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别了自动驾驶,又来智能座舱?

2023年06月07日 18:00:01
分享到:
来源:汽车头条

伴随着汽车电动化销量取得巨大胜利,智能化逐渐被提到台前。仿佛一夜之间,这个充满未来科幻的产物进入到人类寻常生活中。

身处新能源智能化的下半场,智能座舱带来的全新体验无疑成为厂家新的卖点。从电子座舱发展到智能助理,再到人机共驾和第三生活空间,透过观感和体感的再进阶另消费者如临其境。

那么,智能化时代,汽车智能座舱究竟应该什么样?

或许飞凡汽车已经给出了些许答案。就在昨天(6月6日),飞凡汽车在北京举办了首届科技日“COZY DAY”。本次活动,飞凡基于“舒适出行”为源点,官宣了飞凡巴赫座舱明日篇的全新进化。

旗下飞凡F7所打造的聚焦智能座舱三大亮点:全球首创Flex Air主动式人体工程学座椅,国内唯一晕车舒缓系统,全球首创的歌声方向环绕技术等黑科技,无疑成为本场活动的焦点。

不止智能,还更舒适

早在3月份,飞凡汽车就推出了巴赫座舱,无论是座舱的舒适性、滤振性还是隔音性等方面都有不俗表现。没曾想,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巴赫座舱便迎来了升级。

按照飞凡汽车的说法,此番升级意在“回归用户本质需求,用科技赋能舒适体感”。由此,飞凡巴赫座舱再次在巴赫座椅、晕车舒缓系统及3D矢量音效技术进行再进化。

Flex Air主动式人体工程学座椅包含了三大技术分别为:弯道身体平衡技术、主动贴合技术和硬度主动调节技术。

首先,弯道身体平衡技术可根据横向加速度、导航信息提前预判车辆是否进行转弯,而车辆的侧向气袋则会根据转弯幅度对用户身体及时提供侧向支撑;其次,主动贴合技术一方面可以在上下车的时候释放侧翼使用户进出更加舒适,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动态的身体不贴合变化进行实时补偿,通过电容传感器做到最精准的贴合;最后,座椅硬度主动调节技术则通过矩阵气柱模块化控制,实时调节座椅综合软硬座感,可根据用户的驾驶模式和驾驶习惯,智能匹配软硬程度及贴合度。

不同于以往市面上对座椅形面、材料、工艺等角度打造的舒适,飞凡汽车的Flex Air主动式人体工程学座椅,则由静态到动态、由被动化主动进行体感探索。

同时,打造的智能化全域超级座椅,融通了智舱、智驾、动力等域控,最多可大通车内200+个信号连接。通过气柱单元控制技术,智能调节靠背发泡内Thermoplastic科技弹性材质的Micro气柱。另外,巴赫座舱还配备了高通的8155芯片,其算力可让座椅在毫秒内做出响应。

而在晕车舒缓系统方面,巴赫座舱系统不仅针对X向、Y向和Z向进行了优化升级,还提供了情绪舒缓模式,可通过调动空调、座椅、屏幕等座舱功能,最大程度帮助用户舒缓不适感,最终做到较同级减少50%的晕车可能。

除了文中提到的Flex Air主动式人体工程学座椅和晕车舒缓系统,还有巴赫3D矢量音效系统。该系统推出了歌声方向环绕技术,采用了双DSP芯片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并运用了Dirac专利融合算法,可打通112个音频信号通道。

毫无疑问,巴赫座舱已然成为飞凡汽车打响市场钟声的活招牌。

大屏之外,智能座舱迎来新浪潮

如果说,过去的汽车行业商业模式停留在“卖新车”,现在已经转变为售卖“持续性的升级服务”。回归到汽车本身则开始转向对座舱比拼,不仅仅是汽车厂商在内卷,以百度、华为、腾讯、阿里为主的科技公司也再疯狂入驻。

当前,智能座舱正在从1.0时代向3.0时代进化,各大车厂开始从注重屏幕的变化、交互方式到全员交互体验升级转变。

前有理想L9的五屏联动,小鹏G9主打的车联网,飞凡打造的座椅平衡舒缓。后又有百度和吉利打造的集度,华为与北汽的极狐阿尔法,京东与天际汽车联合的天际ME5。无一例外的成为当下智能座舱竞争激烈最真实的写照。

按照毕马威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L2/L3级别智能汽车的销售额占比将超过70%。汽车电动化只是序章,而智能化才能带来真正的革变。

当然,座舱内被大屏充斥“五屏联动”、“多屏互动”,这并非只是简单的炫技,其背后的逻辑基于智能座舱的产品设计,是对车内驾乘者、出行目的和用车阶段所挖掘的用户需求。

如同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一样,安全需求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汽车对于人类消费的渴望。这一简单逻辑可以概述为:基本需求(安全出行),进阶需求(高效出行),情感需求(愉悦出行)。

虽然传统整车厂一直在打造用户对于品牌和身份认同的方向发力。但智能化的汽车座舱能够在更高一级的尊重需求上满足用户。

其次,当互联网公司的业务增量陷入泡沫的僵局,这些科技巨头们急需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在此大环境下,能够比大规模裁员“节流”更为长久有效的方法,就是拓展新的产品落地,而智能座舱则提供了新的契机。

处在汽车智能化的新阶段,汽车产业万亿市场空间是转入产业互联网的绝佳实践场景。除了前文提到的那些企业,再比如360投资哪吒汽车,小米打造专属自己的造车业务,阿里联合上汽开发智己汽车……相较于造车新势力甚至是传统车企,互联网巨头往往在汽车业务上具备更为雄厚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储备。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自动驾驶技术门槛之高以及其政策商业化运作问题仍需时间解决,绝大多数企业尚无法以其为核心卖点,相比而言智能座舱却能够打出产品差异化。

从2009年,谷歌旗下Waymo拉开自动驾驶序幕,到去年大众关停Argo AI也不过十三年。而就在不久前阿里也对旗下自动驾驶实验室“达摩院”进行了重组。从多年的发展经验来看,自动驾驶技术依旧无法完成L2-L3的跨越,技术的鸿沟在逐渐拖垮这些巨头们。

直接结果就是,裁员、倒闭、市值暴跌已经成为当下自动驾驶业务面临的现实议题。何不如转个弯换个赛道,智能座舱领域也许有着别样的风景。

正所谓,居安思危,智能座舱市场百花齐放的背后也可能暗潮汹涌,但也同样在督促这些企业们登高才能望远。长远来看,智能座舱的未来发展方向更多的还是依靠用户需求与科技进步的双向奔赴。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