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更难的2022,等苦尽甘来

2022年04月11日 10:46:03
分享到:
来源:汽车公社

“这太魔幻了!”

算下来,疫情从吉林、上海部分地区开始散发,不少居民进入封控时期,如今已经一个月了,相信有太多闭关得快要发霉的人,已经发出这样的感叹。

什么时候清零不知道,但冰箱、钱包快要清零;何时解封不清楚,但人已快疯……一切的未知伴随着恐慌,让2022年似乎梦回2020。

我们这多灾多难的时代啊。

更艰难的一年

现在终于相信,为什么“今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这句话被很多人认可。正如段子里说的那样,在GDP第一的城市,已经进入到了很有可能被饿死的境地。

放眼汽车行业,2020年的我们经历了新冠疫情爆发,2021年整个行业经历的缺芯重创,2022年更强大的奥密克戎病毒席卷整个社会,每个当下的经历,对我们内心的刺痛都是刻骨铭心的,包括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未知和恐慌。

伴随着目前吉林、上海疫情的影响整个社会停摆长达一个月之久,而连日来广州、成都、北京等地又出现的零星病例,从国家到社会都已经感受到了这场重创似乎比2020年来得更为凶猛,更令人难受。

是的,病毒的进化和战斗能力,已经暂时超越了当下我们对它的防控能力,而它对我们的影响,包括疫情防控持续地拉锯,对社会面和所有人的打击,已经远超2020年。

作为本轮疫情最中心地带的上海,和笔者作为汽车行业的一份子,连日创新高的新增病例和累计超17万的感染者,无不真切感受到了来自这轮疫情的重创,从生产制造、上下游产业链到汽车零售行业,疫情封控让这个本应该充满活跃和活力的产业,按下了暂停键。

要知道上海是汽车产业重镇,2021年汽车产量达到283万辆,占据着中国汽车产量10.7%的份额,是中国汽车第二大生产基地。意味着以上汽集团特斯拉为代表的车企,成为这波疫情影响产量的重灾区。

上汽特斯拉两家企业于汽车行业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前者是国内最大的汽车集团,也是上海所有企业中营收最大的一家;后者是新造车的翘楚,承担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牵引和出口全球的重任。巨头的遭重,更意味着危机的到来。

据估计,特斯拉停产17天影响产量达到近4万辆,上汽大众安亭一厂停产15天损失产能达到1万辆,当然放眼整个上汽集团,产量损失远不止这个数字。如果算上比上海更早遭受疫情波及的吉林和沈阳,一汽集团和宝马们所波及的产量损失,新一轮疫情已经让国内汽车产量的损失近50万辆,随着封控的持续,损失将变得更大。

除了产量,汽车零售方面因为城市的封闭同样也遭受重创。以上海为例,虽然上海是汽车保有量第五大的城市,但由于牌照限制,其销量份额仅有全国的3%-4%左右。但从3月中旬部分地区封控开始,整个汽车零售行业就开始走下坡路,4S到店客流降至冰点,如今已经过去一个月,根据以往的销售水平,意味着至少损失超过5万辆汽车。

作为汽车重镇的上海汽车产业停摆,带给上下游产业链的连锁反应,更是不可估量,这种影响正在从上海散发到江浙沪,再从江浙沪影响到全国、东亚和全球。

3月29日,安波福要求部分员工开始居家办公。作为中国汽车市场最大的线束供应商,安波福为长安福特特斯拉上汽大众一汽-大众等供货。蒂森克虏伯、博世等一众厂家的加入,让受冲击的汽车零部件厂家名单越来越长。还有一些更上游的企业,比如PCB、车电与散热、光学光电等,已经有超过80家台商停工,即便是他们在上海之外的昆山。

4月6日,三菱表示日本冈崎工厂将因上海疫情零部件供应中断与4月11日起停产4天;4月7日,本田表示将因上海封控零部件物流无法到达等原因,调整日本国内的生产计划,铃木工厂的生产将比2月份既定的目标减少30%,埼玉制作所寄居工厂的产能将减少10%。4月8日,大发汽车发出停产预警,因为同样的原因,自11日起大阪工厂将开始停产。

4月9日,新势力头部企业蔚来顶不住压力,表示合肥工厂开始暂停生产,车辆将延期交付,被封控在家需要用葱去换盐的李斌,面对这种状况似乎也无能为力。“产业链已经快疯了,长三角、珠三角是主要供应商集中地,长春的大陆是ECU供应商,长春也封了快一个月了。生产线走走停停,整个三四月份的销量和市场算是废了。”有消息人士表示。

作为汽车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省,疫情似乎已经波及到广东。4月以来,广州、佛山等地也出现零星病例,9日广州部分地区开始了新一轮的全员核酸和封控措施。试想,一旦防控不能跑赢病毒的传播速度,对汽车产业、乃至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但我们不想看到那一天。

这只是疫情下汽车行业所展现的一个面,我们的社会、无数人所参与的每个面,都是这个时代洪流下的一滴水,大浪席卷时,永远无法独善其身。

被遏制住的系统

“抢菜”是这段时间以来上海人民的主旋律。

之前有人吐槽,上海是GDP最高、发展最前沿的城市,拥有众多优秀的企业、人才,现在他们被关在家里,一轮又一轮的核酸,每天关心的是能不能买到菜,这就很有问题了。

为什么会这么难?局面何以至此?作为全国最大、最先进的城市,上海不停经受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阶层人民的拷问甚至是谩骂——开了数次会说保供,为什么就是全面保供不了?

其实骂了也没用,单靠政府、街道、居委和志愿者们,来保障一座拥有2500万人口基本生活的运转,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儿。因为社会形态运转,早已形成了一套不可替代的体系,构建起了一套完备的系统,现在这套系统因为疫情因素,被遏制住了。

就拿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最基本的物资来看,从基地生产——物流运输——仓储——中转站——个体,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循环,这个循环最根本的就是人。而现在的情况是,几乎每个环节,都在疫情封控之下,变得不再确定。

物流运输会因为交通的管控到不了,仓储、中转站、商店会因为身处封控区而无法进出,而链接中转站到每个个体之间的快递、外卖以及个人,包括每个环节所需要的最根本的人,因为足不出户导致整个链条面临断裂,局面可想而知。

根据2017年的数据,上海每天收发快递约900万件,外卖量高达250万单,有上百万人力参与这套系统的正常运行。2022年的今天,这个数据只会比2017年的更为庞大,这套庞大的体系和系统是极为市场化的,任何的个体和组织都无法替代。要知道,从大的集运物流、市内的短驳、再到快递和外卖组成起来的物流链条,就像遍布人身上的血管一样,没有他们的运转,身体各个部位就无法发挥正常的功能。

如今在疫情封控之下,政策实际上阻碍了物流的通行、时效无法保证,更没有大量和市场化的人力投入到各个层面的输送任务,混乱在所难免。所以生活在疫情笼罩下的个人,几乎无能为力,倒是社区团购可以解决一定需求。

最近作为电商平台,京东也加入了保供大战,仿佛给大家带去了一丝希望。其新任CEO徐雷直言,政府一定要知道什么是保民生,地方和部委可能对“供应链”的理解不到位,供应链条上的关键点,一旦断掉,啥都没有,商品在库房、蔬菜在地里。

现实的情况是,供应链条上这些关键的点,似乎都存在诸多困难。

最近,不少地方相继发布公告,因疫情防控需要,临时关闭当地部分高速公路收费站,不少地方也出台了强化货车司机疫情防控管理的通告,这确实给整个物流体系带去了压力。很多货车司机因运送物资被困上海,有的被堵在高速公路上,有的则因为刚从中高风险地方回到当地,被隔离在家。他们只是构筑物流经济中的一环,也正因为他们的被限制,庞大的物流链条正在接受史无前例的重大考验。

物流链条作为整个经济社会顺利运转中的一环,影响着人们生活、生产、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基本的保民生,到上文谈到的汽车行业,均是因为人和物的无法流动,面临停摆和重创。

一方面是抗疫“动态清零”的大方针政策,背后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安危,是长远效应上经济社会安稳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体系各个器官功能的暂时停摆,抗疫紧绷的神经和身心俱疲,甚至是“清零”和“共存”之间的争斗。

当下,最要紧的是在抗疫和保证这套系统运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如何让决策到基层执行不再一刀切,防控政策是不是可以更精细化,流程的推演和预案是不是可以更前置?

这一系列的难点已经不仅仅是上海或疫情发生地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意识到行为,从决策到执行,每一层、每一环都考验着国家、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更将成为抗疫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

可预知的变化

未来是什么,我们不敢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轮疫情对经济、社会、包括汽车行业的冲击,远超2020年。

经济面上,参考武汉封城76天,给武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以上。上海作为全国GDP冠军,单月创下的GDP就高达3600亿元。如果封控持续,对上海经济的直接损失也是数千亿计算。当然还有隔离设施建设、抗疫保供物资等方面的支出,上海迎来了近些年来最艰难的时刻。

社会面上,不少企业面临成本上涨、营收和利润的下滑,一些原本抗风险能力就差的个体经营户,特别是餐饮行业的歇业,固定成本的持续支出,也将诱发人们收入下降、失业率上升,最终会传导至消费购买力和经济推动之上。

而对汽车行业的冲击,也直接可以反馈在经济面上。2021年上海汽车行业的产值7600亿元,这意味着一个月的损失高达600多亿,汽车产业的乘数效应是1:3,即汽车产业每生产1块钱,带动下游3块钱,再加上上海作为一个特别开放的城市,基本上仅影响全国汽车产业就高达近2000亿元。

除了上文提到的停产、减产对企业带去的直接影响,随之而来整体、企业、细分市场竞争格局也将发生变化。疫情漩涡之中,车企的产销量排名会发生变化,产品竞争力和热度会打折扣,新的后起之秀和竞争者会在对手的低迷中实现赶超。

同时疫情的扩散和不确定性,已经让车企们更加谨慎地面对未来的竞争局势。比如已经延期的北京车展,会不断打乱车企新车的上市发布和传播推广节奏;不少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进度,也将随着供应的中断、对未来的预期而发生变化。

还有最终消费端的影响,2020年的疫情,给整个经济带去重创,让不少地区人们特别是中低层人们的收入下降,这个直接带来了8-15万元级汽车消费市场的乏力。根据2020年乘联会发布会的销量显示,2020疫情当年,A级/A0轿车、A0级SUV和主打经济型的自主品牌、韩系品牌,以及德系等主流合资轿车的跌幅远超行业行业平均水平。

当然并非所有的影响都是负面的,疫情带来危的背后,也会催生出更多的机会。

于车市而言,疫情的冲击加速了弱势车企走向倒闭和被兼并重组的时代,同时也推动让更多车企进行更多主动的思考,推动整个行业和产业的转型步伐。比如从2020年之后诞生的高端和低端新能源的产品,一些更个性化的产品迅速占领了细分市场的消费心智,也带动了相关细分市场的新一轮发展。

2020年封闭期间的线上直播、云办公等等,在逆移动浪潮下的每个场景都会带来新的机遇,而疫情也将加速这一趋势的演变和相应商业模式的进化。除此之外,疫情可能会加快制造类企业的自动化生产建设,加速智能制造的升级,比如汽车零部件及整车制造商则可能会向着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力的自动生产大踏步迈进。虚拟世界,将在人类一次次的教训中一步步变成现实世界。

更重要的是,每一轮的疫情,都将推动我们整个社会现代化治理的加速到来。回顾2020疫情发展至今,大量的问题暴露出来,比如疫情信息未及时披露、传染源随着春运大量的人口流动变得不可控。

而传染力更强的奥密克戎,则在中国最先进的城市肆虐,这势必又将进一步促使智慧城市的加速到来,特别是在交通、物流、应急储备、信息溯源等都将数据化呈现,每个人的行踪将被精准追踪,让管理更加有序,也将推动整个社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以“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为主要目标,被看做是新一轮稳定经济的风向标。

强者,含泪奔跑

有快递小哥说,“我之前一天挣200块钱,很开心,现在一天挣1000块,但并不喜欢这样的日子。”

面对疫情,从上海到中国,从每位个体到整个中国都遇到了最艰难的时刻,接受着最严峻的考验。最近的上海备受抨击,很多操作、一些预案、难以遏制的病毒,以及糟糕的局面、极端的案例,相信每位深爱上海这座城市的人,都倍感难受,甚至还有些无力。

秦硕朋友圈几天前发了一篇关于疫情的文章,当中有句话说得很好,时代的一粒尘落到个体头上就是一座山,但时代不是只有奥密克戎这一粒尘,一个社会要可持续发展,要跨越无数山,不能只把这一粒尘当成山,而别的山都看作尘。

是啊,我们越来越好的社会,更强大的中国,不都是穿越更多尘,踏过一座座山而取得的吗?在病毒和生死面前,人类的确非常渺小,但我们也有理由始终相信,更强大的病毒也会塑造更强大的人类。历史上的几次大的传染病,都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彻底控制住,信心和方向不能丢。

排除极个别隔岸观火和从中作梗、造谣的现象,现在的上海没有躺平,管理者承认了自己的不足,并在逐步解决这些难题,只是在如此庞大的体系面前,还需要一些时间。

全国各地都在支援,人人都在抗疫,医护人员的汗水、无数志愿者冲锋陷阵、社区组团团购自救、邻里重拾的互助,在混乱之中,充满着无数温情的瞬间,成为支撑这座城市、以及每个人战胜病毒最坚强的力量。

苦难带去的经验和教训,是为了今后有足够的意识和能力,应对下一个未知的苦难。奥密克戎对上海的重创,对近些年来发展顺风顺水的上海是一次深刻且沉重的教训,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意义的城市,上海必须在苦难中含泪奔跑,在经验中总结,在教训中提升,不负上海之名。

疫情短期内会给上海、长三角产业、经济、社会乃至全国的发展带来阵痛,但不会改变上海市多年来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不会改变上海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更不会改变每位热爱上海的人继续在这座城市、为这座城市奋斗不止。

最近几日,阳光明媚,无限春光。我们期待正常踏出家门、苦尽甘来的那一天。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