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破解电动化,8位大咖的观点和视角 | WNEVC 2022

2022年08月30日 16:15:03
分享到:
来源:帮宁工作室

作者 | 甄 瑶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诠释设计美学和功能性平衡统一的各种新能源车、科幻而不失豪华的数字座舱、自由组合换电块的换电站、十多家汽车芯片体验区……

在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展区,来自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40余家企业,展示最新的新能源整车、综合零部件、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汽车电控、氢燃料电池等产品及技术,吸引了人们驻足观看。

新能源,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8月27日,上午11时,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宣布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开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致贺信。总理在信中指出,中国是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产销量和保有量位居世界前列,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和绿色低碳发展,也有利于丰富消费者选择和提供高质量产品。

总理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同汽车产业发展较早的国家开展了装备、技术、标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既实现了优势互补,又共同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升级。中国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深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升级,同各方更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为汽车产业发展谋划新篇章,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能。

在当天上午举行的“全面电动化与绿色低碳转型”主题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以视频方式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深化全球合作,全面推动电动化转型》的演讲。

他表示,今年以来,受到产业链供应不畅、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国际原油价格构成的不确定因素,全球汽车产业增长乏力,但新能源汽车持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电力驱动、智能网联、低碳出行等先进技术相互赋能,已经成为汽车产业链和产业整体增长、促进转型的重要力量。

万钢分享了3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今年以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成绩显著,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2022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已经超过了422万辆,同比增长66.3%。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了2000万辆。

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销量达到260万辆,同比增长115.58%;市场渗透率达到21.6%,估计今年会持续发展势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100万辆。

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同比增长超过100%,达到340GWh,预计2025年增长到1TWh以上,动力电池将进入TWh时代。估计到2030年,在各国减排承诺的推动下,电池产量会提升到3.5TWh,整个市场的规模将超过250亿美元。

同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加速落地,高精度传感器、车用软件等需求持续提升,预计2030年市场整体的规模有望接近470亿美元,并将支撑构建智能共享出行的新业态,带动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然,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带来新问题和新挑战。

其一,受多重因素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出现断点。锂、钴、镍价格猛涨,供应不足,芯片短缺的局面还未完全缓解,如何实现稳价保供,促进产业链的供应畅通,将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

其二,与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的态势相比,充电站、换电站、家庭网络、车路协同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相对落后。

其三,新能源汽车区域发展不均衡,市场潜力尚未充分发掘,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还是在东部和南部大部分区域,广袤的东北和西北发展还远远不足。

二是,统筹推进,构建全面电动化发展新格局。

首先,加快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普及,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环境适应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合力开发全固态电池和新体系电池的基础研究基础上,提高充电效率,满足全气候、全场景使用需求。实际上,纯电动汽车在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发展比较慢,主要原因还是不能满足高原和远程需求。

推动内燃机与电驱动技术结合,提升内燃电力驱动系统电气化和高效率水平,通过与智能控制融合。

其次,更多面向市场,推动新能源汽车普惠性支持政策的稳定性。响应国务院号召,加快从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特别是加大在使用环节的政策支持力度。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普及。与此同时,加快推进氢能燃料电池为重点的商用车电动化。

三是,深化合作,共建协同发展绿色新生态。

其一,共同加强电池材料资源开采、提炼技术创新,镍、锂等大宗商品交易管理领域合作,保持供应链安全稳定。

其二,协同推动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从过去分布式架构向现在跨域集中式转变。车规级芯片要更加功能集成和高范围的转变,通过技术架构转型升级,解决车规级芯片供需,推动车规级芯片整体转型。

其三,构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智能化道路、能源互联网、智慧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信息安全等产业的融合平台,实现汽车、交通、能源、信息多领域融合的新型产业。

随后,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 Stefan Mecha、中国南方电网董事长孟振平、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一汽集团副总经理刘亦功和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作现场发言。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则通过视频,就上述主题进行探讨。

帮宁工作室对部分发言进行了编辑整理,摘要如下。

▍朱华荣

将我国停售燃油车提上议事日程

从近20年发展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也呈现出一些新特征。

一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跨越市场鸿沟,市场化进程全球领先。但后续竞争也更为激烈。

从产业层面来看,我国已经培育出全球最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并构建起全球最大的补能网络,持续改善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环境,市场化的进程提速。

当前,汽车产业竞争也正在由原来的传统汽车企业、新势力和ICT企业同台竞技,转向新组合模式。比如,传统汽车和ICT企业发挥各自的联合造车优势,充分发挥现有资源,携手探索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中国品牌的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当然也加剧了行业竞争的激烈。从市场层面来看,借助新能源智能化快速发展的东风,中国品牌迎来换道超车最佳机会。

今年1-7月,中国品牌在新能源乘用车中的市占率达到83.6%,创历史新高,也使中国品牌汽车的市占率整体提升至47.6%。

今年1-7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飙升到23.9%,3月份更是高达31.2%,中国新能源产业已经从原来的技术尝鲜,政策引导,迈入大众普及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是从新能源产品来看,产品不断丰富,品牌力在不断提升。

现有新能源汽车品种已经达到280余款,覆盖了各个细分市场。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来看,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满意度达到80分,创历史新高,首次与燃油车持平,基于优秀的产品力提升,中国品牌也借新能源之力向中高端产品进军,向中高端品牌进军。

售价也在不断提升,溢价能力也较燃油车提升了5~8个点,与合资品牌的差距不断缩小。

三是新能源技术群的快速突破,正在加速推动汽车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电车方面,电车能量密度在不断提升,电池质量不断提升,带来了新能源汽车质量提升。

2021年,新能源汽车平均百台新车故障率较2020年下降了31%;能源补给方面,高压平台、碳化硅开始进入发展阶段,慢充、快充、无限充补能技术不断发展。随着技术不断突破,新能源汽车将从传统意义的工具进入新型的储能单元。

不过,汽车行业电动化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仍面临不小挑战。一方面,新能源整车领域的效率挑战、原材料缺失、“锂镍钴”持续涨价,加之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均衡,叠加市场批量小,使大部分整车企业又处于亏损状态。

另一方面,由于续航焦虑补能效率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市场期盼有新的一代电池出现。

此外,补能基础设施仍需要不断完善,充换电设施增长速度仍然落后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可喜的是,最近交通部已经发布了要出台相关政策全面加快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4个方面建议:

其一,进一步加快新能源产业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新能源产业化,社会应用、能源结构等协同发展。

其二,建议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强合作,加速推进新一代电池的研究、开发应用。

其三,建议加快转型的步伐,将我国停售燃油车提上议事日程,大家必须做好研究,但不是马上停售。

结合车价、购置税、电费油费、保养费用、保险、残值等因素来看,使用约5年之后,电动车的使用成本比燃油车更低。不是说现在的燃油车全部要停掉,PHEV、REEV等仍然是要持续的,纯燃油车停售的事情可以研究了。

其四,建议延续燃油车购置税减半政策、设置平稳过渡期,以保障汽车产业平稳运行。

▍Stefan Mecha

交通领域全面电动化

大众的策略不仅仅是关注电动化,也关注去碳化。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大众也希望为此做出贡献,因为这是所有人类面临的挑战。

大众希望能够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在2030年大众集团实现碳减排30%。

大众汽车将通过以下4方面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

第一,加强产品电动化;第二,实现整个生产的脱碳化,减少碳足迹;第三,推动能源使用效率;第四,加强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发展。

此外,智能互联以及实现自动驾驶,为大众带来了巨大的中国机遇和挑战。大众非常希望能够加强电动化进程以及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不断加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推动电动出行的发展。

▍孟振平

构建完善服务生态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能源电力行业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加快绿色转型。汽车产业正加速向电动化、低碳化、智能化迈进。两者在融合发展当中,初步呈现出3个趋势性特征:

第一,电动汽车的爆发式增长正在深刻影响着能源发展格局。

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动销量增速达到111%,保有量突破了1000万辆大关,预测到2025年至2035年分别为3000万辆和1亿辆;电动汽车用量电将达到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预测到2030年将超过1000亿千瓦时,增长空间巨大。

第二,汽车用能正在从单向传输向双向交互演进。

电动汽车具备负荷和赋能的双重属性,是具有高度灵活性的移动储能单元,按平均每一辆电动汽车放电功率10千瓦,电池电量50千瓦时计算,现有的1000万辆电动汽车可控负荷最大可达1亿千瓦,储能总量达到5亿千瓦时。

第三,数字化正在塑造着交通和能源深度融合的新生态。

虽然前景广阔,但仍有不少问题突出。例如,当前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区域间充电设施配置比例不够均衡,站桩分布不够合理,这已经成为广大用户的痛点。

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大规模便利化、个性化的用能需求持续激增,迫切需要智能车企、动力电池企业、充电服务运营商、能源电力企业强化合作,从产品、厂站运营等方面开展技术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全方位推动用能服务转型升级。

为携手推动电动汽车和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南方电网提出3点倡议:

一是共同构建普惠均衡的用能服务体系。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行业规范等手段,提高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统筹力度,共同构建布局更均衡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共同推动跨行业联合创新。

从更高层面推动构建联合创新机制,打造联合创新平台,联合打造创新高地,形成倍增效应,为汽车和能源产业创新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三是共同推进平台互通,数据融通。

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和行业数字平台建设,不断提高数据的完整性,权威性和安全性,强化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融通,有效挖掘数据的衍生价值,最终推动车机操作系统、智能驾驶系统,数字交通系统与充电服务系统,乃至新型电力系统之间实现一键可达。

▍陈虹

共建开放创新的汽车强国

一,国内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全球全面电动化落地生根。

从国内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一方面,市场规模迅速壮大,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000万辆,在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已接近1/4。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依靠新能源产品创新,国内自主品牌再次崛起,成为支撑市场发展的第一支柱力量。同时,在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领域,也涌现出一批新锐企业,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从全球看,全面电动化也呈现出“落地生根”的趋势。去年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超过660万辆,同比翻番;今年上半年接近420万辆,全年有望再创新高。

我国车企新能源产品的海外销量表现,也十分抢眼。在欧洲这个全球第二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目前中国品牌电动车的市场份额超过10%,而上汽一家约占其中的1/3,产品价格比肩日韩竞品。

二,推动新能源汽车持续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汽车强国。

我国新能源汽车从由零起步到走在世界前列,只用了不到20年时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有力有效的顶层设计。站在发展的新阶段,同样需要国家进行产业发展的持续指引。

建议一,继续坚持“顶层设计”原则,为行业发展领航护航:尽快出台汽车产业低碳发展的路线图,进一步明确汽车产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表、实施路径、核算边界等;

建议二,进一步完善充换电等基础设施标准,明确车电分离管理细则和“快充、快换”等技术标准,在确保安全、鼓励提速的同时,避免不同规格补能设施的重复建设,以及充换电接口互不兼容等问题;

建议三,统筹协调动力电池相关资源的更好利用,优化锂、钴等重要资源的宏观调控,以保障好钢用在刀刃上。

全面电动化的关键,不仅在于产品电动化,更在于能效更高、排放更低和全产业链的同步优化。

建议继续坚持“绿色、协调”等新发展理念,持续加大节能减排的整体力度:将现行的“双积分”政策调整为“碳积分”政策,积分直接与“碳排放”挂钩,从考量电动车与燃油车的量,转变为关注产品更少碳排放的质,鼓励企业推出既节能减排又受用户欢迎的产品。

建议政策的支持范围,从产品端向研发端、制造端、使用端进行扩展,包括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低能耗、更高能效的技术和产品,鼓励企业新建或改建绿色工厂,加大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力度,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节能减排。

▍刘亦功

保持新能源车的快速增长态势

汽车产业对于国民经济运行至关重要,保持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态势是关系到中国自主品牌,抢抓战略机遇,实现弯道超车的重点工作。

在我国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汽车零售额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保持汽车行业的平稳运行和充满活力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运行至关重要。

特别是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保持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态势是关系到中国自主品牌,抢抓战略机遇,实现弯道超车的重点工作。

面对汽车行业新格局,中国一汽不断攻坚、探索、领航关键核心技术,布局未来技术创新发展路径,实现重点技术突破。打造了红旗E-HS9,全新红旗H5、HEV,红旗EQM等新能源智能产品。其中C+级纯电动豪华SUV红旗E-HS9是代表红旗品牌深耕新能源智能产品领域的战略车型。

未来应践行低碳中高速增长的特色发展之路。中国一汽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基本建成世界一流汽车企业主体工程,并完成一系列战略目标。包括实现营收超万亿元,旗下自主品牌年销量超200万辆,红旗品牌年销量超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智能汽车占比超过40%。

“十四五”期间,红旗品牌还将陆续推出13款新能源智能产品,其产销量将达到50万辆以上,为红旗品牌整体跨过100万辆作出贡献。

▍齐普策

打破壁垒,加强合作

新能源将是中德合作重点,呼吁加强与中国合作,扩大技术开放。

一,打破壁垒,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现在全球经济的挑战。

加强本地化,它并不是单方面,而是双边。在一个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可以为另外一个领域带来合作的机遇,这对于国际标准的协调一致来说非常重要。

为了有效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德国与中国必须达成统一的框架,欧洲和中国目前都在研究电池碳足迹计算方法,大家应该就这一主题开展合作,制定出一套国际认可的权威标准,这无疑对双方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技术开放将推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经济增长、气候保护和行业发展韧性之间并不是矛盾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对汽车产业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追求将德中两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双方均致力于保持行业竞争力、提升数字化水平。

可持续发展和气候保护是大家共通的语言。目前,宝马集团将可持续战略拓展到车辆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供应链、生产和回收三个方面同时降低碳排放。

三,中国是推动新兴技术超大规模应用的热土,如果某一项技术能够在中国形成规模,就能够在全世界规模化应用。

过去十年中,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可持续的技术产业基础,无论是太阳能、风能、动力电池还是新能源汽车,中国不单单在市场容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更是引领全球的创新。

未来,随着中国大力推广应用氢能技术,氢能的发展将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突破。

▍曾毓群

先进绿色电池是全面电动化的必然趋势

一,先进电池技术是全面电动化的基础支撑。

在高端电动车领域,宁德时代推出麒麟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可以达到255Wh/kg,续航能力轻松超过1000公里。并且采用了最新的NP2.0的高安全防护技术,麒麟电池创新技术和优异性能,可以助力高端客户的高端产品达到新的高度。

目前为止,宁德时代电池已经销售到全球50多个国家地区,累计装车超过600万辆,所以在全球基本上每3辆新增电动车就有一辆搭载宁德时代电池。

宁德时代建设了该领域最大的售后网络——在欧洲、北美、亚洲澳洲等42个国家建立了81个合作站,6个区域仓库,4个维保中心、3个培训中心,可以为客户提供覆盖全球的售后服务。

二,绿色电池助力电动化可持续发展。

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汽车碳减排,动力电池做出巨大贡献;二是动力电池自身碳减排,是全面电动化和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需求。

纯电动车在燃料周期减碳贡献非常明显,同时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占比高达40%,所以在全面电动化实现以后,动力电池自身的减碳尤其重要。

正在立法的欧洲电池法明确指出,2024年,企业公开声明其电池产品碳足迹;2026年,实施分级管理;2027年实施强制性管理。美国刚刚立法通过了通胀消减法案,在加速推进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发展,同时美国参议院也提出要制定清洁竞争法案。

电池产品的碳属性已成为欧美下一步监控的重点。而中国作为电池生产大国,对电池碳足迹的研究已明显落后。

三,电池碳管理迫在眉睫。

中日韩是全球最大的电池产业聚集区,尤其是中国,在电池产业链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四大主材和电池产品供给全球。在全球碳足迹标准法规制定中,中国和亚洲应该更积极主动,应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大规模使用回收材料是实现电池低碳化的重要手段。

我国新能源汽车鼓励扶持政策应向绿色电池倾斜。

目前,宁德时代镍、钨、锰的回收率可达到99.3%,锂的回收率可达到90%。今年一季度,宁德时代共回收超2万吨的废旧电池,用这些废旧电池生产了超1.8万吨的前驱体。

基于动力电池碳足迹的构成,通过绿色电力和大规模回收利用、节能降耗、技术工艺升级等措施,可实现绝大部分碳足迹的消减。再结合部分碳汇的抵消,零碳电池是可以实现的,这里需要对整个产业链有很深的研究,也需要对产业链有很强的掌控力才能做到。

此外,推动绿色电池发展,除了企业自身努力,也需要政府出台各种鼓励政策,让消费者、车企在使用绿色电池中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比如说双积分或者免购置税中,应该设置电池碳足迹的条件,只有使用低碳足迹的电动车,才能拿到积分,或者才可以享受免购置税的政策。或者建议研究动力电池碳积分的政策,鼓励绿色低碳电池的发展。

另外,应进一步完善电池回收利用政策,为电池企业大规模使用再生材料生产新电池提供政策保障。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