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的石油储备的发现和新型天然气的开发,美国第一次在石油供给上有可能脱离对中东的依赖,实现能源上的自给自足。相比美国,中国的页岩气储备量更大。另一方面,中国的清洁能源行业正在从产业洗牌的阴影中走出来。
展望未来,中国能否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有可能探索出一条可持续性的前进路线吗?中国能源之变的路线图会是怎样?带着一系列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日前专访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震。
全球能源格局五大新变化
NBD:目前,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王震: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余震”波及到欧洲引发欧债危机,影响还在持续;日本福岛核事故不仅考验着人类对核能利用的智慧,而且加剧了亚洲天然气市场的竞争;源于突尼斯的 “茉莉花”革命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导致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国际能源价格波幅加大。受这些重大事件以及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影响,全球能源格局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表现是:一、全球能源格局的多中心化趋势。不同于传统的单一主导中心,环北美中心、环欧洲中心和环亚洲中心正在形成,并可能共存。二、石油基准价格区域化显现。全球能源的格局决定了能源的定价机制,伴随着世界能源格局多中心化趋势,能源定价机制也在区域化。三、非常规油气资源在国际油气供应中的战略性地位日益突出。四、多极化能源主导下的天然气时代正在到来。加上潜在的可燃冰资源,天然气将为人类社会能源结构从化石能源为主向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转变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五、国际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演变放大了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为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水平提供了支撑。资源国政局不稳、政治暴力事件频发等不稳定因素给石油项目的稳定运营带来巨大风险。
NBD:世界能源格局变化对我国有什么重要启示?我国能源消费面临着哪些问题?
王震: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大致经历了从高碳能源(煤炭、石油)向低碳能源(天然气、可燃冰)和无碳能源(风能、太阳能、氢能)转变的过程。中长期来看,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结构中仍将居于主导地位。但处于核心位置的石油供需持续紧张、安全保障程度低,面临供给中断的风险。在国际油价高位运行的大背景下,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使得我国利用国际石油资源的成本不断增大。
作为附着了经济、政治、金融多重属性的石油,要进一步提高其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困难重重。另一个主导能源——煤炭大量消费导致环境恶化。从能源消费结构看,排放量最大的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耗近70%,约是全球煤炭消耗的一半。在这种能源结构偏煤和集中过度排放的情况下,环境恶化是一个必然结果。
我国面临双重转型挑战
NBD: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将是什么?
王震: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描绘第三次工业革命和能源动力从传统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型的未来图景。传统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不惜代价,希望能够持续引领;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巴西都在紧赶,抓住此次机会实现崛起。我国面临经济发展模式和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的双重转型挑战。在加快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利用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天然气将以其优异的性能和丰富的资源量在未来转型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
NBD:变化中的全球能源格局为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王震:全球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快速增长的同时,重心正在改变。一方面,美国页岩气的开发极大地提升了天然气产量,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预测,美国将在2020年前后实现天然气自给自足,并可能发展成天然气出口国。
受此影响最为直接的是加拿大,其天然气出口目的地就是美国。另一方面,受欧债危机和新能源开发的影响,欧盟对俄罗斯的天然气需求减少,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下降。
过去十几年,俄罗斯经济增长以及在全球的重新崛起,与其油气资源的出口有着紧密联系,俄罗斯也亟待寻找更为多元化的天然气出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