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行业
凤凰网汽车>行业>访谈>正文

赵福全对话朱华荣(上):长安何以“稳住”

2020年10月22日 10:04:01
分享到:
来源: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访谈 2020年,长安稳住了,逆势上扬,“第三次创业”厚积薄发。表现出来是产品的成功,背后是毅然决然的战略转型和投入。

第15季《赵福全研究院》邀请到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与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的赵福全教授深度对话,解读长安“第三次创业”的坚守、抉择、秘密与文化。

以下为观点摘要:

·本轮产业变革是技术发展与产业需求双向促进的。

·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是好玩好看的大玩具。

·中国汽车市场的机会依旧巨大,消费者的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长安产品取得成功的力量源自于坚定不移的战略转型。

·无论企业处于什么状态,研发费用不得低于年销售收入的5%。

·“以科技创新驱动公司发展”在长安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

·“一朝天子一朝臣”,每朝“君臣”都有不同的打法,这样的企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合资品牌的竞争力倒未必下降了,只是我们的进步速度可能更快一些。

·通过造车、卖车来盈利会越来越难,后端个性化服务方面将有越来越多的商业机会。

对话正文

赵福全:凤凰网的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凤凰汽车“赵福全研究院”高端对话栏目,我是本栏目主持人、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的赵福全。今天非常荣幸请到了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来参加我们栏目的第62场对话。欢迎朱董事长!

朱华荣:各位网友好,我是长安汽车的朱华荣。

技术发展与产业需求双向促进汽车产业全面重构

赵福全:华荣董事长是我们栏目的老朋友,之前就曾经参加过一次专场对话,这次是你第二次来我们的栏目交流了。应该说,你是技术人才成长为企业领军人的典范,这一路走来,你从工程师到研究院院长,从副总裁到总裁,负责过技术,分管过销售,继而主抓全面工作,最近又升任长安汽车的董事长。我想,这充分表明你多年来不懈努力取得的业绩和展现出来的领导力得到了长安集团的高度认可。我作为同样技术出身的行业老兵,也作为你的老朋友,为你的成绩深感骄傲。同时也期待你能在新的岗位上做得更好,这不仅是对长安汽车的贡献,更是对整个行业的贡献。

记得我们上次对话是在2016年,那一年栏目邀请了9位车企的董事长、总经理与我一起探讨如何“践行汽车强国策”。转眼间四年过去了,汽车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期间,长安汽车也经历过一段低谷,而你作为总裁面对经营压力始终没有动摇,一直坚持推进企业的转型发展,现在终于柳暗花明,迎来了逆势增长的喜人硕果。恰在此时,你又荣升为长安汽车的董事长,这个任命既表达了长安人对你的信任,也传递了大家对你的期望。汽车是一个长周期的大产业,在我看来,长安汽车今天的成功其实源于三年之前的正确战略和有效执行;同样,朱总今天播撒下的种子,将决定三年之后长安汽车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下面我们讨论的第一个话题是:过去四年,汽车产业发生的哪些变化让你感触最深?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朱华荣:谢谢赵教授的肯定和鼓励。过去四年整个行业既有潜移默化的变化,也有波澜壮阔的变化,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汽车产业的全面重构,也带来了整个社会的深刻变革。聚焦于汽车产业,我总结了以下四点重大改变:

一是汽车消费不断升级。以前单纯作为出行工具的汽车产品正迅速被淘汰,品牌高端化、产品高端化和产品个性化,均已成为非常明显的发展趋势。

二是汽车产品快速升级。突出表现在消费者对新技术应用的需求越来越高。三四年前大家可能想不到智能化技术会发展得这么快,例如今天长安的IACC(Integrated AdaptedCruise Control集成式自适应巡航)、APA5.0(Auto Parking Assist自动泊车辅助)等技术都已经量产投放市场了,并且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而这些技术在几年前还被认为是很难量产的。

三是汽车产业由硬件主导向软件主导快速转型。汽车产品早已不再是传统的机械产品,而是承载多种新技术的高科技产品;汽车产业也不是有些人曾经认为的夕阳产业,而是古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是汽车产业向后端服务市场拓展。这一点可能不少人还没有关注到,不过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些就是近几年汽车产业发生的重大变化。

赵福全:自2016年第一次参加本栏目到现在的四年时间里,你觉得产业既有潜移默化的渐进式变化,也有波澜壮阔的激进式变革。特别是汽车产品不再是简单的出行代步工具,而是变得越来越智能化,有点像是“大手机”,用户越来越要求汽车必须好玩、必须炫酷。那么,为什么这四年来汽车产业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是因为技术突飞猛进引发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革命,还是因为产业产生了新理念、新打法,由此出现了新的领跑者?请你和我们分享一下本轮产业巨变的原因。

朱华荣:是的,汽车已经成为大型的移动互联终端,这个转变是非常明显的。我想,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到了产生质变的时候。正是互联网、信息通信以及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驱动整个汽车产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此同时,汽车产业又迎来了消费需求升级,从而对技术应用形成了促进作用。因此,本轮产业变革是技术发展与产业需求双向促进的,一方面是技术发展推动,另一方面是产业需求拉动,最终引发了汽车产业的全面重构。

赵福全:一方面,技术积累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开始产业化并走向市场,服务于广大消费者。另一方面,消费者接纳和拥抱新技术的意愿也日益强烈,这既和消费理念改变及消费能力提升有关,也和消费者的成长环境有关,尤其是年轻一代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对智能网联技术有着天然的情结。由此,这种对高科技智能产品的追求就从消费电子产品向其他更多领域延展,并引领了相关产品的发展。这其中汽车无疑是大家期待度最高的高科技智能产品,当然汽车同时也是难度最高的高科技智能产品之一。其实过去大家对汽车产品也一直有类似的期待,只是由于技术还没有达到车规级应用的要求,在成熟度和成本方面都有不足而未能如愿罢了。而现在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应用阶段,开始具备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可能了。

朱华荣:这也和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很大的关系,经济的持续增长驱动了消费的不断升级。以前汽车消费者需要的只是一个代步工具,而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是一个好玩、好看的大玩具,所以车企必须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一些新技术在汽车产品上的应用成本也没有先前预想得那么高,并且随着技术的快速普及与迭代优化,其成本还在进一步降低,这就使这些新技术越来越能够被广大的消费者所接受。

本轮汽车产品创新重在软件技术与智能技术

赵福全:朱总,今年我们栏目的主题是“汽车产品创新”,我认为现在讨论这个话题可谓正到其时,就像你刚刚谈到的,汽车产品正在快速升级,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了。近期长安有一款新车UNI-T,上市即成爆款,销量非常好。作为UNI-T背后的总指导,你带领团队推出了这样一款彰显长安实力的标杆产品,令人振奋。在此我很想听听,你对这款热卖产品与长安以往产品的不同是如何解读的。我也看了你对这款产品的评价,你特别强调这不是一款常规的汽车产品。那么,这款新车在底盘、车身,制动、转向等常规技术之外,又搭载了哪些和原来不同的技术呢?在你看来,今天的汽车产品创新和五年前相比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

朱华荣:本轮产品和以前的产品相比确实变化很大,以前产品的核心技术不外乎是底盘、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等,而对本轮产品来说这些只是基础。当然,基础也很重要,长安在这些传统核心技术上有着非常雄厚的积累,可以为新一轮产品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实际上,这也是我们传统汽车企业向上发展的坚实基石。

那么,本轮汽车产品创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里呢?第一是由“硬”向“软”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软件技术在汽车产品上的应用越来越多,这是最大的变化之一。正是这个变化满足了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例如之前人对车的操作都是通过手和脚来完成的,而现在通过软件的支持,人们可以通过语言甚至眼神来与车实现交互。刚才你提到的长安UNI-T,其核心亮点就是通过大量应用软件技术满足了用户对汽车产品的新需求。

第二是智能化技术得到大量应用。还以UNI-T为例,除了语音交互、辅助驾驶等功能外,这款产品还搭载APA5.0,可以实现用户离车后的自动泊车。很多用户买了这款产品后都会把这个功能炫耀一番,特别是大家没有想到,这么炫酷的功能,竟然可以搭载到售价十几万元的车型上。

还有其他很多智能化技术值得一提:比如中控屏自动开启功能,只要用户转过头看屏幕一眼,中控屏就自动启动了;又如疲劳提醒功能,当驾驶员感到困倦的时候,系统就会迅速给予提醒,这对用户来说也很有价值,可以让他们更有安全感。这些智能化技术都是让用户觉得好玩、炫酷的功能,而不是像以前的自动制动、方向盘助力等,主要追求的是舒适感,这也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完全不同的汽车产品创新方向。

我觉得,当前汽车产品创新最大的改变就是软件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由此带来了产品体验的巨大变化。而从产品背后的支撑来说,这又涉及到汽车人才需求和结构的变化。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在UNI-T的外观造型上也花了很大的心思。该产品完全是一款概念车的感觉,让用户觉得很新鲜。在UNI-T正式推出后,很多业内同仁,包括国外的一些朋友都来问我,这是概念车吧?我回复他们,这是实实在在的量产车。如同一款概念车式的造型却实现了量产,这让我们的用户觉得很惊喜。

赵福全:长安UNI-T让消费者觉得炫酷,我理解这和以前消费者购买豪华品牌如奔驰宝马等产品感受到的炫酷是不同的。如果说以前的炫酷是购车者身份、地位的彰显,那么现在的炫酷则是让用户觉得产品本身好玩、新奇,具备以前汽车没有的各种新功能。

不过说到这里我想了解一下,UNI-T面向的目标消费者是哪个群体?如果产品的亮点是好玩和炫酷,那么年纪较大的消费者也会喜欢这样的亮点吗?如何才能让产品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还是说UNI-T面向的就是年轻一代尤其是Z世代的人群?

朱华荣:这个问题非常好。我觉得,汽车消费升级具有普遍性,正如马斯洛曲线所揭示的,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升是有共性规律可循的。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消费者对汽车产品普遍不再满足于从A点移动到B点的基本需求,而是更加追求个人的心理喜好和社交圈层的认可。而新一代长安产品恰恰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这些新需求,购买UNI-T的消费者都给出了很好的反馈,不少人还会发微博或抖音来分享这种好玩、炫酷的感觉。

具体来说,基于购车用户数据研究,我们发现长安的消费群体发生了以下三大变化:

第一,年轻化趋势明显。与此前PLUS系列产品相比,UNI-T的用户群体更加年轻。

第二,存在跨年龄段的特点。购买UNI-T的也有不少年纪偏大的消费者,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门分析,发现这些人属于年长群体中更喜欢新潮的那部分人。也就是说,好玩和炫酷的产品并不只是90后、00后的最爱,也完全可以争取到其他年龄段的部分消费者。当然,总体来说还是90后、00后消费者所占的比例更大。

第三,用户群体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目前不再简单地把长安汽车的产品和其他自主品牌的产品进行对比,更多的是和合资品牌包括一些国际一流品牌的产品进行对比了。很多原计划购买合资品牌产品的消费者现在都选择了UNI-T,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老实说,这是我之前也没有想到的。

在质量过硬的基础上打造全新的产品体验

赵福全:就是说UNI-T现在已经在和合资品牌产品争夺市场份额,进行正面较量了。那么这种正面较量是为消费者提供配置更高、具有性价比优势的产品,还是在智能化技术等方面应用得更多更好,使产品具备了更高的技术含量呢?当前头部自主品牌的产品开始逐渐进入到原来合资品牌产品的价位区间,越来越被购买力更强的消费群体所接受,这是因为合资品牌产品的性价比不如我们,导致其竞争力下降了吗?

朱华荣:合资品牌的竞争力倒未必下降了,只是我们的进步速度可能更快一些。我个人认为,长安本轮产品的热销主要还是由于应用了一系列的新技术,让消费者得到了更好的体验,同时也让原有的品牌差距在消费者心中有所弱化。对长安汽车的新产品,广大用户特别是年轻的一代普遍没有“品牌高低”的概念,他们更直接的反馈就是“我喜欢”。

实际上,长安这一轮产品的价格并不低,因为新技术的研发费用增加了,其售价比长安原来的产品增加了10%-20%。而到今天为止,UNI-T上市刚好三个月的时间,我们连库存都建立不起来,因为市场需求非常大,产品一直供不应求。我想这就是产品创新带来的回报,让我们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认可。现在最“痛苦”的是生产老总,每天都被销售老总追着要货。

赵福全:应该说,UNI-T的表现充分说明新时期汽车产品的热销不再靠简单的技术堆积,而是要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产品的好玩、炫酷,甚至愿意和别人分享产品带来的美好体验。同时,产品的炫酷感也不再是价格不菲的豪华品牌产品所专有;而是完全可以在大众化品牌的产品上得到充分体现。此外,本轮汽车产品的竞争打破了之前品牌阵营的界限,自主品牌不再是跟随合资品牌的技术和配置方案而简单地把产品价格做得更低,而是在新的领域独立进行技术创新和方案设计以实现差异化,致力于把产品体验做得和合资品牌一样好乃至更好。这和之前汽车产品只能单纯比拼发动机、变速器等硬件的性能截然不同,从而使自主品牌在产品创新上超越合资品牌成为了可能。

你还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在更加关注软件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同时,车企对于传统汽车技术仍然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在你看来,传统汽车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新一轮产品的好玩、炫酷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包括车身、底盘,制动、转向等硬件都必须做好,不能因为强调软件重要,就忽视了硬件的重要性。而传统车企在硬件技术上的深厚积累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当然,如果说在此前“硬件主导汽车”的时代,硬件既是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那么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新时代,我们必须认识到:硬件依旧重要,但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了,软件才是决定产品体验的充分条件。为此,企业的侧重方向包括宣传话术等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我注意到长安在百公里加速时间等性能指标上就讲得不多,但我相信这个指标你们肯定做得也很好,只不过你们觉得这是基础性的“硬”指标,没有必要过多强调罢了。

而最终结果证明,你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几十年沉淀积累的“硬”技术与大胆创新实践的“软”技术有效结合,使UNI-T大获成功,也让消费者见识到了不一样的长安汽车。

朱华荣:你说得很对,UNI-T能够吸引到合资品牌的消费群体毅然决定购买自主品牌的产品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促使消费者做出这样的选择:

第一,消费者认为汽车产品本身不应该有基础性的质量问题。而主流自主品牌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的产品质量达到了和合资品牌产品相同的水平,有些产品的质量甚至超过了部分合资品牌。这不是自我感觉好,而是有第三方数据支撑的。我认为,这是中国自主品牌崛起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消费者越来越感受到,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硬件质量是有保证的。

第二,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确实日益激烈,但从UNI-T的情况来看,我觉得关键还是汽车企业自己有没有真正把产品做好。至少长安汽车坚信,中国汽车市场的机会是巨大的,消费者的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只要自主品牌车企能够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体验,就一定可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甚至让其舍弃合资品牌而选择我们的产品。

当然,要彻底转变消费者的固有印象还需要一个过程。比如可能部分消费者特别是年纪稍大的群体,还是会下意识地觉得自主品牌的产品质量要差一点,对我们在技术和体验方面的提升也存在认知滞后的问题。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感受到主流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进步,我相信这种固有印象一定会被打破,而且速度或许会超出我们的预期。

长安的产品序列也能看出自主品牌正在市场上不断向上攀升:现在的UNI-T作为长安的高端产品,已经和之前的CS、逸动等系列产品形成了差异化。当然,如果没有原来产品的基础和积累,UNI-T也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水平。

赵福全:我觉得,UNI-T的成功不仅让长安,也让自主品牌企业都增强了信心。事实上,只要把产品真正做好,消费者是不会有太多成见的,毕竟他们是在用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真金白银买车,一定会追求自己最喜欢的、货真价实的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对自主品牌优秀产品认可程度的提升,可能会比我们预想得更快。而且选择了自主品牌产品并切实感受到需求得到满足的消费者,对自主品牌后续的其他产品,也就更不会再有成见了。

同时,你充分肯定了此前长安汽车踏实积累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过去三十多年从面包车和低端轿车起步,一点一滴逐步提升的经历和磨练,也就不会有长安汽车今天打造爆款车型的底气和实力。这就像你30年前加盟长安一样,从做发动机研发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积累提升,才有了今天的朱华荣董事长。

以企业管理原则来确保持续大力度的研发投入

赵福全:目前来看长安本轮产品创新是非常成功的,可能连你们自己都没有料到消费者对长安的新产品竟然如此喜爱,以致于出现了产能不足的情况。刚刚你也深入分析了消费者选择UNI-T的原因。不过在我看来,产品创新从来都不只是产品本身的事情,而是与整个企业的战略息息相关,涉及到如何预测需求、定位品牌、定义产品、攻关技术以及控制成本等各个环节。正因如此,我觉得在以UNI-T为代表的长安产品创新大获成功的背后,一定有企业整体战略的有力支撑。从这个角度来看,长安汽车的战略转型也是非常成功的,产品热销就是最好的证明。下面就请你分享一下长安汽车战略转型的心得,我想这也是行业高度关注的话题。

朱华荣长安产品取得成功的力量确实源自于我们坚定不移的战略转型,这是长安汽车的第三次创业,我们称之为“创新创业”。何谓第三次创业?对长安来说,1984年开始做小型车是第一次创业,2003年开始做乘用车是第二次创业,而2017年我们正式提出要进行第三次创业。

正如前面讲到的,长安第三次创业的背景是汽车产业正在发生全面重构,技术进步、消费升级、产业转型等一系列变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此情况下,经过深思熟虑,我们把第三次创业的核心战略确定为“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在我们刚刚提出这个战略时,不少行业同仁包括长安内部的一些员工都不是特别理解,而时至今日,大家已经越来越认同这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在这个核心战略之下又有两大计划:一个是面向智能化的“北斗天枢计划”,另一个是面向电动化的“香格里拉计划”。

当然,在核心战略和两大计划的背后,我们还实施了组织架构、运营管理和人才结构等一系列相关调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安长期坚持进行大力度的研发投入。我们的管理原则中有一条规定,那就是无论企业处于什么状态,研发费用不得低于年销售收入的5%。实际上,过去几年长安汽车经历了一段很艰难的时间,但我们依然顶住了压力,克服了种种困难,保持了研发投入的力度。这些年我们研发投入占企业营收的比例每年都在5%-6%,最高的时候达到了7%,这是很不容易的。正是在转型战略的指引下,在研发投入的支撑下,我们才得以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使我们的新产品能够应用新技术、带来新体验,让用户觉得眼睛一亮、耳目一新。我想,这才是长安本轮产品创新取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赵福全:长安之所以提出第三次创业,是因为看清了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汽车产业全面重构的大势,看准了汽车产业、市场、产品和技术等发生巨大变化的机会。长安高层,尤其是作为领军人的朱总,觉得时不我待,必须抓紧把握良机才有可能赢得竞争优势,所以才下定决心,在企业处于阶段性低谷时毅然实施战略转型。

如前所述,本轮产业变革是由新技术的发展进步驱动的。在朱总看来,仅靠传统汽车技术已经不够了,发动机、变速器、车身、底盘做得再好,也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今后必须应用软件技术、智能化技术,提供好玩、炫酷等全新的产品体验,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显然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必须在研发上持续投入,而长安汽车正是这样做的,即使在企业经营压力较大时,你们也依然坚持投入,毫不动摇,研发投入占比最高甚至达到了7%。说实话,我在车企担任CTO多年,深知这种坚持有多么难能可贵。因为通常企业经营困难时,削减研发项目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毕竟研发是要三年之后才有回报的长线投入。

那么,这种对研发投入的“执迷”和你的技术背景有没有关系?如果你不是技术出身,没有做过研究院院长,还会如此大力支持研发吗?我们再把话题延展一些,如何保证有一天你退休了,长安汽车还能继续保持研发投入的力度呢?实际上,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成为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每一任董事长、每一任总裁,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和需求,有些决策短期来看也有充分的理由,但长期来看却不一定能支撑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而且我觉得,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不知道你对此是怎么看的?

朱华荣:前面提到,长安汽车有自己的管理原则,以此明确公司经营的基本要求和行动准则。例如要求每年必须把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中,这是公司高层的集体决定,一旦纳入管理原则就必须执行。所以,当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一直在告诫自己:不管承受多大的压力,也不能随意改变这个原则。我相信今后长安汽车也一定会把这个原则坚持下去,因为在这一点上大家有着高度的共识。

实际上,长安汽车的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之下的第二个层次就是管理原则,而涉及具体执行的流程标准规范等即企业的体系是第三个层次。管理原则不是个人的决定,否则面临各种压力时就容易动摇;管理原则一定是集体的决定,是由公司高层充分研讨后达成的共识,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制度性的保障,后续就不会轻易改变了。

而管理原则一直坚持做下去就会形成相应的企业文化。目前“以科技创新驱动公司发展”在长安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浸透到了企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公司资源配置,甚至从办公楼上都能体现出来。比如长安最好的办公楼就是给工程技术团队用的,连总裁所在的办公楼都比不了。

赵福全:我觉得制度化的管理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形成持久的、硬性的约束力,无论谁当董事长、总裁都不能轻易改弦易辙。否则“一朝天子一朝臣”,每朝“君臣”都有不同的打法,这样的企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前两天我在上海参加汽车人才研究会的活动,就有长安汽车的一位技能大师进行分享,他荣获过国家级奖项,现在享受副总裁级待遇。他说自己是工人出身,后来做过一段时间的管理干部,之后又主动要求回去做工人了,这个选择固然是其个人的意愿,但也充分说明了长安对一线优秀员工有多么重视,给他们的发展空间有多大,提供的待遇又有多么优厚。如果不是听了他的故事,我们之前也不知道长安在人才资源管理上有这样的设计,让普通技术工人都能享受到副总裁级的待遇,以致于员工本人都不愿意升职转岗,更愿意坚守一线发挥自己的作用。当时不只是我,付于武理事长、朱明荣理事长等都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朱华荣长安内部有人才成长的不同序列,例如技能工人线、技术线、管理线、营销线等,最高都可以晋升到副总裁级。像你刚才提到的技师,就是我们技能工人线的技能大师,目前全公司一共有十几人,均享受副总裁级待遇。我们还专门给这些技能大师配备了工作室,以方便他们带徒弟,同时让他们在公司内部巡回授课培训,分享自身的经验。这样一来,这些水平很高的专业人才就可以继续专注于本职工作,同时其经验也可以慢慢形成系统性的总结和积累,有效传递给其他员工。这对于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赵福全:长安对于科技革命驱动产业重构带来的机会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并为此制定了清晰的转型战略。在转型过程中,你们坚信核心技术始终是企业的源动力,所以一直坚持高比例的研发投入。并且这种坚持并非因为朱总本人是技术出身的领军人,而是经过高层集体决策,纳入到公司的管理原则中,成为公司必须长期严格遵从的“宪法”。有了这种制度性的保障,公司重大的方向性决策就不会由于管理层的变动而轻易受到影响。在此基础上,相应的企业文化也逐渐形成,即产生了重视技术、崇尚创新的企业基因,这就使很多优秀的技术人才也包括其他方面的专业人才,都愿意加盟长安、扎根长安。最后,体系在管理原则落地、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打造出一款优秀的产品可以靠团队的努力,或者有时候也可以靠一些运气,但是要把每款产品都打造好,就只能靠企业完备的体系来支撑了。

聚焦智能科技,面向出行需求,提供更好的汽车产品及服务

赵福全:在我看来,做好产品创新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对未来方向有准确的预判,二是敢于投入和坚持投入。对于产品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回报慢的汽车产业来说,要真正做到这两点是极其困难的。我经常讲,造车不能看现在市场上流行什么、消费者喜欢什么,而是要想好三年之后市场上会流行什么、消费者会喜欢什么,当前产业重构又无形中加大了这种预判的困难和风险。另外,要在汽车这样的传统大产业里进行重大变革挑战更大,有时候往往不经意间就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毕竟按原来的方式做事轻车熟路,而且即使最终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也能找到充足的理由。但是我们看到长安汽车没有退缩,在对未来进行了综合判断之后,你们果断决定启动第三次创业,向着全新的战略方向大胆前行。

那么,长安汽车提出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战略有哪些深层次的思考呢?实际上即使到了今天,业界对长安转型战略的内涵可能也还存在着一些疑问。比如,智能和科技是什么关系?智能难道不是科技的一部分吗?又如,向出行方向转型是否意味着长安汽车今后要在汽车共享等出行服务领域发力呢?但UNI-T不还是销售给C端个人用户的吗?

朱华荣:我可以把这其中的思考和逻辑分享一下。按照我们的研判,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两个重要基础:第一,强大的汽车制造能力,在这方面传统车企有很大的优势;第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面向新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这是传统车企必须加紧构建的。

有了这两个基础之后,企业才有条件实施战略转型。接下来必须想清楚的是,本轮产业重构涉及到诸多技术,企业的重点究竟应该指向什么方向?长安汽车的结论就是智能化,这是对未来人类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突破等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的判断。我们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智能化都将引领汽车产业的演进方向,构成汽车产品差异化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智能化又涵盖三个方面:一是智能产品;二是智能制造;三是智能管理。最终,智能管理将成为企业赢得未来竞争的核心基础。所以,长安汽车的转型战略特别强调了智能。

至于说到出行,可以将其理解为汽车后市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汽车产业链延伸,未来将会催生上万亿的出行服务产业;二是汽车产品服务扩展,今后围绕汽车的服务将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尤其是面向汽车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增值空间极大。例如车辆可以不去4S店处理,只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在线升级就对加速性能等进行调整。实际上,我们判断只在产业链前端通过造车、卖车来盈利会越来越难,当然这是车企必须要做的;而在后端个性化服务方面,将有越来越多的商业机会。因此,我们也需要把这一领域作为未来转型的重点方向。

而汽车共享等业务,长安也会有所涉及,但这不是我们的重点。比如我们与一汽东风共建的T3出行公司就是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因为这也是汽车出行服务的发展趋势之一。我们需要跟踪并研究这个趋势,探索未来汽车共享出行可能的市场容量、商业模式、适宜产品、所需服务以及相关产业生态等;同时这也是为了积累出行大数据,支撑产品和服务的快速迭代改进。也就是说,长安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核心是,在科技的支撑下,为广大用户提供智能化的出行产品及服务。

赵福全:你的分享很重要。讲到出行,人们容易想到的是类似Uber或者滴滴的业务,其实并不一定。我听下来,长安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思路非常清晰,你们要做的“出行”还是基于产品的服务。也就是要打造智能化的汽车产品,让消费者享受到智能化的出行服务,这其中既包括个性化的产品定制,也包括个性化的服务定制,并且要基于大数据,不断升级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让汽车出行变得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舒适,直至做到极致。在这个过程中,长安认为,无论商业模式如何改变、汽车是否共享,都需要智能化的核心技术来提供支撑。

朱华荣:是的,智能出行科技公司的关键是科技,因为科技才是支撑企业转型的根本,也就是我前面说的两个基础之一。客观来讲,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新技术,都不是传统汽车企业的强项,但既然时代要求车企向智能化方向转型,那我们就必须努力构建起这些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长安正在组建一支2000人的软件工程师队伍,现在已经有近1000人了,后续还要加快发展。实际上,这也是长安提出第三次创业的根本原因,我们以前掌握的核心技术已经不够了,今后长安必须掌握新的核心技术,以实现新的发展。而无论如何转型,企业都要始终抓住产品和服务这两个重点,不断提升用户的体验。

赵福全:正是因为有了清晰的战略认识,长安才能提出相应的转型目标,也才会有具体的转型行动。试想如果没有想清未来、明确目标,又怎么会有加快组建2000人的软件工程师队伍这样大手笔的行动呢?

所以,强调智能化只是为了明确科技创新的重点,而不是不做电动化等其他技术;强调出行则是一种目的导向,就是要把汽车产品打造好,最终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出行产品和出行服务;而实现这些目标的支撑是科技,尽管商业模式创新、资本运作探索、全新概念研究等工作也都非常重要,但科技创新能力始终是最核心的基础。

《赵福全对话朱华荣(下):小总部、事业群、共享平台和孵化创新》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