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汽象观察66期|华为不造车,到底是明智的选择还是无奈的决定?

2023年04月12日 13:06:06
分享到:
来源:阿贵看车

最近, 华为造不造车,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且听汽象自媒体联合会的大咖们,对此作何分析。

“阿贵看车” 凌玉贵:

华为不造车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当余承东力主将问界改为HUAWEI问界,并大张旗鼓在进行门面改造时,却被任正非与徐正军当头一棒,泼了一盆冷水,让余承东郁闷不已,在通知拆除HUAWEI标识时,更是在论坛表示“这个时代变了,这只会让我们更加艰难!若干年后,大家都会看明白的,留给时间去检验吧!”可见郁闷与无奈之至,且一时间更是传言余承东转战小米汽车。

其实,华为不造车并不是任正非与华为不愿意,而更多是一种无奈。众所周知,华为正遭遇着美国的全面制裁,手机业务已受到了“毁灭性”地打击,所以按理来这个时候华为是需要一项业务来拯救业绩与利润的,而汽车无疑是非常合适的一个项目。

然而,令华为与任正非、徐直军为难的是汽车也是受芯片影响非常大的行业,如果加上HUAWEI标遭制裁估计是八九不离十的事,那对华为来说无疑是又一个致命的伤害。这一点从埃安临时“变卦”,将华为从合伙人变成供应商大概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毕竟谁也不想因为华为成为受制裁的对象。

总而言之,在这个时候,任正非与华为再度宣布不造车,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当然阿贵哥认为这同样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车透社” 罗裕(汽象自媒体联合会2023轮值主席):

脚踩几只船,只能贻误战机

华为目前出现进退两难的状况,核心问题还是战略和战术不够清晰,缺乏果断。

总部和余承东分歧明显。前者直言不造车,帮助客户造好车,成为互联网增量部件供应商。老余则是力挺智选车模式,同时还希望能把HUAWEI更显要露出。

这其实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

根本不可能既扶植几家把车造了,又把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模块卖了很多家。

华为分了几种模式,Tier1、HI模式、智选车模式,就是没能只押一头。

但事实往往就是那么残酷,越是想占齐,越是可能得到的,不达预期。

时间一久,本来高喊含华量口号的,也开始变得犹疑起来,例如广汽甚至采取了一些“去华为化”的举动。

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all in的合作伙伴,结果是脚踩几只船的。

站在技术积累的角度看,华为无愧为ICT霸主,对于智能电动车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不仅车载架构能力出众,而且能通吃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控、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系统领域,对芯片、传感器、电驱单元、通信单元等智能化零部件,同样很有累积。

这手握的整体方案已经足够强大,这也就意味着,华为留给车企的,只剩车壳、底盘和总装了。

而车壳部分,交给华为设计团队的话,也能轻松胜任。

赛力斯很坚定傍华,所以得到的支持力度最大。至于,接下来华为造车或不造车,其实前路还是不明朗。

没办法,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吧。

最后补充一条,时间窗口对于华为来说,同样很关键。如果还一再犹疑,贻误战机的话,那么,在智能汽车的江湖,华为的声量只会越来越弱。

“钟叔驾道” 徐钟:

造不造车,静待时机

华为多次强调不造车,撇清品牌与汽车的关系,都是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量。

华为的初心是供应商角色,现阶段宣布造车,等于断了自己的财路。找不到合作伙伴,花费巨额资金研发的技术和平台,就砸自己手里。

另外,造车没有看起来那么风光,汽车制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特斯拉外,新势力无一不陷入卖多亏多的常态,现阶段并不是最合适的时机。

而华为的财务状况也不乐观,依然处于被制裁名单之中。为了避免重蹈手机业务的覆辙,不打扰是它最后的温柔,稳住大盘和主营业务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至于造不造车,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实力是具备的。

“中视汽车” 张少杰:

华为造不造车,其实决定权在他们自己

最近华为造不造车的争议火遍了汽车圈,其实在我看来,华为有造车的能力吗?答案是肯定的,毕竟华为的实力是公认的,从华为问界的销售、赛力斯的股价飞涨情况就能看得出来。只要华为想造车,它完全可以凭借强大的技术能力和品牌号召力立刻加入造车新势力大军。但是如果华为真的直接参与造车,势必会与汽车制造商产生直接的竞争,这与它目前的汽车服务商的定位相冲突。“在商言商”这句话必须要提一句,蛋糕就这么大,本来就不够分的,你再咬上一口,其他人肯定不干。特别是在华为造车愈发显现出超强能力的背景下,那你的产品或许就会被其他竞争对手所抵制。或许正是在这种考虑下,华为才决定不直接参与造车,而是做好自己服务商的工作,毕竟这块的利益已经相当大了。当然了,这是我的假想,也可能并不是那么回事。

在我看来,华为选择不造车的另一个原因或许在于,造车这件事没有看起来那么风光。毕竟作为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汽车制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目前的汽车市场之混乱也是有目共睹的,许多的造车新势力都过得很艰难,这个时候参与战局,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和价格战只会加速消耗资金。此时选择造车对华为来说可能是一个得不偿失的选择。而且汽车从传统燃油车向电动汽车迭代,最终会发展到智能汽车,这是一个大趋势,华为不可能看不到。目前华为在电驱动系统、芯片、操作系统等底层技术上已经有布局和成果。所以华为坚持在智能驾驶、芯片、算法上投入,为智能汽车打技术基础,可能更为现实和可行,毕竟未来可期。

“车哆哩” 王智良:

华为不造车是明智的

从新势力诞生至今,就注定了几家欢喜“多”家愁,惨遭淘汰者几乎每年都有。

也许是被资本“宠幸”,行业快速发展使然,乱花渐欲迷人眼,总有一种“造车形势一片大好”的感觉,实则不然。

游戏规则真的越来越残酷。以往是让那些玩ppt、没有量产能力的造车新势力出局。而新一轮淘汰则是把那些没有核心技术、产品缺少竞争力的车企彻底抛弃。再经过重重搏杀,剩下的就是屈指可数的几家所谓“赢家”。那么,剩下的几家车企又是否赚钱呢?估计只有身处其中的它们最有体会。

造车是一个需要大量技术积淀、市场积累的行业,即便是有政策支持,即便是面对新能源、智能化大潮下带来的大趋势,并不代表着造车仅需很低的门槛;投入高、周期长已经是造车业的常态,并非浑身是胆,就可以一蹴而就。

于华为而言,选择不造车是理性的,也是应对如今千变万化的市场作出的英明决策。因为跨界是需要太多巨量投入的。当前的华为深知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高阶智能领域,为更多车企服务,做精做深做强做到全球第一,也许才是获得大发展的王道。

“大侠上车” 任辉:

不造车,可得更多!5年可能是个观察期而已!

华为在造车上能有个明确的答案,对于自身还是中国汽车行业来说都是好事。

华为到底要不要造车这个“靴子”,在前段时间随着任正非发文重申华为不造车,终于落地了。很显然,这个结果无论是对于华为品牌自身,还是中国汽车行业来说都算是个好事情。

要知道之前华为也官宣过不造车,但是其内部对这个决议却有些摇摆,因此我们在前几年能看到华为以不算低调的方式参加了赛力斯、问界等品牌车型的研发,甚至还亲力亲为的参与到引起极大争议的产品宣发,而这也随着产品爆出来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华为品牌形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受损,毕竟华为官方不承认造车,线下宣发过程中却说是华为汽车,真当消费者是傻子。

而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目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并不缺少车企,其更紧缺的反而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供应商,从华为展示出的强大研发实力来看,亲自下场造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倒不如做供应商来助力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而任正非的再次重申华为不造车,无疑是确定了以后五年的发展方向。

“W动力” 颜延:

华为不造车在于格局

华为不造车的原因在于企业格局。从鸿蒙系统的开放,其实就能看出华为跟苹果类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格局。

华为希望鸿蒙成为一个包容的平台为很多的软件,更多的手机制造商提供服务,而不仅仅只是成为自己在某一细分市场竞争的工具。

造车也一样,华为做的是与更多企业建立合作,而不是自己投入其中,既能减小投入分散风险,又能更大的吃到整个市场的蛋糕,还能让自己平台拥有更多用户,何乐而不为?

不过目前华为合作的车商都并没有因华为取得太厉害的成绩,所以华为还在努力的扩大车商合作版图,今年吉利等传统车商也在车机方面与华为强强联手。

造车与不造车,华为还在那里。对于这样一个不需要造车来壮大实力的企业来说,用自己本就擅长的事来寻求伙伴扩大版图,或许比加入本就饱和的市场去竞争,眼光更长远。

“Nice好车” 李云凯(汽象自媒体联合会2023轮值秘书长):

想造车的,看到的是机会;不造车的,看到的是风险

该不该造车,这事在华为内部是个非常有争议性的话题,争议的关键还是怎么挣钱最靠谱?

主张造车的,看到的都是机会。那几个搞网站的都造得,我一个搞底层架构的怎么就造不得?他们都能上市敲锣、还能月销过万,我怎么就一定会输得很惨?Hi模式和智选模式发展都不尽如人意,不造车接下来怎么玩?

重申不造车的人,看到的都是风险。造车要花大价钱,眼下的华为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收紧,芯片等卡脖子核心项目还需要继续烧钱,哪来资金为造车投钱?真要下场造车,一定能卖好?卖不好,好不容易开拓的几个汽车客户恐怕也要断了合作,岂不更不划算?

虽然有争议,但不造车这一派显然取得了胜利。

不过我个人更希望华为造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造车这事正在发生巨变。科技化、信息化、自动化等全新的生产方式爆发了强大的竞争力,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造车方式在成本控制、生产效率、产品品质等多方面都碾压传统生产方式。华为在智能技术、产品设计、市场营销方面都有很强的优势,唯一不足的造车经验方面也可以通过对生产体系进行智能化改造得以弥补。

华为造车,大有可为。可惜市场有情,华为无意。哎,为余大嘴难受三秒钟。

“三个司机” 刘志向:

华为不造车是为了保护谁

华为不造车,符合华为本身利益,也符合中国新能源车发展的整体利益,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从外部环境看,华为依然没摆脱流氓制裁,5G手机是否上市还要经过某国商务部的同意,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应该选择低调,不仅要避免引火烧身,同时也要防患殃及池鱼。

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处于一个爆发期,欧洲市场的潜力巨大,目前人家还没有联合欧盟对中国新能源车实施限制措施,要抓住这样一个重要窗口期,推动中国车企尽快扩大市场份额。以这个大目标为前提,我们当然希望不要横生枝节。如果华为是出于大战略考虑,那我敬佩他们的格局。

从内部情况看,造车对供应链的整合能力有较高要求,消费电子与整车供应有着巨大差别,华为如果造车必然会消耗更多资源。以目前华为的研发投入来看,聚焦在通讯技术突破和基础电子研发等方面,他们应该没有更多的资源给到整车制造。

另外,以目前的国内市场环境来看,新能源车品牌严重过剩,没必要盲目参与竞争。华为最好的策略莫过于做好供应商,为智能化和电动化提供技术和设备服务,保证公司的现金流持续稳定。

“鬼斗车” 王魁军:

成为汽车界的BBA还是BOSCH?华为应该会选择后者!

很早以前在采访比亚迪汽车李云飞时,他就说过,我们更想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三电系统的供应商,打开机舱盖,映入眼帘的电池组,电机和电控都是比亚迪的LOGO,到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成功。同样,华为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宣布自己不造车,正是他们看准了类似于博世这种配件供应商所能占有的市场空间及利润空间更大,未来也更容易实现类似于博世对燃油车时代电控系统零配件的垄断,并成为世界级的企业。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四化脚步的加快,各方面布局早已初具规模,智能座舱必将成为未来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而伴随着手机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无论续航还是外观甚至是安全性都不能成为打动他们购买的重要因素,反而是符合年轻人的智能座舱会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终端,未来趋势如此,那为何要去制造华为汽车,而不是作为各大汽车品牌的合作伙伴,全身心投入到配套供应商的体系中,如此一来还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鸿蒙系统在车机端的布局,作为这盘大棋,想必正是华为宣布不会造车的主要原因!

ps: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