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汽车人】欧美“芯片法案”的连锁反应

2022年02月12日 18:19:01
分享到:
来源:汽车人传媒

如果欧美都能实现各自的产能建设目标,在重复建设的不理智竞赛中,产能将重新变得过剩。但在局面翻转之前,车企仍然要忍受需求持续增加而供应增长乏力的局面。

文 /《汽车人》黄耀鹏

经过小半年的折腾,2月8日,“欧盟芯片法案”(The European Chips Act)出炉。

能看得出来,欧盟这次真急了。因为2021年3月9日,欧盟委员会刚发布了“2030数位罗盘”规划。在“罗盘”规划里面,芯片是四大“数字基建”项目之一。

只过了5个月,欧盟就发现“缺芯”不仅使汽车行业严重受损,还严重动摇了欧盟的数字竞争力。欧盟早就对美国一波又一波的数字科技侵扰感到厌烦和恐惧,但自己又培育不出软件巨头。

欧洲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份额日益走低,并且严重依赖第三国供应商,供应链受损尚未修复,汽车和工业芯片储备可能会在几周内耗尽,下游主机厂商窘迫的库存没有根本性改善。

2021年,欧洲的汽车销量(包含已脱欧的英国)已经跌到1990年以来最差的水平,半导体短缺,让欧洲整车企业蒙受了上百亿美元的营收损失。

更为糟糕的是,在汽车向新能源进发的过程中,欧洲人惊讶地发现,原本认为自己占据上风的芯片领域,已经风光不再。

欧盟芯片法案,受恐惧驱动

欧盟马上开始酝酿专门的芯片产业支持法案,试图在2030年到来之前,恢复欧盟芯片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的竞争力。

法案篇幅很长,但目标就一个:投入430亿欧元,让2030年欧盟芯片产能在全球占比达到20%。

而当前这个比例大概是8%。荷兰光刻机制造商阿斯麦发布预警称,如果什么都不做,到2030年欧盟产能将降到4%,因为亚洲和美国代工厂正在疯狂扩产。

考虑到这一点,欧盟必须8年内令芯片产能翻两番,才能满足目标要求。再考虑到芯片产能建设的周期,最晚在2025年就需要大规模投入产能落地。而欧盟的大型公共技术工程合作史,就是一部拖延和跳票史。

430亿欧元现在约合490亿美元,这笔钱从哪里来?欧盟让各国出资300亿欧元,再加上130亿欧元公共和私人资本。后者有110亿欧元公共投资投向“欧洲芯片计划”,20亿欧元则通过欧盟芯片基金支持半导体初创企业。

欧洲人很清楚,再急也不能直接去做代工厂。在不长的芯片产业链当中,欧洲占优势的是设计和设备,短板在于EDA、原料、生产环节和封测。

时至今日,欧洲仍然是汽车芯片知识产权的主导者。英飞凌、恩智浦、意法仍然占据MCU等汽车芯片设计的前沿。

博世、大陆等一级供应商则是下游购买方,它们将封装芯片嵌入自己设计的基板上,并固化自己研发的软件,形成独立功能模块,卖给主机厂。

如果芯片供应链畅通,欧洲人无须觊觎亚洲建立的代工产能。全球半导体产业是一个互相依赖的链条,没有一个国家能独立实现从设计到应用的全链能力。

因为台积电为首的亚洲生产商崛起,欧洲人选择交出大部分产能,特别是先进制程,重点关注微芯片技术。而在芯片制造设备上,荷兰的阿斯麦是全球唯一先进制程的设备供应商。

乍一看,在产能上,欧洲依赖亚洲;设备端,亚洲依赖欧洲。

但实际上,问题要复杂得多。阿斯麦是系统集成商,其产品上使用了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的技术产品。各方利益和专业能力深度嵌合的结果,决定了必须彼此合作,才符合各自的商业利益。

不过,这几年,欧洲的半导体的资本开支仅占全球总支出的3%-4%,已经不再是重要玩家。半导体大宗资金的支持者,几乎都在欧盟以外。

这两年的东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互信,都被削弱,这令整个芯片价值链发生了动摇,也让欧盟不得不为最坏的局面做好打算。

美国也在重建芯片产能

1月26日,美国商务部发布了《半导体供应链信息征询风险报告》的调查结果。

这份报告除了继续对库存预警之外,还透露了一些更令人担忧的信息:2021年全球半导体需求比2019年高出17%,但产能只增加了2%,以至于绝大多数芯片制造商的产能利用率都在90%以上。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新增产能入场,供应不会有增加。事实上,2021年美国和欧洲的汽车芯片供应还下降了。根据这份报告,全球的汽车厂家,基本没有机会补足芯片库存、无限制接订单。

2021年芯片行业掀起了大投资浪潮,投入资金接近1500亿美元,2022年将略超过1500亿美元;而在此之前芯片行业投资从未超过1150亿美元。

这些新增产能在2024年前后才会逐渐落地。如果不考虑欧盟还在纸上的规划,中国大陆和台湾,合占新增产能的60%。不过,中国大陆缺乏先进制程。这不是车企焦虑的重点。

车企急需的微控制器包括40nm、90nm、150nm、180nm和250nm工艺,模拟芯片包括40nm、130nm、160nm、180nm和800nm工艺,光电子芯片包括65nm、110nm和180nm工艺,都不属于先进制程。

美国毫不掩饰地谋求芯片自建产能。英特尔在俄亥俄州同时推动两个芯片新产能,总投资800亿美元(分10年支出)。而台积电和三星都听命于美国的“敦促”,正在亚利桑那州建立芯片新产能。

这让欧盟很警惕。这意味着美国人要排除外界影响,建立芯片供应安全机制。

这不仅是制造业回流的问题,因为现在美国劳动力价格已经涨到荒唐的地步,就连芯片制造的高利润都无法支撑了。英特尔新产能提供3000个岗位,一线的产线工人,平均年薪也达到13.5万美元,比该州平均水平高一倍多。

问题在于,美国打算独自重构芯片价值链,“合作”不再是全球芯片的唯一选项。欧洲法案就是在这种双重担忧背景下出台的。

中国角色如何定位

欧盟工业专员蒂埃里·布雷顿表示:“没有芯片,就没有数字化转型,没有数字化转型,就没有技术领先地位。确保最先进芯片的供应,已成为经济和地缘政治的优先事项。”

显然,欧盟将芯片视为大国安全格局的基石,已经超越了汽车供应链安全的范围。这种调子,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出现过。

欧盟和美国都支持芯片巨型“长链工厂”的发展,并声称将为“国际合作和伙伴关系”制定一个框架,这意味着两者可能寻求有限的合作。而日本作为受信任的上游原料供应商,可以继续待在这个框架内;中国台湾作为下游代工厂,位置也相对稳固。

这隐隐透出排斥中国大陆参与到合作框架之内的意图。

中国作为最大芯片市场和全产业链重要的生产环节,其影响力无法被屏蔽。但欧盟和美国都试图不让中国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也试图把中国置于芯片供应链的低端角色。

中国显然不会坐视。

中国从2009年到2020年发布了一系列促进芯片和集成电路产业升级的政策,在芯片认知获得空前抬高之前,就已经祭出上万亿人民币的庞大支持计划。单凭资金这一点,就碾压了欧美,但中国要弥补的短板比欧洲要多很多。

巧合的是,中国眼下也以获得芯片产能为重点。中美欧都大力强化芯片供应链自主化,将导致资源无法按最优原则进行全球分配,结果是所有参与国家的经济利益受损,从而再现了经典的“囚徒困境”。

同时,本轮芯片产能军备竞赛的各方诉求,都以各自能力覆盖整条价值链为目标。

即便忽略经济利益,他们也会发现这非常难以做到。到头来,大家仍不得不合作,尽管合作仍以汽车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合作表达。各国政府减少设限或者默许,就已经视为合作了。特别是美国将中国视为地缘敌人的时代才刚刚开始,不可能公开展开政策协调。

如果欧美都能实现各自的产能建设目标,在重复建设的不理智竞赛中,汽车企业可能会在几年之后莫名其妙受益。因为它们突然有一天发现,产能重新变得过剩,车企又可以重拾低库存、将备货财务压力甩给供应商的好日子,就像它们在2019年之前所做的那样。

这一天很可能在2030年之前就会来到。但在局面翻转之前,车企仍然要忍受需求持续增加而供应增长乏力的局面。【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