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8月6日上午,国家发改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秘书长李朴民披露了发改委对外资车企、零配件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反垄断调查进展(文末附答记者问原话):
除克莱斯勒、奥迪,还有12家日本汽车零部件和轴承企业也将因价格垄断行为遭到处罚。而“奔驰是不是存在垄断行为,目前正在调查取证。”
面对媒体的齐声喊“打”,相信大家也想看看欧洲的成功经验,下面小编就来对比一下中国与欧洲分别如何反汽车垄断的。
案件起源
欧盟:
上世纪90年代,大众汽车集团已经拥有欧盟机动车市场第一的占有率。大众在欧盟市场的做法与在中国市场一样,通过其挑选并授权的经销网络进行汽车销售。在意大利,大众通过其子公司Autogerma SpA进行销售。
1992年,由于欧盟货币系统内部危机,意大利里拉对德国马克贬值达到39%,相应的国外客户在意大利买车会比德国或奥地利便宜很多。因此有不少客户选择在意大利购车再重新进口回德国。
大众迅速做出反应,惩罚那些将车再出口到德国或奥地利的经销商。1995年接到消费者投诉后,欧盟委员会对大众集团展开了长达4年的调查。
中国:
近年来,中国政府根据2008年出台的反垄断法加强了对市场定价行为的监督力度,发改委发起的调查则是反垄断升温的最新迹象。有关部门已将目标对准了从制药商到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商在内的一系列外资品牌,部分企业被开出巨额罚单。
随着打垄断“老虎”的舆论炮口转向汽车领域,各大媒体纷纷指责外国豪车厂商垄断中国市场、蓄意抬高价格并控制零配件销售,从中牟取暴利。
按照李朴民的说明,早在2011年底,“我们在广泛征求相关企业、行业协会、专家和律师意见的基础上,对严重违反反垄断法的一些汽车整车、零配件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进行了调查,并将根据违法的情况依法作出处理。”
4月初,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协会联合披露了18种常见车型的“整车配件零整比”和“50项易损配件零整比”,北京奔驰C级车高达1273%的零整比让人惊诧。
这之后,人们终于看到了发改委的实质性动作。6月份开始,发改委有关人员对奔驰、宝马、奥迪以及捷豹路虎的负责人进行了约谈,其依据是媒体近期对于价格的投诉。
在酝酿许久之后,我们看到了有关部门的“重拳出击”。
不过,“汽车反垄断”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容小编卖一个关子,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