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看衰”小米造车

2022年01月07日 14:25:02
分享到:
来源:汽车公社

“智能制造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品牌的崛起,小米将成为中国制造业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小米将成为一条蜿蜒奔涌的长河,流过全球每个人的美好生活,奔向所有人向往的星辰大海;小米将继续为全球每个人的美好生活而努力。”

小米成立十周年晚会上,雷军站在聚光灯下,激动地向在场嘉宾做着演讲。那一刻,望着台下诸多追随者,或许连他都不会想到,这家依然年轻的公司,已经牢牢坐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三的位置。

但静下心来思考不难发现,小米的前景虽然尚且光明,可是当其面对消费需求日趋饱和、终端竞争压力连年递增的现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暂时的迷茫之中。

尤其是当华为遭到美国政府“打压”,位于全球市场的份额迅速缩水,小米却未借此机会占得多少便宜,继续被苹果碾压,冲高的瓶颈就明晃晃地摆在那里。

因此,找到新的“出口”分担压力,已然成为大势所趋,而“造车”成为了雷军下定决心后,给出的新答案。为此,甚至赌上了曾经的全部荣光与声誉,并投入百亿美金作为背书。

随即迎来的则是短短几个月内,疯狂招兵买马、选定工厂厂址、披露关键节点,一切看似都在朝着预想的方向所发展。

只不过,需要警惕的是,越是看似美好的事物背后,越是充满危机。造车所需的资源与挑战,远比想象中多出万倍。而当大多人笃定地认为雷军,做出了一项颇为正确的决定,个人却持相反态度。

对于小米汽车,“看衰”占据了更大比重。至于原因,是多方面的。

标签究竟是啥?

过去一年,当小米官宣造车,总在思考如此选择究竟能为它带来哪些好处?

拆解来看,资本层面,当雷军参与投资的蔚来、小鹏,分别位于美股市场创下了属于它们的资本奇迹,前者市值甚至逼近小米。

特斯拉火箭般上涨的股价,更像是在所有人证明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掌门人马斯克迅速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富有的存在。上述车企疯狂的表现,老实说是令诸多旁观者所羡慕的,已经参与其中的雷军,也不例外。

国家政策层面,更加无需多言,新四化方针的制定,已经为智能电动车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保驾护航。

消费者端,一场疫情以及特斯拉的迅速入华,令整个新能源终端市场消费结构,迅速走向成熟,连续多月的环比上涨,2021年批发量铁定突破300万辆大关,给予了所有人愈发充沛的信心。

所以,站在还算恰当的时间节点之上,小米被时代推搡着进行了抉择。曾经有报道称,雷军前后三次考虑过造车可行性,最终或许还是无法逆转的电动化浪潮,说服了他。

毕竟,下一个十年,智能汽车所蕴含的机遇与红利,远比智能手机要大,谁都无法拒绝。而在有了足够具有诱惑力的条件作为背书,放手一搏,已然变得水到渠成,所以有了文章开篇提及的种种举措,但新的问题随之涌现。

作为旁观者,相信大家都对不久前流传在网络中,那张“米粉”所设计的小米汽车产品海报,并不感到陌生。

虽然并不是官方所为,仅从产品本身所传递出的信息来看,各方面素质还算均衡,但是依然没有太过深刻的记忆点,而这恰恰也是我最为担心小米汽车的地方。

作为论据,2021年12月28日晚,小米正式发布小米12、小米12 Pro、小米12X三款旗舰手机。参数配置上依然维持了这家公司一贯拉满的习惯,性价比与其它厂商的同级别产品相比,也还算突出。

也正因如此,雷军甚至喊出:“小米12小尺寸旗舰手机,要拔掉200多万小米6钉子户,而它也是相比苹果13握感更好的手机。”

可即便这样,打开小米位于各电商平台的官方旗舰店不难发现,上述三款新品目前都为现货在售。站在积极的角度考虑,足以证明小米备货充足。而以消极的角度来看,消费者认可度与终端反响不及预期,就是不争事实。

“总感觉小米是好,但是花费5000多的价格,总感觉不太值当。除了手机本身,这个品牌没办法给我带来太多附加值。所以即便现在华为没有5G芯片,但是我可能还是愿意再多花预算选择后者,甚至用更多钱去买苹果的最新旗舰。”

这样一段观点,真真切切的来自身边一位有着需求的友人。无法回避的是,在手机业务端,即便开启了走向高端化的攻势,但从最终效果来看,产品尚可,缺乏品牌力支撑,没有足够清晰的记忆点,渐渐成为消费者心中的定式。

反观那些身处汽车行业,成功突围的新势力造车,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例。必须承认的是,早在三者创立之初,便已制定下了包括产品序列、技术架构、智能化路径、补能体系、售后服务甚至上市节点等多维度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一个足够深刻的品牌标签。

蔚来的“高端豪华”、“用户企业”、“优质服务”、“可换电”,小鹏的“全栈自研”、“更符合国情的辅助驾驶”、“优异的智能座舱”,理想的“中大型奶爸车”、“增程式无里程焦虑”,纷纷准确集中了各自的潜在用户群体,品牌形象迅速被建立起来。

以此作为衡量标准,小米造车究竟应该被赋予一个怎样的标签?当下,并未看到它所给出的答案。

难道是继续秉承“性价比”路线?一味地堆料、堆配置?还是回到曾经,试图成为所谓的智能电动车“普及者”?老实说,目前这条人满为患的赛道,已经有不止一家车企在做。

留给小米权衡与考虑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雷军能否all in?

半个月前,2021 NIO Day在一片鲜花与掌声中落下帷幕,苦苦等待多年,蔚来终于迎来了迅速受到热烈追捧的爆款车型ET5。

第二天的专访中,明显能够感受到李斌脸上所透露出的倦意,但他还是一如既往的保持了高能量密度的输出,给予每一家媒体尽可能周全的回答。

品牌成立七年,全力all in其中,李斌肉眼可见的老了,所付出的心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与之类似,何小鹏在接受央视媒体采访时,打趣的说道:“2021年,李想过得最舒服,我和李斌都比较困难。”

生活中,他们三人之间都会有一个微信群,每天都会讨论一些行业、政策方面的话题。在他看来,2021年最令他烦恼的问题是缺芯问题,如果有人能给他提供芯片,他愿意请那个人喝酒。

而在全力all in,挺过足够深刻的极限压力测试之后,小鹏成功拿下年度新势力销冠。

至于李想,去年年末,在微博发表一篇《40岁的我和14岁的李想同学说几句心里话》的推文。字里行间,能够感受他尖锐的性格,从未改变。

“你40岁的时候仍然口无遮拦、惹是生非、令人讨厌,没有活成别人想要的成熟稳重、心胸宽广、理性客观。26年后你的内心和行为与14岁时几乎一样,没有因为环境而让自己变得更复杂,这或许是这26年来最值得骄傲的坚持。”

一路走来,即便充满巨大争议,但是李想还是把理想ONE一款产品,推到了与最大竞品汉兰达相同的高度,全力all in过后,为此额外付出了增长20公斤的体重。

阐述这些,想要证明的还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造车远比想象中复杂,作为创始人,全力all in其中,将自身足够强大意志力,附加到品牌之中,已然成为必须遵循的路径。李斌如此,何小鹏如此,李想如此……

那么,不禁反问:小米造车,雷军真的能够all in?真的能够放下所有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平心而论,目前仍无法笃定的给出答案,更多只能交给时间反馈。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创始人或者说小米造车最大的IP,如果雷军后续无法尽可能多的参与其中,而仅仅提供资源支持,极有可能出现战略层面的偏差。

并且不要忘记,多年过去,蔚来、小鹏、理想,哪一家不是在犯错过后,渐渐学会长大。而小米如何进行有效规避,很大程度上将考验雷军“掌舵”的功力。换言之,后者急需在车圈,再一次证明自己。不然,很有可能成为阻碍公司发展的最大“瓶颈”。

文末,想说的是,根据目前所知的节点,小米造车首款产品的亮相时间,将会在2024年。届时,领跑者还在拼命狂奔,“蔚小理”的产品矩阵已经变得日趋完善;特斯拉还在扮演“大魔王”的角色;比亚迪已经连续突破新能源年销百万;大众渐渐完成“大象转身”;苹果、华为如门外野蛮人般,横冲直撞。

能够想象,前者所要面临的竞争压力,究竟有多么恐怖。但如文本标题《“看衰”小米造车》所言,那个醒目引号存在的意义,还是希望最终故事剧情的走向,留有余地,朝着亮光处前进。

毕竟,做出“造车”这个十分具有勇气的决定,雷军想必已然做好了破而后立的准备。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