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俄乌炮火下,“第四次石油危机”一触即燃?

2022年03月28日 13:40:07
分享到:
来源:深度Cars

“周日不去开车、每周在家工作多达三天、使用成本低廉的公共交通工具……”

随着乌克兰炮声的响起,被称为“工业血液”的石油价格再度飙升。对石油供应的担忧让国际能源署(IEA)立即提出削减石油需求的10项计划包括降低汽车限速、敦促人们居家工作、偶尔限制汽车进入市中心、降低公共交通成本、鼓励拼车、多使用高铁和线上会议,以取代航空出行等。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估计,如果这些措施得以实施,将有助于在四个月内将全球每日石油消耗量减少270万桶,这将相当于俄罗斯出口量的一半以上。据估计,全球每天消耗近1亿桶石油。

而在建议立即实施的措施中(特别针对发达国家),根据该机构的数据,如果能将高速公路限速降低至少10公里/小时或者“无车星期日”能够达成,这样下来,一天也能节省约38万桶石油。

不得不说,在俄乌战事之前,全球石油市场就已经相当紧张,库存低于疫情前的五年平均水平,并呈下降趋势。随着战事的持续性以及对俄罗斯实施禁运或其他制裁,仅会导致俄罗斯净出口小幅减少,剥夺该国的收入,但造成能源价格飙升的高风险开始越来越大。

历史是否会重演?

有意思的是,上文所说的“周日禁止开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事实上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最严重的时候,瑞士、荷兰和西德等国也曾采取过类似措施。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了要求美国等放弃对以色列的支持立场,迫使以色列退出其领土。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开始实施削减产量、石油禁运等措施,世界石油均价将近翻了四倍,石油危机被推向极致。

期间美国通货膨胀从6%飙升至12.1%。实际GDP同比从6.32%降为-2.3%,标普500从1974年初的99.80连续9个月下跌,到9月至63.54,跌幅达36%。

1978年底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产油设施遭到破坏,导致供给的严重不足,也从而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市场每天有560万桶的缺口,国际油价从13美元/桶一路攀升到41美元/桶。

美国经济再度陷入严重的滞胀。通货膨胀从78年的6.8%飙升至14.8%。实际GDP同比分别跌到80年中和82年三季度的-1.62%和-2.56%。

但相比于第一次,本次石油危机对美日股指的冲击相对较小,标普500和日经225在短暂的下跌之后,随着油价企稳,都迅速恢复并大幅上升。

1990年,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海湾战争,两国石油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石油产量骤降。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之后,受到国际经济制裁石油供应中断,这也是所谓的第三次石油危机。3个月时间里国际油价从14美元/桶急剧攀升至42美元/桶。美国通胀升至6.4%,经济在90年三季度陷入衰退-0.95%,拖累全球经济增长。

相比于前两次石油危机,第三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是战争时间较短,主要作战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同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产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重温历史上前三次石油危机,既有陷入严重滞胀深度衰退的,也有快速复苏甚至无视高油价触底反弹的,究其原因虽然每轮“石油危机”发生的背景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最终都触发了大规模战争。

外界分析,从经济特征和周期背景来看,本轮“石油危机”恶化的通胀确实和70年代的两次滞胀更类似,尤其是在工资价格螺旋形成和货币财政政策的滥用导致的经济失衡方面,欧美似乎在重蹈70年代滞胀的覆辙。

特别是随着俄乌多轮谈判未见成效,局势或将难有缓和。根据光大证券的测算,在俄罗斯对欧美原油出口减少20%-80%的情况下,全球原油供给将减少58-232万桶/天,对应油价上涨10%-56%,即在90美元/桶的基准下,油价涨至99-140美元/桶。

石油危机下的欧洲

眼下,缺乏资源的欧洲对包括石油在内能源依赖的脆弱性,正暴露无遗。

就在美国总统拜登于三月初正式签署了包括禁止进口俄罗斯原油和某些石油产品、液化天然气和煤炭及煤炭产品;禁止美国对俄罗斯能源部门的新投资;禁止美国人资助或支持在俄罗斯投资能源公司等禁止美国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的行政令后,欧盟也开始“跟风”。

上周一欧盟成员国就加码对俄制裁展开了讨论,在是否对俄实施石油禁运问题上意见不一。据报道,立陶宛、爱尔兰等国外长呼吁把实施石油禁运作为新一轮对俄制裁的一部分。

禁运倡导者建议,欧盟可以禁止俄罗斯石油进口,然后鼓励重新调整国际石油流动,以尽量减少导致价格飙升的供应净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受制裁的俄罗斯原油将留给亚洲的买家,从而将原油从中东释放出来,运往欧洲的炼油厂。

在产品方面,俄罗斯的燃料油和馏分油可以运往南美、非洲和亚洲,而欧洲则可以从美国、亚洲和中东进口更多产品。

德国、荷兰等国则反对上述建议,德国总理舒尔茨本周对德国议员表示,立即对俄罗斯化石燃料实施禁运,“将使我国和整个欧洲陷入衰退”。

要知道去年美国每天从俄罗斯进口近70万桶的原油和精炼石油产品,远远少于欧洲每天从俄罗斯进口的450万桶石油。

在专家看来,欧盟对俄实施石油禁运根本不现实。

世界各地的原油和产品流动是一个紧密相连的网络或矩阵。通过制裁强行重新规划俄罗斯的出口,意味着其他所有供应商和客户关系都将发生变化。出于商业原因,大多数原油出口商和炼油商将原油选择就近的出口市场,并从就近的合适进口来源购买原油。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的数据,俄罗斯向欧洲出口的原油和石油产品,在世界上任何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双边石油贸易量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2019年,即疫情前的最后一年,俄罗斯提供了欧洲29%的原油进口和51%的石油产品进口。

位于迪拜的顾问公司Qamar Energy首席执行官罗宾·米尔斯表示,俄乌战争还改变了欧洲对能源未来的全盘打算。

例如在碳中和的推进上,始终面临能源瓶颈的欧洲无疑是最积极的,为了完成碳中和的目标,欧洲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对能源结构进行了调整,像包括将天然气作为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过渡能源。

不过业界普遍认为,天然气难以成为解决欧洲能源危机的“良药”。

欧洲的天然气供给也高度依赖进口,其中俄罗斯出口至欧洲的天然气量占整体的40%左右,是欧洲最大的天然气来源地,另外美国、卡塔尔等国也是欧洲天然气的主要的供应国。为缓解俄乌局势下天然气紧张的局面,欧洲多国已经开始四处“寻气”。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天然气的短缺已经让欧洲燃煤发电量出现了上涨,德国更是宣布将建设“战略性煤炭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业界普遍认为,在能源供给紧张的2022年,欧洲的煤炭消费量预计将在下跌数年后再度上涨,这将影响欧洲实现气候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欧盟成员国也多次提出希望加大进口邻国电力,而在电力短缺的情况下,甚至传出了“重启核电”的声音。

中国新能源迎商机

在此前《经济学人》可持续发展周论坛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直言,眼下许多主要经济体正在把取代俄罗斯化石燃料作为优先级最高的战略,但一系列短期措施却将造成他们对化石能源的长期依赖。

从“化石燃料难以割舍”到“可再生能源势将崛起”,人类对于未来十年能源版图的认知,正在乌克兰隆隆炮声中变得愈发现实和清晰。

而拥有供应能力的中国绿色能源,正在“黑天鹅”和全球的减碳风潮下,迎来长期的历史性机遇。特别是能代表中国的优秀生产力、整合更多中国供应链,并能提供高效服务的商家,也有望迎来新的机遇。

“在国际社会普遍为实现‘双碳’目标而努力的大背景下,比亚迪商用车凭借在纯电动领域的独特优势抓住机遇,在国内外市场频频获得关注,并在多国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方面表示。

不止比亚迪,包括蔚来、小鹏、上汽等中国品牌也都将欧洲作为其出海的首站。而与新能源汽车息息相关的动力电池也在进一步探索多元化海外业务。

近期,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投资了包括以3.768亿加元(合2.97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加拿大的 Millennial Lithium Corp和宁德时代旗下公司将投资2.4亿美元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开发世界上最大的锂项目之一的两个重大海外项目。

另外远景动力、孚能科技、蜂巢能源、比亚迪、中航锂电等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也已明确或已经启动在欧洲建厂。

除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越来越多包括太阳能、风电领域的中国企业也在欧洲乃至全球新能源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以光伏为代表的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就已经走在全球前列。

目前全球光伏产业制造端各环节均正在向中国集中,中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占全球的69%、93%、77%和69%。2020年,中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约197.5亿美元,其中,组件出口额为169.9亿美元,出口量约78.8吉瓦,同比增长18%,创历史新高。

而远景科技集团的智能风机和智慧储能产品出口到欧洲、拉丁美洲、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已连续多年保持超过40%的平均增速。

可以说,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芯片供应短缺等挑战下,与绿色、可持续越来越紧密关联的中国供应链,也有望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机遇和韧性。

如今,世界正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在未来虽然传统能源的核心战略地位不会发生改变,但绿色能源代替化石能源是不可逆的趋势,而此刻,无论乌克兰的炮声还将如何轰鸣,世界都已站在了能源冲击与绿色能源转型的时代交汇点。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