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中国汽车芯片之痛背后,是华为模式or吉利模式

2020年12月16日 18:07:02
分享到:
来源:

从华为被限制至今,消费市场清楚的知悉着在智能手机领域,存在着关于芯片的痛;

再从南北大众因芯片供应被传停产至今,消费市场又开始明白另一件事,中国汽车产业同样存在芯片之痛;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接受采访时给予了自己的相关表态,最终的结论不那么乐观。甚至于,中汽协给出了自己的相关推测:芯片供应短缺,会直接影响部分车企2021年第一季度的产销量。

汽车芯片背后的痛处,需要时间补平

此次芯片之痛的背后原因很清晰,全球经济下行的同时加之疫情影响,整个汽车芯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生产大面积中断、营收剧减、经营恶化。直接导致相关企业停工及资金链紧张,导致部分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出现涨价潮,如硅金属、电子芯片等;贸易战造成部分企业被制裁,很多原件如今存在断供风险。

根据现有资料,在汽车芯片领域中,中国零部件企业以组装和制造为主,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对外依赖度较高,车用元器件、电容电阻、芯片、动力总成系统等核心二级件和原材料,90%以上受制于海外。

从本地采购对象看,汽车电子、发动机与控制系统、汽车主动安全等关键技术均被博世、德尔福、大陆电子、电装等垄断。而在汽车电子方面,外资供应商占据85%份额。

今年疫情之初,实际上已有过几轮的汽车相关供应链条波动预警,同时也有不少企业爆出了海外采购核心零部件加速的消息,如今的芯片短缺从一定角度来看,并不算让人意外。

至于此次事件的最终解决方案,实际上也比较清晰:

1. 等待产业链恢复正常,但这将直接影响2021年很多企业的正常发展,因为芯片采购的周期一般需提前6个月以上,而且一般是一级供应商采购,预计芯片短期的紧缺状态会延续到2021年第一季度;

2. 欧洲、日本的相关汽车控制芯片(传统业务)板块,较好调整,但设计智能网联、智能驾驶层面的芯片与美国关联度更大,需要再行思考解决方案;

3. 利用自身体系进行相关布局,像传统和新技术突围一样;

4. 进一步寻求其他替代项。

背后留下的思考不是损失,而是模式选择

核心供应链之争,实际上一直在工业领域、汽车工业领域颇为常见。比较浅显的例子有十几年前丰田爱信扼制6AT变速箱的供给,最终逼迫大众完成自我的技术转型,之后大打特打TSI+DSG组合。可以预计,在此次芯片风波过后,各大头部汽车企业将给出自己未来的抗风险能力。

最为理想的情况是,打通现有瓶颈,用自身核心布局给予后期的相应能力。但,从0开始将耗费一家企业的巨大财力、精力,目前中国汽车产业中拥有相应能力的并不多。

比较突出的是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长城汽车,这背后更是折射出全球汽车的两种生态-丰田模式、大众模式。

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长城汽车在如今的MCU、ECU短缺风波中,根据我们的相关采访,并无明显影响,同时对未来情况有相应储备方案。比亚迪手中有着相应的半导体业务,最为著名的是IGBT。数据显示,2019年期间,英飞凌为国内电动乘用车市场供应62.8万套IGBT模块,市占率达到58%。而比亚迪供应了19.4万套,市占率达到18%。同时未来,比亚迪的半导体业务很可能拆分上市,进一步成长。长城汽车则是将供应链进行拆分运营,独立拥有相关零部件公司。

吉利汽车因为其科技公司-ECARX亿咖通以及企业的相关布局,目前吉利汽车在芯片方面与ARM公司进行合资,未来包括如今紧缺的ECU等,都可以达到自我研发。同时,亿咖通与ARM合资成立了芯擎科技,预计在2023年能推出自动驾驶芯片。

早在,《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丰田模式被提出和认可,优化自身整体制造体系的同时,降低各个环节的风险,加强各个环节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核心部件实现尽可能的可控。如今的丰田汽车、现代集团、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都拥有这类能力。

另一种,则是大众模式,核心掌握,同时与供应商深度捆绑,更可以换言之是如今的华为模式。

大众的背后,捆绑了一系列全球一线供应商,不仅有着合作关系,更甚至有着相应资本注入。在传统层面,其抗风险能力不错,但当遭遇疫情这类冲击时,暴露出了相应短板。全球颇多企业选择的造车模式是如今的大众模式,供应商在其体系内占据了颇大的权重。

如果把这种权重进一步放大,实际上就是华为模式的未来。

华为与造车的话题,随着"华为不造车,再提开除"而结束,但华为进军汽车产业的脚步可并未停止。此次的芯片风波本质上与华为有颇多关系,华为应对初期制裁时使用了颇多的PLAN B,于是一定程度上拿下了全球颇多半导体相关的产能,而随着汽车产业的后续回暖,前期目标制定相对保守+华为的产能略多+车企准备不足,最终直接导致此次风波。

而华为进军汽车产业,实际上更多要做深度捆绑车企的顶级供应商,包括智能座舱、硬件构架、网联通讯等层面。

无疑的一点是,在风波过后,所有车企要应对的是路线的选择。选择一,可以是自身完善闭环的控制,但这难度颇大,甚至对于不少车企来说会改变其企业发展重心;选择二,预计是更多车企的解决方案,寻找更多的准备,或者是与更多相关供应商完成深度捆绑。

写在最后:

不论是大众模式Vs丰田模式,比亚迪模式&吉利模式Vs华为模式,实际上都各有自身的利弊,同时两者之间也并不对立,而是互相包容,选择哪一种都是企业自身思考之后的选择。

不过,在风波之后,显然会有更多企业去加码布局,追赶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的模式。而中国汽车产业的下一个话题预计是,随着华为等企业不断进军汽车产业,成为智能化层面的高阶供应者,车企该如何给自己准备一套新的PLAN B,去应对未来的市场波动和转型。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