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当无人车播下科学抗疫的种子,上海的春天还会远吗?

2022年04月11日 10:16:01
分享到:
来源:车透社

上海,按下暂停键!

从3月28日全域静态管理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多天,可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还在日增2万例以上。

作为上海2500万人口中的一员,我每天都在呼吸着这里的空气,仰望着这里的天空。眼见数字居高不下,城市静默待兴,除了悲伤与痛心,更能深切体会到这座城市和这里伟大的人民,所付出的代价,是多么巨大。

不过,好消息正陆续传来。

由国家会展中心改建成的上海规模最大方舱医院,已经开舱启用。

京东、叮咚买菜、美团、饿了么、大润发、盒马等电商超市卖场,都在调动资源全力守“沪”,解决保供问题,配送小哥正在重返岗位。

其中有一张照片,看后眼前一亮:“无人车”已经在封控区域开展无接触配送。

为何要重点提及“无人车”?因为这就是科学抗疫的星星之火,也是战胜疫情的希望和种子。

从无序,到有序

仔细想想,抗疫的上半场,为何很被动?

核心问题就出在两个字:无序。

面对传染性、隐匿性极强的奥密克戎,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因此措手不及。

物资保障不到位,居民只能抢购自救。

买菜难,只能通过团购和买菜软件抢购,但地区保供有限,物资配送慢。

独居老人、妇婴等特殊人群,缺乏及时照顾和兜底保障。

看病吃药困难,重症患者、待产孕妇、定期需要赴医诊治以维持健康的病人等,快速就医难。

无序管控,所产生的次生灾害,让人失望,让人悲悯,让人怨怒。

再来看看,站在抗疫最前线的,都是谁?

除了决策层和医护人员等,更多的是基层,是居委会。

他们其实很无奈,很力不从心。因为没人见过这么大的抗疫阵仗,毫无经验可循,一切都是靠临阵学习和摸索。

他们表现得很勇敢,也很有担当,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快速组织社工和志愿者,组成临时“大白”团队,不分昼夜,维持秩序,发放物资,完成各项任务。

但由于很多都是第一次站上抗疫最前线,既缺乏经验,也缺乏专业性,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且援兵很有限,因此在连日疲劳和重压之下,难免会陷入疲于应对的状态。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告别无序,快速恢复有序呢?

核心就在于三个字:保民生。

这需要组织专业的团队,多管齐下,来打通攸关民生的供应链条上的每一个关键点。

划重点的话,保民生的第一条,就是要保住“菜篮子”。

相信疫情的教训,让大家牢牢地记住了这三个字的重要性。

米面油、肉蛋禽等生活必需品,应充足供应,物流通畅。

农业龙头企业、农批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电商平台应备足货源,在确保人员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回到岗位,全力保供。

保供大战,既要开源,也要解决好“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的送达难题。

这就是为何当我看到“无人车”时,心中会升腾起那份由衷的欣喜。

很希望,有识的车企能参与进来,尽快研发出无人驾驶的物流车、消毒车、医疗车等等,投入到抗疫第一线去。

这样就能更好地保障民众安全,节省人力,协助小区解决好“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的运力矛盾,从而有效提高抗疫效率。

说到保供,政府的高效做法,是创造条件让“市场”和“社会”去发挥更大的作为,也就是让专业的企业和团队,出现在该由他们负责的关键位置上。

广州的1+1+2+N对口支援模式,就很值得学习。即采取一个国企对接1至2个街道,一个街道安排不少于2个临时供应点,N个社会销售平台协作。

只有层级互补,对口支援,才能让居委如释重负,让居民不再有物资匮乏之忧。

保民生的第二条,就是要保住“生命线”。

这其中,方舱医院的战略意义重大,因为它能够努力实现感染者应收尽收。

及时隔离轻症,把感染人群和正常人群分离,然后对阳性感染者进行分级分类收治,对重症患者、孕妇、儿童、老年人,送定点医院优先救治。

这方面,大城市的建设速度是优势。如国家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设施,正在火速被改建为方舱医院,并开舱启用。

需要强调的是,专业医生、护士和后勤保障,或许是上海现阶段最为急需的。

因为城市公共医疗资源已经吃紧,很需要全国医护人员来八方支援,同舟共济。

那为何急需向全国求援和搬救兵呢?

因为本地的专业医护人员,同时还需要肩负起一个重大的责任和使命,那就是要把这座特大城市的正常医疗秩序,尽可能地有效恢复。

被隔离的居民,要有病可看,有药可配。如遇重症急症,应确保其能被火速送往相关医院及时救治。

120热线的救命通道,应时刻保持畅通。

这方面,很需要属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联网医院以及大型医疗机构,各司其职,通力配合。

对于属地的脆弱人群,尤其是老弱病残孕等,更要有专人予以关心和送温暖。

当然啦,这一切说起来很轻松,其实是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想在短时间内,令其高效运转,并非易事。

毕竟,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抗疫压力最考验的,乃是一座城市的医疗体系力和细节执行力。

此时此刻,如果能有八方来援,如果能逐步建立起医疗预备队的机制(在主力部队的身侧,还时刻备有一支整装待发、随时可以施以援手的预备队),那么被动的局面,则将会大为缓解。

打个形象的比喻,保食和保医,既需要打通主动脉,也要疏通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还要有能够应急的“备用血库”。

只有保住了“菜篮子”、保住了“生命线”,才真正保住了民生。

民生稳了,广大居民就能心往一处使,也就有众志成城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很赞同权威专家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要有一个与奥密克戎作战的大拼图,拼图里面有我们老百姓和整个社会在疫情下的基本需求。如果我们把这张拼图中的一块块都落到实处,精准填上,不能漏掉任何一块,我们就能赢得这场胜利。”

很有必要仔细检查作战大拼图里的每一小块,缺啥补啥,直至精准补齐补好。

城市才会渐渐从无序恢复到有序。

要愚公移山,也要大禹治水

对于大城市防疫,网上观点有两派,清零派和共存派。

深入思考后发现,这两派的核心诉求是一致的,那就是:努力用最小的经济和民生代价,去实现最大的疫情防控效果。

这方面,钟南山院士的研判是权威的。4月8日,他研判指出:“中国当前形势下,完全开放是不适用的,动态清零是可取的,但要进行逐步开放的政策。”

权威专家的意见很明确,抗疫是一个循序渐进、尊重科学和规律的过程,逐步开放要适时而行。

有人说,奥密克戎只是大号流感。

其实,数字背后才是真相。作为目前传播速度最强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比流感快5-10倍,死亡率比流感要高18倍。而且因为感染基数大,奥密克戎实际造成的绝对死亡人数,比德尔塔更多。

更何况,奥密克戎在全球传播才半年,处于壮年期,其后还会加速变异,而且没有一个特定突变方向。4月初来自南非的奥密克戎新变体B.4,它传播速度不仅比我们国内的B.2要强,而且带有致病突变L452R,重症率和死亡率都提高了。

染上后,即便是无症状,但随后的后遗症如何,医学界都还没有足够的样本数和结论来证实——患上奥密克戎,对健康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现在绝不是能对奥密克戎掉以轻心的时候。

其他有些国家之所以选择共存,是因为他们完全控制不了疫情,才被迫开放,才被迫走“群体免疫”这种退而求其次的路线。

还有一点,中外有别,也决定了中国抗疫,必须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

因为中国是个超级人口大国,地区差异明显,很多老人和儿童都还欠缺疫苗保护。

连上海这样医疗体系力领先、疫苗普及率高的城市,遇到疫情肆虐,都会捉襟见肘。

一旦疫情扩散到医疗条件薄弱、疫苗普及率低的落后地区,那后果绝对是不堪设想的。

至于说,上海的精准防控,为何失误了呢?

核心症结,还是对风险认识不足,存在不少不够严、不够紧、不够细的地方。

事实和教训告诉我们,在疫情面前,没有哪座城市是“金钟罩”。

迎战疫情,要想胜之,就该打一场分秒必争的攻坚战。需要的是,以快打快,不能有半点的犹豫。

否则,短痛就会变成长痛,直至社会难以承受之重。

要说,上海的抗疫战役该怎么打,选项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管多么困难,必须打赢。

因为只有上海保卫住了,内陆的大部分一二三线城市以及全中国90%的人民,才能继续安居乐业,才能继续享受春暖花开。

抗疫,始终是全国一盘棋,是需要众志成城的。

而要想求得防控的更优解,“大禹治水”的精髓,值得借鉴。

如果城市长期停摆,会让社会经济难以支撑,会让中小企业举步维艰,会让低收入群体失去保障。

防控疫情,要想效率高,就是要快、准、狠地卡死疫情滋生的七寸。要想代价小,就是要果断、坚决地掌握抗疫主动权,并防患于未然。

这些七寸,个人的愚见,罗列如下:

各地方舱医院的预案化和常态化,全国防疫数据库的联网化和精准化,居民抗原和核酸的定期化和科学化,中高风险区域划定的果断化和锁止化。

在这“八化”的基础上,再坚持迭代,相信能有效推动动态清零的模板可持续优化。

写在最后:

抗击新冠疫情,犹如一次全球大考,发达国家的考试成绩如何,大家都很清楚。

轮到上海考试时,上半场也频频出错。但换一个角度看,上海此次赶考,也等于是为全国其他城市提前打了个样。它所得到的错题集,相信对中国抗疫的整张答卷,都会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样本。

我更愿意站在发展的眼光上,来看待这次疫情,并坚信上海今天的被动和付出,将会是未来的宝贵财富。

经历过这场疫情危机后,上海这座城市和这里伟大的人民,定能从中反思很多,也学习到很多。

例如,城市治理的机制模式、攸关民生的“动脉”保障、基层干部的梯队培养等等,都会找到更好开启未来的钥匙。

大难面前有大爱。我们在感动中看到,不顾辛劳同心守“沪”的外地援军赶来了,自告奋勇当“大白”的志愿者、居委和物业干部挺身而出了,互帮互助、团购接力甚至物物交换的邻里关系更加和睦了。

在上海发生的,很多普通人的平凡故事,也无数次让我们为之动容。这些激励人心的正能量,正在焕新着上海的城市精神。

有了这些伟大的人民与城市携手同行,上海的春天,还会远吗?

相信这个春天,虽晚必至。

(主编罗裕,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