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 吃下世界汽车巨头的中国“狂人”
2010年04月07日 07:37青年参考 】 【打印共有评论0

3月28日,福特汽车在瑞典签署协议,将旗下品牌沃尔沃以18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这是中国企业对海外汽车制造商规模最大的收购交易之一。有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标志着全球汽车业的重心正从美国和西欧转向中国。

如果说西方在金融危机中对自己丧失了一些信心,那么显然,那种敢想敢干的豪迈精神正在中国凸显。李书福正是这种迅速成长的超级自信的代表,他所领导的汽车制造集团吉利,已成为沃尔沃的新主人。

3月28日,吉利在瑞典哥德堡沃尔沃的故乡,签署了中国最受瞩目的海外品牌收购协议之一。吉利是中国最大的民营汽车制造商,它将支付18亿美元,收购福特汽车旗下以生产安全、坚固的汽车而闻名的品牌沃尔沃。

通过该交易,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将接手一个营收约高出吉利4倍的汽车制造商。李书福把总部位于哥德堡的沃尔沃比喻为动物园里的一只“老虎”,称这只老虎将被放出笼外,追逐新的机遇。吉利表示,此交易将使沃尔沃的汽车销售量在5年内接近翻倍,达到近60万辆。

“为什么不”

47岁的李书福是中国特色汽车制造新时代的代表人物。“当世界其他地方在问‘为什么’的时候,他却说‘为什么不’。”美国克莱斯勒集团前中国区总裁、汽车业咨询公司Synergistics总裁比尔·拉索表示,“他就是西方100年前的故事在当今中国的翻版。”拉索提到了卡内基与洛克菲勒家族,而不是亨利·福特。李书福的同事说,对于自己帮助解救了福特创办的公司这一讽刺性的宿命,李书福颇为得意。

人们很难想象福特会写诗(即便他有博学的名声),而写诗正是李书福最爱的消遣之一。李书福公司总部宽敞的接待室里铺着一块地毯,上面编织了一首他写的诗。他的个人网站上有21首诗,其中一首的标题是:“谁比吉利更清楚?”

李书福喜欢强调自己的农民出身,但如果你低估这位穿着廉价蓝色西装、灰色袜子、略带破损皮鞋的男人,那就犯了大错。商业伙伴们用“狡猾”、“诡计多端”以及“聪明”等字眼来形容李书福,并承认,他们在任何谈判中都斗不过李书福。

通过买技术发展公司

李书福显得友好、亲切与感性。伦敦黑色出租车生产商——英国锰铜控股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罗素说:“李书福是个性情中人——很有魅力,很会搞关系。”吉利最近宣布,计划将其对锰铜公司的持股从20%提高至多数股权水平。

同事们说,李书福会大胆梦想,而把对执行的担忧留到以后。但他们坦言,他的梦想往往成为现实。12年前,李书福制造了他的第一辆汽车。截至去年,吉利的产量已达32.91万辆。他计划今年生产42.1万辆,到2015年达到200万辆。

李书福于1963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附近的一个村庄,这里是中国许多最富有企业家的家乡。19岁时,出身于小商人家庭的李书福,用100元人民币的毕业奖励,购买了一台旧相机和一辆自行车,开始在一些景点给游客拍照,让自己的创业资金在6个月内翻了10倍。

他用这笔钱开了一家照相馆,并发现了一个非常赚钱的副业:出售从冲洗相片的药水中提取的银。后来,他开始转做电冰箱及冰箱零部件生意。生意失败后,他转而生产摩托车,然后是汽车。

与中国其他正在崛起的汽车制造商一样,李书福主要通过买入技术来发展自己的公司。在2008年10月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李书福展示了他的公司正在开发的42款车型的幻灯片。即使是对丰田或福特来说,这个阵容看上去也甚为庞大。其中一款被戏称为“小劳斯莱斯”,导致劳斯莱斯抱怨吉利只是抄袭外国车型。

用老品牌增强信誉

李书福还曾涉足海南岛的房地产市场,发起一支以吉利命名的足球队。这支队伍在赛场上屡战屡败,这使得他坦言,他“只擅长做实业投资”。

李书福首次将目光投向沃尔沃是在2007年。福特计划出售这一品牌,接洽了李书福,询问其是否有意收购。李书福自信,到2012年,他就可以制造出与西方品质不相上下的汽车,但他意识到,他需要购买一个老品牌,来帮助增强自主品牌的信誉,进而让它们能卖个好价钱。

李书福将与福特的大部分谈判都授权给了顾问公司处理,但当谈判遇到障碍时,他就会与福特首席财务官刘易斯·布斯碰面,他们碰面的次数不少于6次。李书福如今对谈判气氛的形容是“艰难但非常友好”。

“我爱沃尔沃”

去年,李书福参观了沃尔沃在瑞典的工厂。今年1月,沃尔沃的一个工会代表团参观了吉利公司。李书福宣称,到2015年,将使沃尔沃的销量接近翻倍,达60万辆,并向焦虑不安的代表团成员承诺,将会维持沃尔沃在欧洲的制造基地。去年,在比利时出席另一个与沃尔沃工会代表的会议时,李书福被要求用3个词总结一下他为何对这家汽车制造商感兴趣。李书福直截了当地说:“我爱它。”

李书福的同事说,他更灵活且更具创新性的领导风格,能为沃尔沃注入新的生命力。

但如果失败呢?李书福告诉来访者,大不了回家种地。

这就是作为诗人的好处。2006年,李书福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一句话:“人生没有标准的答案。”对一个标准答案似乎不再奏效的行业来说,这也许恰恰是正确的态度。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帕提•沃德米尔 约翰•里德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