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苏卫:枫树畈的历史印象与记忆
汽车
汽车 > 汽车资讯 > 正文

李苏卫:枫树畈的历史印象与记忆

枫树畈的历史印象与记忆

李苏卫

枫树畈在解放前名称方家塅,由团山庙而入,沉山里、晏家山、狮子岭山脉环抱,与湖南岳阳市毛田镇、相思乡毗邻交界。解放前没有公路,只有三条主茶马古道纵横穿境而过;一条由磨桥经石南虎岩村入境,一条由庄前、北港入境,一条由北港经㘭上邓家屋场入境,去湖南四条主道:一是经雁门关入毛田镇,二是经太坪桥入相思乡白肉(老地名),三是经各家山入毛田镇占屋(义原村),四是经桂家大屋入临湘市詹桥镇、经石人冲入毛田镇八斗畈。

枫树畈目前含枫树村,沉山村、方塅村、雁门村。解放前大部分地域宗教为柘林图,(如北港镇地域为白马图)解放后至一九五五年人民政府成立枫树乡,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改为大枫树乡,一九五八年至七十年代中期设立丰衣人民公社。在现有的行政村外,还有如今横冲村的许畈、李家堂屋场;龙门村的坳上邓家、八甲屋场;石南镇的虎岩村、花亭村。当年人民公社期间都是设以较小的大队为行政区管辖,例如今的枫树村是由当年枫树大队(书记胡玉梅、女),南港大队(书记邓祖发),许畈大队组合,后又合并枫树村;几撤几并过。人民公社所在地设南港大队下枫树畈屋场。

下枫树畈屋场解放前后至今,一直是枫树畈茶马古道和行政、商贸中心;南港河从中横流而过,解放前,有多户人家开设有药铺、酒铺、饭铺、零杂铺。解放后人民政府设有:供销合作社、卫生院、食品所、农村信用社、矿石收购站、粮站、兽医站、小学、初中学校等;商贸繁荣,市场兴旺。被一九七九年龙卷风刮倒的大枫树旁边建有一大型榨油场,用牛拉车轮碾籽,上面坐人压着,时逢自己生产队打油,偷学坐在上面玩。

曾记得在六十年代初,一次破除封建迷信活动,原粮站前操场摆满了堆放如山的木䔒萨,都是从各个寺庙抬来的,然后召开群众大会,一把火化为恢尽。只因共产党是唯物主义者,不信斜。

丰衣人民公社辖区在五十年代,当年虽然修通了庄湘公路,在七十年代前没有汽车,以原始徏步出行,象供销社货源顾请了两条扁担做挑夫,常年要从北港发货人工挑回;七十年代前没有用电照明,都是以煤油灯火照明,大多数家庭以松树、自产桐油、菜油补充照明;七十年代前大多数家庭吃的大米,都是用原始的推磨、碓舀整出来的糙米食用;在六十年代中期南港大队、枫树大队购买了一台8匹柴油发动轮米机,开始机器代替人工碾米。七十年代农村开始购买拖拉机耕田、从事商业拉货。

当年自行车只有邮政员才能拥有,受青年人都非常羡慕,农村人都把自行车叫做宪车,宪兵用的车;玩皮的儿童见到邮递员骑自行车来了,老远唱歌谣骂道:“懒死崽,坐宪车,勤快爷爷压肩巴。”有时被邮递员追得满屋躲藏。

在五十年代初、中期,由于交通不发达、交国家公、余粮要靠肩挑到湖南临湘市、湖北赵李桥镇去;可想老百性的爱国情怀与艰辛。棉花、干鱼类产品要靠挑夫去监利县朱河镇和洪湖县换回。

过去服兵役,老百姓叫抓壮丁,三丁抽一子,五丁抽成双;没有人敢违抗的。

老百姓最苦难的莫过于一九三八年下半年起,日冦侵犯枫树的情景,一些老人回忆起来,历历在目、胆战心惊;当年只要听说日本鬼子来了,晚上不管天有多黑、风雨多大,举家逃命第一;大人挑担、小孩牵牛、背铜壶和日用品小件跟着大人上路,躲进深山老林;有时还要遭到地方反动游击队的抢夺,民众苦不堪言。

七十年代中期前,农村柴火比较紧张,一到下半年,附近山上几乎被砍光,遍山光秃秃的;农村家家户户要到药姑大山、相思山去检柴火挑回家烧,一到傍晚,挑柴的路上群群结队、车水马龙,挑柴的挥汗往家赶;母亲、妻子、丈夫、兄弟姐妹为减轻亲人挑柴辛苦,前往亲人挑柴路上接担的拥挤一条路上,有时上百人的长龙队伍,行走在田野之间,几乎每人每天砍担柴需要十七八个小时以上,路程最远的要跑近三十公里崎岖山道,辛苦可想而知。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国家交通条件的改变,煤炭的大量调入,广大农村开始实行烧煤取代传统柴火,后来骤歩发展今天烧电、液化气取代了煤。

丰衣人民公社当年在付依元书记的领导下,在全县创造了三个奇迹:一是为巩固集体经济,顶住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压力,坚持成立人民公社副业队,在湖北长石矿常年承包劳务工程,增加经济实力;二是七十年代后率先实施农村照明用电、户户通广播的公社;三是第一位购买东风牌汽车的公社;付依元书记在丰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了难忘记忆的口碑。

当年南港大队在邓祖发书记的领导下,在农业生产上取得较大成绩,引种的农埂五八水稻品种取得成功并获大丰收;在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前期交界几年,农埂五八水稻成熟期,田间挂满了一串串金黄色的稻谷,谷粒饱满、有的裂开谷壳,亩产达到近千斤;当时轰动了全省仍至全国;引来参观、考察、学习的人员一批接一批的前来,在校初中生、小学生轮流值班上路,只要参观团体临近,学校组织学生放下课本,老师带领站在道路两旁、高呼口号,挥手向佳宾致敬,欢迎到来。后来老百性也总结出了农埂五八的弊端,作了顺口溜:农埂五八,谷粒牢固、要想脱粒、眼睛搭瞎。当时还没有发明人工脱粒机,都是釆用原始的方笼、围个竹镰子,用双手反复敲搭的脱粒方式。农埂五八是当年水稻品种科研成果的结晶,开创了高产水稻的先河。

北港镇丰衣完小是一所具有建校距今70多年历史的老牌学校,解放前夕至解放后多年,原名为枫树小学,因该地原生长有多棵古老的枫树而得名。解放前一直没有固定学校校址,多为私塾,学堂设在大枫树畈屋场内的空闲堂屋教学;李向荣、邓达成师傅等;都称老师为师傅。解放后,一九五O年枫树乡人民政府在大屋邓家祠堂开办了一个班的小学有几年时间,教师只有一名叫金林,从此改称师傅为老师至今。到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人民政府成立大枫村乡之后,在枫树畈许家咀建起了平瓦土砖学校;一九五八年大枫树乡改为丰衣人民公社,在大屋邓家我外公堂屋保持了一个小学班,由我母亲任教两年,后撤回合并丰衣小学。由文革时期丰衣小学、丰衣初中合并在一起;主管单位属“通城县北港区丰衣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文教管理委员会”。该校址自一九七五年后,先后曾经有四次易迁易建、现在的小学是第四次易迁才固定至今的。

丰衣小学一直以教书育人为表率,从该校走出的亿万、千万富翁多位,走上正县级、副县级领导岗位的多位,从事正副局级干部较多,从事国家级、省市县级科技人员多位,从事文化知识人员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已故我父亲李胜龙解放前就读于枫树小学私塾,于一九五五年毕业于鄂南学校,考入湖北大学计划经济系,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家乡考出去的第一位大学生。枫树畈学子遍布国内外;这一批批学梓都是在枫树下成长起来的青春,故乡情、母校爱难以忘怀。

如今丰衣完小的前身是原丰衣小学和初中,目前,辖区内有雁门、枫树、方塅、沉山、横冲、龙门六村学生。现有在校学生241人,开设有一至六年级共六个班级,幼儿园大小班各一个。仅有一栋教学楼。

曾记得小学发模报名时的一段童味:有个堂姐,大我几岁,当时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叫王心慧(女)老师,在问及堂姐时的一段对话:王老师问: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小姑娘对答如流;当问及“你爸在干吗?”答:爸爸今天在搭田塍;(应为务农)又问你家是什么阶级时?答:我家是石头结的阶级(应为贫农)。王老师向着腼腆的姑娘尴尬的笑了,笑得那么的自然,王老师也有一种责任应由而生,农村孩子多么渴望文化知识的哺育。后来,文化大革命期间王老师家是地主成份,受到了打击和冤出。同样受到打击的有德高望重的黎必保老师,记得学校第一次使用电灯照明,学校唯独不帮他一个人接电照明,因他家成份是地主。

七十年代中期前,形成的集体计划经济时代,每到金秋十月,秋收完后,男女老少都得参加三治工地,修水库、挖渠道、改造大寨田、还派外出长江葛洲坝水利工程、铁路工程建设等。记得参加修雁门水库时,一次中歺是在大雪纷飞中渡过的,别有一番风味。

尤其是农村生活小调,深深烙印在心中。小时候除参加集体劳动,帮家庭一天挣几各工分外,还要兼负打猪草、挖草皮用于猪圏捉肥料挣工分;又要打柴火,解决家烧柴问题,至于学校布置的作业无法深度完成,有时在煤油灯下挑灯应付作业。有时放了学三五群群推铁圈,跳房、做火药枪玩。到初中毕业,在一颗红心、两种打算的号召下回到农村

后,除参加集体劳动外;每到中午、晚上跟上辈大人们的聚一起,听讲历史、风土人情的故事。在劳动间隙学唱民俗歌谣;缓解劳动中的疲劳,开展精神误乐活动。在农村锤炼两年,人生得到很大的启发。

后记:枫树畈的记忆仅是本人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故事和社会记忆收录不全;另有部分故事因本人已有另外文章记载,没有涉及言悉;希望各位见谅。

李苏卫,湖北通城县人。湖北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咸宁诗词学会会员、通城隽水诗词学会会员、通城银邑诗词楹联学会会员、通城隽邑之声网络传媒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记者、主编。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