功,而是逐渐积累形成的趋势。

《汽车人》看到:2017年,微型EV的主要市场还在新一线城市(38.2%),在四线、五线城市占比仅为6.53%和0.87%。而2018年、2019年,占据四线、五线城市的比重,逐渐上升为7.9%、1.1%和10.6%、3.2%,增速在扩张,幅度并不夸张。到了2020年、2021年,比重则上升为16.0%、6.0%和16.1%、6.3%,与2019年相比有飞跃式提升,而三线城市虽然成了主要市场(33.9%),但在快速萎缩中。

根据下沉的趋势,微型EV的主流市场转移至四五线城市,只是时间问题,可能在2023年就会达到。

从地域来看,今年上半年华东比重最大(39.2%),其次是华中(16.5%)和华南(16.1%),华北权重快速下降,西北、东北一直打酱油,而西南市场则只比东北、西北稍好而已。

在微型EV的采购决策中,气候因素起到主导作用,这属于使用场景的一部分。经济繁荣程度、轻载需求和出行距离则为次要因素。

如果以城市为单位,渗透率最高的是柳州。柳州是五菱的大本营,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后则为三亚、深圳、上海和北京,2-5名的政策因素成了主导力量。

在微车使用场景中,单次里程较短,主要使用私桩(85%左右)。这样一来,续航短(150公里以内)、没有快充,就不成为购买的障碍。

显然,微型EV更符合中小城市、农村乡镇的域内通勤。地方政府建立的补能网络基础条件(电网增容等),固然很好,但微型EV并不一定要这些条件,没有也可。在所有EV产品序列中,微型EV对补能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是最低的。

当前,多数拥有微车业务的企业,都察觉到客户潜在升级需求。因此,在广州车展上,它们都推出了续航更远、配置稍高、舒适性更好的升级产品,级别则从A00为主,逐渐向A0过渡。

中国市场微型EV的产品逻辑

微车被欧美被称为“Mini Car”。它们在其他市场还试图参与竞争,但在中国,这一块业务基本没法做,而非单纯利润太低的问题。中国市场上,这几年形成了特有的微型EV产品逻辑:一是设计从需求出发,严控非必要装备;二是物料供应链的特殊管理手段;三是尽可能平衡采购电池。

第一条很容易理解。

第二条所谓“特殊管理手段”,其实说穿了也没什么,就是要求将主机厂建在中小供应商集群区域附近。因为整车产品尽可能简单,所以理论上不需要技术实力强大的A点供应商(研发阶段参与的供应商),只需要B点供应商(产品定型后供应),而且采用价廉者得的竞争模式。跨国一级、二级供应商是不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否则物料成本控制不住。

而中小供应商集群则同时满足了廉价和竞争激烈两方面需求。主机厂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如何在多供应商的条件下,稳定整车质量。

这一点,其实和第三条“平衡采购电池”是一个道理。在中国市场上,跨国企业大多采购宁德时代的电池,大型国企也是同样。长安、广汽乘用车、比亚迪长城是例外。不过大家的共性,是采购一两家供应商的电池。

五菱的电池则来自国轩高科、宁德时代、中航锂电、鹏辉能源、瑞浦能源和塔菲尔,简直令人眼花缭乱。采取类似做法的还有奇瑞,只是做法没有五菱夸张。

这么做道理何在?两家企业从来没有披露过他们的采购逻辑。不过据猜想,不签长单、以询价方式采购,尽可能规避价格波动,应该是同时需要这么多供应商的理由。其核心无非是打压成本,只不过运用得比较极端而已。

这样一来就很清楚了。尽管极简设计、砍装备,外资也可以做,但是后两样比较难为人,跨国企业很难学得到位。他们担心,供应商如此杂乱,违背了几乎所有关于供应链管理的固有认知。在跨国企业看来,这完全是打乱仗。

但事实是,微车EV并没有特别拉胯,市场反馈并没有对质量问题有超过其他产品的抱怨。这和“期待较低”无关,倒是和系统设计追求简单有点关联。

跨国车企的微型EV,为啥不拿到中国

跨国厂商并没有对微型EV市场视而不见。

今年的IAA德国车展上,大众发布了“ID.LIFE”概念车。不过计划得非常远,2025年才会量产,定价2万欧元。内饰虽然有点北欧化倾向,但极简、后现代的设计倒是有模有样。大众走的是娱乐路线,用仪表板投影到前风挡来弥补车内屏幕的匮乏。当然,用这个34英寸投影屏幕(前风挡)来玩游戏,必须是停好车之后。

大众做这款小车的思路很简单,就是MEB-small平台(MEB平台的前驱版)上加了块小电池(62度电),WLTP续航400公里。

显然,就算这款车现在就拿到中国,由中国生产,单价可能降到1万欧元,但仍然打不过五菱领衔的微车,因为场景不对路。按照中国微型EV的标准,这个配置明显超标了。大众也很清楚,它的预设市场是欧洲,而且是在搞定了本地电池供应之后才会投产。

日产三菱都打算在2022年发布价格大概在2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1.25万元)左右的电动车。日产的微型EV被命名为“SAKURA”(樱花),实际上就是纯电版K-Car,价格11.74万元起,据说来源于概念车IMk。

今年初,丰田已经在本土推出微型EV,名为C+pod,比标准的K-Car还小,只有2490mm长,基础版售价16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9.27万元)。但这款车配备了双气囊、空调、防碰撞预警、前挡除霜、ESP等,电池仅为9.06度电,最高时速不超过60公里,WLTC续航150公里。从设计到价格,反映的是日本市场的需求。

铃木则打算2025年前生产微型EV,价格为补贴后1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62万元),价格为日产的一半,但时间要晚得多。铃木总裁铃木俊宏表示:“我们落后于竞争对手,这一点我无法否认,但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产出质量可以被消费者接受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所有日企的类似产品计划,都立足于国内,就连预计的售价,也和日本政府提供的补贴捆绑在一起,而不管新车上市前的4年政策变化。他们无一例外,都没有把微型EV产品拿到中国来的打算。

在日企看来,中国品牌微型EV的成本竞争力,是很难去挑战的。其中的关键就是供应链因素,而不是中国品牌在这个领域有什么新技术。

铃木俊宏还称,丰田正在开发自己的电池,但丰田电池还没有进入“标准化阶段”。微车经验丰富的铃木总裁指出:“这项工作的关键,是你能否以最低的成本使用轻型材料生产产品。”

这其实就是所有微车竞争力的核心。而微型EV将同一级别燃油车“清台”,也基于同样道理。谁能以最低成本生产质量健全的车辆,谁就胜出。在此基础上,才谈到性能升级。只要微型EV市场存在(虽然不断下沉),中国品牌就不担心跨国企业跑过来参与竞争。【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