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合资车企纷纷抛出“价格下探“以及“渠道下沉“两大“杀手锏“,对自主品牌步步紧逼。
近日,广汽本田第三代飞度正式上市,广汽本田副总经理閤先庆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采访时称,这次以1.5L的定价覆盖了1.3L的价格区间,客户可以用以前买1.3L排量产品的价格买到1.5L产品。他强调,全新飞度的价格和产品在两厢车市场里具有超高的性价比。
第二代飞度厂家指导价曾一度为8.98万~12.98万元,2012年飞度全系车型厂家指导价下调1万元,1.3L的起步价为7.98万元,这次全新换代飞度1.5L起步价是7.38万元,相比上一代飞度同排量的售价降低了1万多元,甚至比原先1.3L排量的价格还低。
不仅在原款车上降价,而且新车一上市的价格就比旧款明显降价,使用这招的不止广汽本田,一汽丰田也已在采用这一“狠招“。去年11月,一汽丰田小型车威驰换代上市,其价格区间为6.99万~11.29万元,比旧款的最低价格8.95万大幅下降了近2万元,首次采取新车价格下探策略获得成功后,一汽丰田乘胜追击,将于6月19日上市的全新第11代COROLLA卡罗拉,在商品性全面提升的情况下,价格反而比旧款的12.38万~16.08万元,大幅下探至10.78万元起步。
合资品牌放下身段
今年来,多款10万元上下的合资品牌紧凑车型上市。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此前,开年上市新车基本以中高级车型为主,与以往不同,今年开局新上市车型以及改款车型集中在A级及以下车型。
汽车专家张志勇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A级及以下的车型是自主品牌的主阵营,合资品牌正开始用“新车叠加降价“的打法对此细分市场发起猛攻,价格下探以及渠道下沉越来越明显,这对自主品牌的冲击或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或引发自主品牌重新洗牌,兼并重组将增多。
全新飞度价格下探,是否会压缩广汽本田的利润空间?閤先庆对此未正面回应,仅表示合理的价格下探,将带动量的增长以及扩大基盘客户,并为广汽本田中高级车培育潜在客户。
去年两厢小型车致炫起步价下探到7万元以下时,广汽丰田执行副总经理李晖对此的回应如出一辙,同样强调维护基盘客户的重要性,称虽然小型车不会赚很多钱,但是在小型车上可以做更多的文章,通过致炫等小型车,既大幅提升小型车的市场容量,也通过这个梯队搭建,为广汽丰田的中高级车培育潜在客户。而一汽丰田也希望通过新威驰、新卡罗拉等新车型价格下探拉动销量的快速增长。
不仅多个合资品牌下调A级车价格,大众、雪佛兰、福特、日产等品牌还计划推出入门级小型车,大众计划11月引入的A00级小车UP,东风日产、福特均计划在年内推出一款小型车,主打5万元入门级市场,而标致108、雪铁龙C1也将于今年强势上市。车企布局低价位的入门级市场,希望未来能将这部分市场收入囊中。
崔东树认为,今年竞争重点将继续在A级和A0级的市场区间。
自主品牌遇冷
A级及以下市场,因为有了合资的强势介入,整个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合资品牌已开始生产并推出价格更低廉的车型,直接导致自主品牌原有的价格优势逐渐丧失。此外,合资车企还因限购城市逐渐增多而不断推进下沉渠道,例如,大众正加速对三至五级城市的布局,丰田在华的两家合资企业也都在加快渠道下沉以及西部市场的布局。随着合资品牌猛火进攻一些过去一直由自主品牌掌控的市场领域,使得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处境艰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较上年同期下降0.1%,至248万辆。同期,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总销量增长10%,至648万辆。4月,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持续下跌,当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59.69万辆,环比下滑11.15%,自主品牌仅占乘用车总销量的37.09%,占有率比上月下降2.1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2.53个百分点,这是自去年9月以来,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连续8个月环比出现下滑。
在此期间,合资品牌汽车在华销量大幅增长。数据显示,大众汽车在华两家合资公司今年前四个月的汽车销量达110万辆,同比增长20%。通用汽车公司的销量增长11%,至120万辆。
在中国消费者看来,合资品牌的汽车在质量和设计上都远胜于自主品牌,当价格接近甚至相当时,便更倾向合资品牌。奇瑞、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今年前4个月销量皆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而长城1~4月销量也出现下滑。
面对合资品牌在价格上的挑衅,一些自主品牌开始以牙还牙,也采取了新车价格下探的策略。
比亚迪小改款的速锐于5月上市,尽管在动力等方面比旧款有不同程度升级,但价格比原款速锐便宜。广州锦虹比亚迪4S店销售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速锐部分新车比原款便宜1万元左右,因新车比旧款价格低,造成对原款销量重创,现在正通过降价等方法清掉原有库存,5月销量将会有所恢复。
张志勇认为,目前合资品牌正挑战自主品牌承受的底线,火拼价格只会两败俱伤。自主品牌的寒冬将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要摆脱目前的困境,自主品牌更多需要从可持续发展方面出发,提升品质保障体系以及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