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信条》影评:主角的名字叫时间|嗜物志

2020年09月09日 12:05:08
分享到:
来源:

如何评价一部电影是否好看,确实是很主观的事情。比如我是诺兰粉,看到时间逆转、撞飞机、街头逆向飙车这些创意,我基本上能给个7、8分的评价;第二遍的时候再去看细节、考究“时空逆转”这个创新,发现诺兰把你会思考的细节都有镜头提示,这时候起码给得到9分。如果在细想下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毫无疑问那就是必看之作了。

与此同时,作为一部商业片,其实评价也有客观的标准。以《信条》为例,这就一部全球商业谍战片,这个类型片的基准是007系列。之前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有谍影重重和碟中谍系列,基本上故事基调都是去解决全球危机,只是说中间故事或者以解疑、或者以冒险为叙事展开,然后辅以导演的技巧和动作风格。《信条》显然也是这样思路下的作品,毕竟诺兰自己都说他是全球间谍片的忠实粉丝。

那么,如果以007系列的《大破量子危机》为6分的标准来定义,《信条》至少也是9分的作品,在相同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逆转这个条件,提升了传统谍战结构的复杂度,不再是一股脑的打打打打炸炸炸炸。

至于电影中所传递的情绪和导演想表达的,各方都有争论,但是这个我们可以放到最后讨论下,个人的观点是这部电影的内在并不是那么空洞无物。

观影前需要理解的设定:

1、如何进行时空逆转:电影中提出一个时间闸门的设定,进去以后的人或者物品会被“逆熵”,你可以简单理解为遇到一种辐射,至此之后的物体是经历逆向的时间。对于这个闸门的科学性就不用讨论了,就好像盗梦空间那个做梦机一样,是一个虚构物品。

2、全片的世界观是有且只有一条时间线,只是可以有正向的事物,也可以有逆向的事物。

3、每一个人也只拥有一条时间线,并且不会跳跃,从现在返回从前必须要经历同等的时间。

4、同一条时间线内可以有不同状态的自己,至少可以同时存在3个。

5、逆熵化以后的物品可以被正向的角色使用,而主观视角是逆向的。

6、时间闸门有一个观察窗,可以容纳短暂的观察窗口,并且蓝色观察间也是一个逆空间。

一刷:不要去理解,去感受

说《信条》烧脑的,估计大部分人其实并没有去看就下了这个结论。诚实地讲,如果第一遍看,基本上不存在说看不懂的问题,诺兰在叙事上没有搞太复杂的技巧,最多是节奏拉得比较快。

在前面差不多一个多小时,整部电影就是非常单纯的谍战片的结构。主角被挑选出来去做一个拯救世界的任务,然后去到孟买、伦敦、挪威全球旅行,找不同的人来推进自己的任务,诺兰只是添了点“料”,比如主角发现了逆向的子弹、一场莫名其妙的打斗等等。

甚至让人意外的是,在开场的半个小时,诺兰就放出了“大招”之前被宣传用了架真的波音747来撞航站楼的戏就出现了,还以为应该是结尾大战呢。

这一个多小时的戏节奏飞快,诺兰给的信息量和剪辑的节奏配合的天衣无缝,很多转场都完全没有说明——比如主角从风力发电站到研究所那一段,完全是依靠剪辑叙事——并且每一句台词都放了大量信息,第一次看显然不会注意到。

真正要开始聚精会神的是从街头飙车大战开始,这里开始会出现明显的正逆向的事件,然后在之后会演示第一次“时间逆转”。而且诺兰怕观众不懂,分别用反派和主角的视角重演了一遍之前的追车戏。只是诺兰也用了留白,比如没有告诉观众,那个关键物品到底是怎么丢掉的——其实这就是诺兰的小心思,给自己的影迷留下考证的空间。

然后诺兰再一次展示了全面的“时间逆转”的行动方式,返回到飞机爆炸的时间点,这时候揭晓了之前埋下的伏笔。

然后就进入了最终决战,一场红蓝双方同时进行的“时间钳形行动”。不过这里因为是多线叙事,诺兰处理的节奏实在太快了,而且对敌作战大场面基本上都是一带而过,基本上局部展示都是一些好看的视觉奇观。实际上这一段有点像是《盗梦空间》雪山大战那一段,尽管场面宏大,可实际上可看性不高,真正的核心内容是大场景中平行叙事的个体部分,只是这次诺兰做了双线叙事,当时盗梦空间只是双线。

看到最后会揭晓结局,然后传递出全片的核心内容。这时候诺兰甚至害怕大家看蒙了,直接把最为核心的点都直接用台词说了出来。

因此,要说这部电影大家一刷看不懂是不太可能的,看懂个七七八八没有任何问题,只要不去纠结其中很细节的地方,就当一般的爽片看,《信条》这部电影也完全让人觉得酣畅淋漓。更不要说里面同样展现了谍战片应有的一切元素,动作场面、大型爆破场面、美女、美景,很典型的商业大片了。

就如同诺兰在电影中说得:“不要去理解它,去感受它”。仅此而已,这部投资几亿的电影完全能够达到至少7分的水平,加上这个“时间逆转”的好点子,给个7.5分让你买张IMAX的票不亏。

二刷:顺流逆流的细节(有剧透)

现在,要把一部谍战片的评价提升到8.5分、甚至9分更高的水平,那就需要你花点你的脑细胞了。

作为一个诺兰粉,最喜欢克里斯托弗·诺兰的部分就是他跳脱出时间的局限展开的想象,以此构建出的世界。从最早的《记忆碎片》,到后来的《失眠症》,混乱的时间感一直是诺兰很擅长的拍摄。除开漫改的蝙蝠侠系列,诺兰在自己原创的电影,比如《致命魔术》、《盗梦空间》、《星际穿越》,里面或多或少都是用了“时间的花招”。直到《敦刻尔克》,时间圆环的结构把一个故事套在一起,展现出超强的叙事方式。

所以,诺兰的电影始终有一个很强大的设定,这次《信条》的时间逆转也同样如此,让整个电影看上去不停地做循环。然而诺兰更强大的一点是,要从电影的设定中挑诺兰的Bug是很难的,一般只是你没有仔细看,不是说诺兰没有拍清楚。

我们要知道的是,逆熵化之后的人是走向“过去”,他们只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是反时间线的,不代表行为也是反的——这里的“行为”是指开枪、开车的动作。比如在自由港那个储藏室,正向时间线的主角是先看到弹孔和拆散的手枪,实际上在之后的搏斗中逆向人同样是正常的开枪动作,只不过“开枪-弹孔留在玻璃上”这个先后顺序放在正向时间线是“弹孔留在玻璃上-子弹回到手枪”。

知道了这个局部时间逆转,再来看个人认为最复杂的逆转戏,也就是街头抢劫这场戏。再用自己的头脑回放一遍电影中街头飙车、反派萨托枪击自己老婆凯特这个环节。我们先整理下顺序:

要记住,这里面每一个事件都是点时间,到了那个点事情就会按照序号发生,只是说逆向萨托看到的是从13到1,而序号14这时间点之后萨托就消失了。

同时也要(逆向视角)看到萨托发现钚241从萨博弹回了正向主角车主内,然后撞翻萨博。这时候萨托已经无法再拿回了钚241了,因为时间一直在倒流。这里办法有两个,第一是回到抢劫最开始,告诉自己的人武器一直在萨博车上,然后取回即可,这就是“时间钳形行动”;第二是自己再正向化一次,待在塔林那个时间闸附近,等到萨博停到那里,取回钚241。

电影里没有详细说是哪一种,但电影中信条小队队长明确提到了萨托是用时间钳形行动来抢武器,所以应该是逆向的萨托在正向事件的起点告诉了手下去拿东西——这里为什么不告诉“自己”,个人认为是为了确保事情一定会发生,那一定要保持“无知”。

还有一个细节诺兰考虑的特别棒,那就是逆向的汽车在正向视角的行驶状态。一开始我以为萨托的奥迪应该是用“挂倒挡”的方式驾驶来追击主角,但是为什么又能很意外地出现了车尾对车尾的追逐呢?后来仔细一想,从逆向视角来看,主角的车辆其实是倒退的,所以奥迪需要加速才能追上,并且为了躲避车辆需要穿插到车流中,就会出现车尾对车尾的现象,非常合理。

然后再说说同一时间线中会同时出现三个人的情况。在机场拯救的那场戏中其实很明显有这一段,主角的三个时间状态都出现在这里。并且如果你仔细观察,诺兰在拍摄户外这一段的时候,会看到两人推车时正好有一辆救护车倒退回来;在穿越回正向之后,三人坐上救护车,也能看到有两个人推着担架车往回走。同样最后一幕解决炸弹的时候,你也能注意到有一个蓝军身影从巷道中退出去。导演确实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

为什么会出现三个自己呢?其实很好理解,一个是正常时间线的自己,另一个则是未来逆向回来的自己,与此同时既然有逆向的未来自己,必然同时间线对应的有一个未来自己被正向化的,除非自己死掉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信条小队队长说“如果你通过观察窗看到自己没有退回来,那问题就大了”。

最后大战的那场时间钳形行动,其实也是非常复杂的。红队是正常时间进攻,直到山顶;蓝队是晚10分钟逆时间进攻,到山角。但是从一开始,无论正向逆向,其实红蓝小队一直都是一起的,只是红队视角看蓝队正在从直升机退回战场;而蓝队落地的视角是红队结束了进攻,但是红队开始退回战场。然后诺兰省略了大量战斗的目的,只是讲了为什么红蓝双方在第五分钟都要炸那栋楼——为了给解弹小分队制造掩护,所以正向红队爆破一次,然后逆向蓝队再爆破一次,这楼就彻底毁掉了,无论是正向时间还是逆向时间。

估计整场大战实在太复杂了,就连诺兰自己也不愿意拍太多,所以就这么草草的过了。不过诺兰还是想得很完整,比如在红队进攻会议的时候发现了有蓝色集装箱停在那里,这其实是为了给蓝队最后撤离做准备的。

无论如何,这个“时间钳形行动”和“时间逆转”的细节非常丰富,完全可以展开讲许多,可以说诺兰自己想的非常清楚,拍出来的细节也很多,只是说要看清楚只能慢慢的拉片了。

观后思考:信条是自由意志还是宿命论?(有剧透)

对于《信条》的理性讨论就到这里,接下来的问题是,《信条》这部电影的情绪是饱满的吗?个人的观点是,你对一部商业类型片要求主角人物足够立体本身就不太合理,不过整部电影所表达的感情还是比较充沛的,尽管诺兰从来不擅长这个。

很多人用主角是工具人这个观点来谈论这部电影缺乏内涵。我的观点是,这部电影主角本身就很单薄,他不是一个富有情感的角色,就好像“信条”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固执,所以从开始不招供到最后干脆利落的杀了普利亚——尤其是后者,其实杀不杀从剧情角度来说无所谓,但是主角就是动手了——都是展现了这种固执思维,完全的自我意识。

这种人物性格其实一直出现在诺兰的大部分电影中,主角都有一种很执拗的性格,包括蝙蝠侠,也包括小丑,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讲得都是如此,太困于其中。然而到了这部电影里面,尤其是提出了“因果宿命论”的主题,这种固执似乎又是另一种强化,因为结果不能改变,所以我要去做这件事情,即便知道这件事情最终导致自己死亡。

这种固执,我认为在电影中显然没有解读为“宿命论”,而是被解读为“自由意志”的选择。最典型的就是帕丁森最后的选择,他知道了结果是什么,但是还是选择这么做,这不是被命运推动的,而是自我决定的。

当然,诺兰更强调的是“无知是我们最大的武器”,保持对未来的无知才能继续生存。反映到剧情上就是主角在未知结果的前提下,选择返回以前去拯救凯特,剧中其实对两人的情感连接并不多,但是主角就这么做了,正因为这么做了,才会有后续一系列的发生。这本身就是个人选择推动的,外部并没有增加更多的推力。

另一个能够明显感知导演强调“自由意志”的地方是凯特回到越南游艇那一段,她说自己就是想开枪,然后开枪了。结果世界也没有毁灭,另外的原因没有炸弹爆炸,这里面凯特选择了自由意志,但是世界也并没有发生按照众人设想的情况,该拯救全人类还是拯救了全人类。所以诺兰大概想表述的是,你去做你的自由意志选择吧,世界如果没有毁灭,那么也有其他原因,只是你要坚持做自己的选择,而不是逃避。

至于诺兰反对的,大概就是反派的那番话,自己得不到的,也不能让别人得到,亦或者那句凝结成绝望吧啦吧啦。所以才安排了凯特结束任务之后,展示了一个重返自由的入水——这几乎是明面上的话,在第一次就讲过这事情。当然,单是从情感表达来说,反派萨托对凯特的爱其实也是一个很充沛的表现了,只是这个表达是在反派身上的,和《蝙蝠侠黑暗骑士》类似,倾注点是小丑而非主角蝙蝠侠。

整体而言,诺兰这部《信条》应该是五年之内最好的原创商业类型片了,甚至都不用加之一。想想之前推崇的复联4,又或者007系列、碟中谍最近几部,人物难道不单薄、内涵难道不单一吗?因此,何必要强求诺兰的信条一定有一个让人感动流涕的内涵表达呢?

实际上,在我看来,诺兰做了如此复杂的《信条》,也是一个测试,为当下的好莱坞保留一个“迷影”的火种,让当前的年轻人能够看到真正有创造力和创新表述的商业电影,而不只是那些反复的翻拍和漫改。如果你真的爱这部电影,或许你就是那个主角,唯一的主角。

对了,你知道吗,这部电影的男主角,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的名字,演员名单也就只有一个代号:主角。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