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2023上海车展,我们都看到了什么?

2023年04月27日 07:39:01
分享到:

2023上海车展在万众瞩目之下开幕了。作为疫情之后的首场国际车展,新车型、新技术、新趋势自然应该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然而,当我们再次回味的时候,却发现看到的并不仅仅是新车……

杨扉

58汽车 总编辑/汽车书场 创始人

少吃冰激凌 不看别人裙底 我仍是崛起中国的中坚力量

——认真报道车展的无流量媒体人

在我心里的今年上海车展,本来有很多标签:疫情管控常态化之后首个国际A级车展,首发新车和高层访谈最多的车展,末代经典燃油新车最多的车展,全新品类电动车最多的车展……

以上这些,让每一个态度端正的,参与车展报道的媒体人都要做海量的准备工作。知识准备,人员准备,设备准备,日程准备甚至是体能准备!我以为做好过程,结果应该不会太差。玄学般的流量,只是遵守基本职业操守之后的水到渠成。

没想到,无论是参展汽车厂商还是专业媒体为此付出的辛苦努力,都被几个无脑操作给毁了。不想再复述MINI展台的冰激凌发放或者宾利展台销售人员的内裤的情况了,试问正经的媒体,或者正经的自媒体,甚至正经爱车的普通观众,谁会怼着冰激凌发放摊位,或者宾利展台小姐姐的裙底猛拍呢?

确实,引发争议,特别是中外相关,性别相关的争议,一定是流量密码。但为了关注和流量主动挑起这样的的争议,一定是居心恶臭的人才干的出来。更可悲的是跟风的糊涂蛋们,祖国的强大,文化和教养,都没能给予他们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别说对身边人和事基础的尊重的礼貌!

这是本届车展前夜,我对一款进口豪华品牌SUV讲解的视频下面的评论。几十家媒体同时抢拍一辆车,为了大家互不影响,在串场录制时降低了说话的音量……但没吃到冰激凌的玻璃心们是这样看待我的表现的:

58汽车在车展上有展位,我也有车展的媒体证。作为参展商和报道者的双重身份,我清晰地知道安全操持一场展会活动的运行有多复杂!展位设计搭建,展会发布活动执行,重要人员的行程保障,搭建+物料+服务+报道的各个合作方的沟通管理对接……无论是在中国深耕多年的宝马,还是我们几百平米小摊位的参展媒体,在以上某个环节出现一些监督管理不力的问题,不但很正常,而且几乎不可能有主观故意的可能!

内部制定出:中外有别的冰激凌发放政策?或者超豪华车潜在客户必须不穿什么衣服才能接待?要不是主观故意挑事,或者有三十年的妄想症病史,你都想不出这样的说法!

当我们的钱包越来越厚实,我们的从容大气之心也应该越来越宽厚!

当我们的辽宁舰山东舰到达的海域越来越深广,我们的理性思考也该越来越深邃!

当我们生活的国度越来越富强,我们的自信心也该越来越坚强!

当我们驾驶的智能汽车算力越来越迅猛,我们的道德和礼仪的成长速度也得同步迅速!

少吃一碗免费冰激凌,不偷拍讨论别人的裙底,你我,仍是崛起的中国的中坚力量!

胡双龙

众车网 主编

没有产品力和专业性,再博眼球的行为也让人看不上

疫情放开后的第一个国际大型车展——上海车展还在如火如荼地举办着,从18号开幕至今,网络上、朋友圈中,有关车展的话题已经从新车型、新技术、展台规模转移到了“冰激凌事件”、“裙底事件”、自媒体狂欢等字眼上,似乎花边和八卦已经成为当今很多媒体人和国人最关心、最热衷讨论的。普通观众,咱就不说了,老百姓有自己选择讨论话题的理由,再说了,无论什么时代都有那些“玻璃心”的底层民众。但作为一个媒体人,未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一届车展?又该如何面对出现的“插曲”?今天,我就说说我个人的观点。

我一直认为,一个媒体人最核心的就是你对于产业和产品的专业性报道,你的报道如何能让受众从中受益才是每个媒体人最应该思考并付之行动的,没有这些,其他那些蹭流量、博眼球等报道肯定不能长久。专业性是什么?就是先把主要的内容报道清楚,而对于临时突发事件,需要了解事件原委之后,再客观公正的呈现给受众,而并不是“听风就是雨”,带节奏的一通乱讲。既然我们已经是汽车大国,作为媒体人,我们首先应该拿出大国气质,别说区区一个冰激凌了,就是现场送手机,咱也没必要起哄乱嚷嚷吧?又不是买不起。“流量为王”是现在很多自媒体人挂在嘴上的,当然也影响到不少传统媒体人“蹭个热点”,但是非对错大家自有判断,流量这东西是把“双刃剑”,玩儿不好,会“死”得更快。

再说厂商,最核心的就是拿出最好的产品和技术,用产品说话,用诚心服众。如果没有这些,反而拿同行的事件来进行“热度营销”,就太Low了。MINI冰激凌事件发生后,小鹏汽车在自己展台发放冰激凌的做法,就让人大跌眼镜。作为业界同行,不体谅同行在操办大型车展时疏忽造成的影响,反而选择如此这般“踩踏”操作,难怪你的车越来越卖不好。

还有厂商,现场自己制造展台工作人员贴心照顾老年看展观众的“暖心小视频”举动,咱先不说车展媒体日你安排两个“老年演员”做此演出是否会让普通受众有一种“媒体日原来也并不都是媒体”的印象,就说这种拙劣的剧情,除了能体现现场工作人员有一定的爱心之外,还能代表什么?再说了,尊老爱幼不是每个国人应该有的美德吗?在一个国际级车展上如此表演,让外国人怎么看?除了该展台的工作人员之外,其他中国人都缺少爱心?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嘛。

大国工匠、大国技术,这些在本次上海车展上都已经让很多国外媒体和同行惊叹,作为中国的汽车厂商,我们完全可以很自信地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去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订单。

作为一个从业二十余年的媒体人,我在本届车展的媒体日从早上8点进入场馆,到下午5点半离开,一直在各个展台进行拍摄和采访。关注点全部集中在新车型、新技术、新战略这些,完全没有心思去关注其他。我认为,车展的核心就是车,专业的媒体从业者也应该把焦点放在展品上,只有这样做,才能让更多的厂商有信心、有勇气拿出“看家本领”来参与到车展中。否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退出车展,像今年上海车展就有法拉利、阿斯顿马丁、特斯拉这些知名的车企没有参展。其实车企都明白,车展这个大舞台远不如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场地去办一场活动效果来得更好。

邓玺

有道车 创始人

2023上海车展消失的汽车品牌

2023上海车展作为开年第一个A级国际车展,吸引了1000余家企业参展,多家海外车企负责人悉数到场,各家旗下的重磅产品也相继首发。而这届车展可谓是新能源车的盛宴,其中比亚迪仰望和小鹏展台,均需要排队半个小时以上,才能看到展车。

与此同时,本届上海车展也有多个品牌“消失”,特斯拉、集度、上汽通用五菱均未参与本次车展。而此前被曝经营“亮红灯”的威马汽车、爱驰汽车、天际汽车和恒大汽车,也均缺席此次2023上海车展。

有人说是因为2021年上海车展特斯拉展台女车主维权,让特斯拉不敢参展。同时,也有网友调侃,维权女车主再现2023上海车展,结果特斯拉展台没了。其实,特斯拉超级工厂就位于上海,或许只能理解为特斯拉不把自己归类为车企。虽然特斯拉、上汽通用五菱缺席车展,但仍有超10万辆的季度销量。

在2021年上海车展上,威马W6、威马EX5-Z和威马首台纯电轿车量产概念版登陆上海车展。而威马W6上市50小时左右,大订就超过6000单。只可惜,两年后的威马不仅没能亮相上海车展,反而身陷囹圄。

无独有偶,在2021上海车展上“一炮而红”的还有恒驰汽车,并且一口气发布9款车型,着实让人印象深刻。时至今日,恒大汽车其余8款车型杳无音讯,仅仅上市的一款车型-恒驰5,也并未赢得相应的市场反馈,累计销量不足千辆。

2023上海车展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曾经风光无限的造车新势力,大部分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年后的2024北京国际车展,还有谁?

李晓非

汽车华尔街 总编辑

我以为的车展和网络上的“车展”

从上海车展媒体日之前的各种品牌之夜到媒体日结束回京,我在5天时间里经历了一个近乎魔幻的“上海车展”,企业精心准备的车型发布还有各种揽客举措,被“冰淇淋”、“宾利销售”这类流量事件冲击的毫无声息,大部分Social平台上都是这些流量事件的内容,真正讲车的内容基本上无人关注。

我比较认可的一位汽车媒体人——陈震的一篇说车视频的数据,远远比不上一些账号传播“冰淇淋”事件的视频播放量,我不知道这是上海车展的悲哀,还是Social平台的悲哀。车展对于我们这种老派汽车媒体人来说,是学习和观摩厂家技术和产品的绝好机会,没想到在沉寂三年之后,上海车展以这种形象被大众所熟知,实在叫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就连目前市场销量火爆的比亚迪,也成为了这次流量狂欢的受害者,车展期间一篇《被烧焦的比亚迪汉》的文章在各个平台流传,矛头直指比亚迪的电池安全,显然对于很多自媒体而言,在车展期间让厂家难受和难堪,才是他们制造流量的“终极密码”。

在车展前夕,我曾和几位车企的营销高管闲聊,大家对于国内A级车展的前景并不看好,而在媒体日结束之后的种种流量事件,估计会让更多车企对于2024年的北京车展心有顾虑。我真心希望组委会乃至各大媒体平台在本届车展以后都好好想一下,该让网友们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车展。

王堃

豪车事 CEO兼总编辑

获取流量要有底线

好不容易等到疫情后正常举办的第一届国际车展,但谁也没想到居然被一盒小小的冰淇淋给搅了局。现在并不太清楚这个视频是谁拍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拍摄者一定是玩流量的高手。此事发生之后,我也问过自己,如果当时在现场的是我,会对这件事作何反应?想来想去,基本上没有可能抓到这条视频,因为我的关注点一定是在新产品、新技术上,而不是在冰淇淋上。

这些年流量思维大行其道,很多创作者唯一的目标就是获取流量,拍摄选题、手法创意等无所不用其极,可以说毫无底线。单就这点来说,我们这些传统的专业汽车媒体人是看不惯的。

我一点也不反对形式创新,同时也欢迎更多有思想、有经历、有热情的“素人”加入到汽车报道的大军中来。然而,汽车行业毕竟有一定的门槛,车评人也并不是那么好当的,还是应该先搞明白再开口。像我这种从业20年的汽车媒体人现在越来越不敢随便开口,因为新东西太多,需要自己先弄清楚再去和别人讲。这恐怕应该是一个专业媒体人的基本素养,到现在反倒被所谓的“押热词”、“造话题”给完全带偏了。更有甚者,像冰淇淋视频的拍摄者,更是调动民族情绪来引爆自己的视频,自己把流量赚得盆满钵满之后,留下了一脸懵逼的宝马和一个越来越让人噤若寒蝉的舆论场。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

从另一个层面看,企业不加甄别地猛砸大V和流量,也和今天这个局面脱不开干系。更有甚者,某些企业的高管直接下场,在公共场合暴论迭出。或许企业管理者看到了自己希望看到的播放量、点赞量、转发量和评论量,但最终能给企业和产品带来怎样的中长期价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名度有了,美誉度呢?

针对这个问题,前阵子有句话叫“黑红也是红”。这句话可真是把无底线演绎到了极致。如果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无论个人还是企业,离被反噬的那天就不远了。

好了,今天就先说到这里吧,我赶紧练习拍短视频去了,要不然别人该说我“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了……

张效铭

咪车 总经理 首席内容官

喜忧参半的上海车展

彻底解封后的第一个国际车展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由于每年市场巨大的销量,让中国市场成为各国车企最重要的必争之地。车展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我们请的外媒都感叹德国日本的车展地位下降,首发车型远没上海车展高。但是作为一名中国的专业媒体人,跑了20年车展的老兵我依然认为我们的车展有明显的不足。

首先,说说不足的地方,上海车展的基础实施不完善就不多说了,馆与馆之间缺少联通和合理路线,休息区座位少,这些硬件还可以调整。但是管理方面多年提升并不明显,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老人和孩子出现在媒体日,所以即便车展地位提升了,依然没有好的观展环境。门票的审核上更是如此,大量非汽车的媒体和抖音网红掺杂其中,穿着暴露的服装,这其中不乏媒体和汽车企业组织的,不光我们中国媒体大跌眼镜,更让外国媒体感到匪夷所思。这些人并不是真心报道车来了,只是来蹭车展的热度,真正看车的媒体是不会只去流量高的展台。更有甚者,冰淇淋事件后还有闲人去现场发冰淇淋。

虽然希望以后能有更严格的审核和好的环境,不过我想即便审核严格少了些其他领域穿着齐逼齐屁短裙的流量网红环境也好不到哪去。18日一个人逛车展时候,看到几个平时关注过的抖音网红,还是那种娓娓道来感觉很懂技术的,介绍一款燃油车发动机时候,短短几分钟居然看了不下5次手机,两句话NG了好几次,可见功底的水准,没了脚本,没了提词器就不会说话了,恐怕自己也觉得现场举着提词器觉得丢人。还有些所谓的女车评人,一到直播环境就秒变主持人,应答机和复读机,观点和技术全靠边上合作的男媒体老师输出。这样的人除了有一点点流量,有什么资格称自己是专业媒体?这就不说那些平常各种拍段子、到车展蹭热度只会介绍些品牌的网红了。

那好的地方就是,这二十年是眼见中国车市的发展,可能今年上海车展是外媒最多的一次车展。当然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评价,央视的报道很多外媒和外国经销商都对中国车的发展感到惊讶,也都十分认可中国的品牌的产品。当然感触最深的还是两天媒体日分别陪德国和日本的合作媒体去看车的经历,德国的知名车评人Thomas Geiger是我多年的合作伙伴,疫情前每年我都会请他来中国看车展,三年没来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发展太快了,很多中国车做的非常好,特别是纯电车型方面,他表示看过中国的纯电车型,再看大众的纯电车型就感觉很普通很没趣,就像是给大叔开的帕萨特一样。除了对个别品牌在设计上仍有明显的抄袭和借鉴元素感到遗憾,他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非常高,特别是比亚迪的技术。日本媒体更是看过多款中国车之后表示如果日本车再不做出改变,特别是智能化方面,日本车在中国市场将会非常危险。两国的专业媒体人的评价让我颇感自豪,这也是多年前不曾有过的评价。

总之希望我们的中国品牌越做越好,将来中国车能更多的出口,更能在汽车发达国家也能占有一席之地。希望我们的车展除了在影响力成为世界顶级,在软硬件环境上也能继续提升。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