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德国大众公司签订了奥迪轿车产品技术转让协议。20年来,奥迪始终与中国社会建设的掌舵者和佼佼者如影随形,战略定位和品牌宣传方向也在悄悄发生转变。奥迪几乎成了中国政府公用车的代名词,因此这让奥迪曾披上神秘、富贵、呆板的面纱。“官车”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奥迪在国内初期销量,从其技术、价位,奥迪中国的形象培育和定位都是其品牌在中国普及最好的切入口,这些着实为奥迪做了很好的品牌宣传,并形成了潜在的口碑传播。

而今,随着奥迪频频曝光,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不断攀升。“官车”形象早已不是奥迪销售的障碍,截至目前,在奥迪品牌的销量构成中,公务用车只占全部比例的20%,更多社会经济、文化精英人士则成为A6的忠实拥趸。

奥迪中国:20年领先非偶然

与在德国的百年积淀相比,奥迪中国历史并不长,从1988年奥迪与一汽启动国产化项目以来,不过20年时间。但作为第一个实现本地化生产的国际高档汽车制造商,奥迪摆脱了传统观念束缚,在中方合作伙伴一汽集团帮助下,结合中国消费者特殊需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截至目前,奥迪仅A6L在国内保有量就达到50万辆,年销量也超过10万辆,中国已成为奥迪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 【详细】

成功源于市场理解

尽管市场份额不变,还是42%,但无论A4还是A6同比都出现不同幅度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二者在各自所在细分市场的市场份额也同比增加。但让一汽奥迪更感到振奋的是, A4L的市场表现完全证实了一汽奥迪此前的市场定位和判断,A4L热销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区隔。【详细】

中国产能瓶颈将突破

尽管A4L的热销已经完全证明了奥迪定位的成功,但产能不足导致产品严重供不应求,否则销售数字肯定会更漂亮。据了解,投资10亿元人民币建设的奥迪全数字化总装车间将在今年9月正式投产,年产能可以达到10万辆。而德国奥迪也正在重新思考在中国的生产定位。【详细】

奥迪战火从中国再燃

除了本土化生产的先行之外,最令奔驰和宝马担忧的是,奥迪在全球零部件采购方面向中国市场的大力倾斜。奥迪的意图十分明显——首先缓解产能压力;然后把更多的车型拿来中国生产。而奥迪全球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将降低奥迪在全球追赶宝马和奔驰的难度。 【详细】

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大众签订奥迪轿车技术转让协议。

1999年9月,第一辆国产奥迪A6下线

2001年5月,奥迪轿车旗舰产品A8正式投放中国市场。

 
 奥迪经典历史时刻
 

林敢为和德方代表在可行性报告上签字

奥迪V6轿车

第一台奥迪轿车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